颠沛流离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杜甫的逃亡生活可想而知。他对妻子和儿女始终怀有愧疚之心,自己为人夫、为人父,不能保证他们的温饱,还要让他们跟着自己受这等离乱颠沛之苦。其内心之凄楚,不难想见!

奔走在路上的难民彼此相遇都没有一丝笑容,大家都是背井离乡的流浪者,国恨家仇齐上心头,满腔怨愤,向谁诉说?他们不论是年老或幼小,除了神情疲惫外,衣着都是褴褛不堪,谁也没有多余的精神去注意外表的整洁与否,大伙儿只关心能否走到一处和平的地方,开创新的生活。

日复一日的奔波,食不知味,睡不安宁,前途茫茫。有些老弱妇孺,不耐长途跋涉之苦,倒毙在路旁的比比皆是,真是一幅惨绝人寰的流民图。

杜甫一家从白水北上,欲往鄜州(今陕西黄陵一带)。这段路程不仅要穿越荒山野谷,还要走过偏僻而少有人迹的地方。飞鸟时常盘旋在上空,远处的树林里隐约可听到野兽的吼叫,使人心惊胆战、倍感凄凉。

放眼望去,逃难的人群疏疏落落地找了块较平整的地方坐下休息,疲惫不堪的难民东歪西倒地靠着树干,有的索性直接躺在草地上,有人两眼茫然地看着地面,垂头叹息。除了微风掠过树梢的声音外,就是妇孺们受不住流离颠沛之苦的哀泣声。最使人心酸的就是孩子们的哭泣,大人们尚且能够强忍着饥饿,但不懂事的孩子如何忍得住?尤其是襁褓中的婴儿,他们的哭声使得父母长辈更加心酸。

事实上,在杜甫前往鄜州的一路上,不只是老弱妇孺受不了跋涉的煎熬,就是杜甫自己也身心俱疲。当时一起逃难的人本来很多,后来大家往不同的方向走,和杜甫一起要去鄜州的只有数十人上下。杜甫到鄜州是想去投靠一个名叫孙宰的朋友。

饥饿是整个逃亡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干粮不多了,杜甫就学流民们一样采些野菜充饥。当他们深入山区时,远远传来一阵虎啸猿啼,流民们胆战心惊不寒而栗,大家战战兢兢地走,不敢随意出声,深恐引来虎狼。不过小孩子很难不表现出害怕,他们常常被吓得哇一声便哭了,大人们只好连哄带骗,用尽办法使他们安静下来。通过山区后,大家才松了口气。

这种困顿艰险的旅途后,杜甫一家终于到了朋友孙宰居住的地方——鄜州三川县。当杜甫带着妻儿抵达孙宰家时,已是夜晚,家家户户都已紧闭大门,原野里一片寂寥,只有不知名的虫子在喃喃私语。

孙宰对杜甫倒是非常热诚,为他们准备了丰盛的菜肴,又腾出一间宽敞干净的房间给他们。杜甫对孙宰的古道热肠感激涕零,一家便暂时寄居于此。

约莫过了半个月,杜甫一家人在旅途中的疲惫已逐渐恢复,虽然生活相对安定下来了,但杜甫因关心国事而产生的忧虑却没有丝毫缓解。

十月,杜甫得到了关于战争的消息,唐军在陈陶(今陕西咸阳东)及其附近的青坂接连吃了两场败仗,且伤亡惨重。杜甫感慨连连,于是写下了记载陈陶、青坂两场惨剧的战争史诗。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悲陈陶》

我军青坂在东门,天寒饮马太白窟。

黄头奚儿日向西,数骑弯弓敢驰突。

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是骨。

焉得附书与我军,忍待明年莫仓卒。

——《悲青坂》

《悲陈陶》中的“四万义军同日死”一句虽然只有七个字,却活生生地道尽了战争的悲惨。四万生灵在同一天同一地点为国捐躯,这是多么巨大的代价!《悲青坂》中的“忍待明年莫仓卒”一句,在悲痛之后,又委婉地劝说要忍着耻辱,待明年好好准备收复失地。杜甫苦口婆心、忍痛求存的爱国之心和怜恤之心,在这两首诗中表露无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