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萨文艺圈

拜伦对雪莱为他选择的住宅非常满意,这里的采光比他在拉韦纳的住宅好多了,而且空气也比较清新。此外,拜伦也很喜欢雪莱为他举办的各种聚会和活动。每天清晨,拜伦只要走下宽阔的台阶,就可以打开后门,伸手摘取园里的橘子。雪莱邀请的文艺界人士都非常尊重和欣赏拜伦的文采,因为其中的大多数是英国人,拜伦的幽默感有了用武之地。到比萨后的第二天,拜伦和古里夫人曾到雪莱家登门拜访。之后拜伦成为比萨文艺界的中心人物,每天和这些朋友在一起,与古里夫人见面的机会就少了。古里夫人只好和玛莉一起去骑马,或者参与一些其他的活动。

比萨文艺圈中有一位名叫约翰·泰夫的文人,他是爱尔兰人,因为与一位贵妇人有些纠纷而被放逐。其中还有一些雪莱的旧识,比如麦德文,最初拜伦有点排斥他,但是后来发现他对自己的想法很赞同,便逐渐接纳了他。

比萨文艺圈里,除了泰夫、麦德文等,还有雪莱的其他朋友,比如教玛莉希腊文的马洛克达多王子,拜伦一直与他们保持距离。后来,马洛克达多王子为了争取希腊的自由独立回国参战,雪莱将他的堂弟阿吉罗波利王子引见给拜伦,与这两位希腊王子的交往点燃了拜伦对希腊革命的关怀之情。

1822年初,拜伦终于同意让著名的雕刻家罗伦佐·巴托里尼为他做半身雕像,雕像似乎比拜伦本人更年轻一些。这时候的拜伦已经34岁,青春不再。这段时间拜伦与古里夫人的关系如何呢?拜伦认为自己“安分”于与她的爱情,没有谋求“向外发展”,这是他感到日子安适的重要原因。可是,古里夫人却不这么觉得,她离乡背井来到比萨,拜伦又日渐与她疏远,她觉得他们的关系岌岌可危。当她看到雪莱和玛莉的交往模式时,她萌生了向玛莉学习的念头,让自己更加聪慧,多熟悉一些文艺界的事,以博得拜伦的欢心。可是拜伦不是雪莱,古里夫人的这种做法反而弄巧成拙,因为拜伦喜欢的是她的年轻貌美和天真无邪,而不是她的头脑。

1月中旬,有一位活跃分子加入了比萨文艺圈。他的名字叫爱德华·约翰·屈罗尼,他极富冒险精神,十分敏感,酷爱文艺。他的加入使得比萨文艺圈更加热闹活跃,文艺界的人士都很喜欢他。拜伦最初有点排斥他,因为拜伦觉得,他的相貌和性格简直就是他笔下的“东方故事”中的英雄。

不过,几天之后,拜伦又开始喜欢他了。屈罗尼到比萨的第一件事就是劝威廉士和雪莱着手实行他们购船游玩的计划,连拜伦也被他说动,让他全权处理定购一艘装饰完善的华丽游艇。后来拜伦十分后悔支持屈罗尼,因为他花的钱超出了拜伦预先的估计。

2月,英国传来的消息说,拜伦的妻子安娜贝拉的母亲诺亚夫人已经逝世。拜伦除了对安娜贝拉表示同情外,还写信给霍布豪斯和肯内尔,请他们代他把他从诺亚家分得的遗产,拿出10000英镑归在安娜贝拉名下。拜伦还继承了诺亚家的家徽,他的名字变成了诺亚·拜伦,他以后签名时常用“N·B”作为他的名字的缩写。

现在拜伦的收入除了每年2500英镑的稿费之外,还分到诺亚夫人的约6000英镑遗产。这时候,要他负担雪莱推荐的另一个文人汉特到比萨来的费用,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汉特当时住在朴次茅斯,他的妻子一直卧病在床,整个家计都落在他一个人肩上,他还要养活一大群孩子。他的经济状况拖垮了他的哥哥约翰,雪莱还曾借给他150英镑,这注定是一笔“有借无还”的债务。令雪莱尴尬的是——汉特居然写信向拜伦借钱。雪莱提醒拜伦注意他的经济状况,但拜伦因为爱才,且对汉特将要出版的一本杂志十分感兴趣,便慷慨地借了一笔钱给汉特。现在的拜伦不像以前一样胡乱花钱。一方面可能是他要给34岁的自己一些“安全感”;另一方面,他可能考虑到,日后不但要养活自己,还得养活女儿,他感到了一些压力吧。

克莱尔不断写信给雪莱和玛莉,控述拜伦不顾她女儿艾丽嘉的死活。雪莱本来不相信克莱尔的说辞,但禁不住她再三要求,只得向拜伦提出让克莱尔和女儿重聚的建议。拜伦听了后,很不耐烦地耸耸肩,说道:“女人就爱找麻烦!”这样的答复让雪莱十分愤怒,他曾告诉别人——当时如果不是强行控制住了情绪,他差点一拳把拜伦打倒在地!

这件事情之后,雪莱很想和拜伦疏远,但是,汉特要来比萨,他出版杂志的计划也离不开拜伦,所以雪莱不得不暂时忍耐下来。再说,雪莱虽然不欣赏拜伦的所作所为,但却和玛莉一样十分仰慕拜伦的才华。

拜伦常常接到一些英国朋友的来信,信中一再劝阻他和雪莱交往,他们批评雪莱是流浪汉和异教徒,但拜伦却常为雪莱辩护。他在写给穆尔的信中说:

雪莱真是个可怜人!你们都把他当做眼中钉,其实,就我对他的认识而言,他是世界上最温柔、最无私的人。我觉得,他关心别人的需要,甚至肯牺牲自己去帮助别人。他对事物的见解准确而深远,连我也比不上!

比萨文艺圈中的人——雪莱、拜伦、屈罗尼、比多·甘巴,以及泰夫,每天都很愉快地一同骑马、交谈。有时玛莉和古里夫人也加入他们。好景不长,不幸的事发生了,这件事使得这个文艺界人士汇集的圈子不得不解散。

有一天,众人出外郊游,泰夫在队伍的最后面。这时,一个人骑着马快速地超越他们,并把泰夫的马吓得不听指挥。他们认为那个人是故意找麻烦,于是快马加鞭地追过去,一直追到城门外才停下来。当时他们以为那个人是意大利贵族,于是拜伦递上他的名片,雪莱也上前用意大利语很客气地与他交谈。其实,他只不过是城里一个部队中的士兵,因为点名快迟到了,才飞奔着赶回去。本来误会解开了也就没什么事了,但是,比多·甘巴性格比较冲动,他不分青红皂白拿起马鞭就打了那个士兵一下,还用言语侮辱他。这个士兵非常气愤,城门口的士兵见自己人受欺负了,怎么可能不做声?他们凶神恶煞地出来理论。雪莱、拜伦一行见状只好四散逃逸。雪莱因为动作慢,被自己的马给摔下来,跌得地上便不省人事;另外一个人的鼻子也被碰伤了;泰夫本人倒是若无其事,连一根头发也没伤着。

这件事破坏了这些人的和谐气氛,虽然威廉士已将事情完全解决,但泰夫推诿责任,向地方官虚报来龙去脉,引起了大家的不谅解。一周后,那位士兵已经不太在意这件事了,但曾经的和谐却很难再恢复了。麦德文离开了比萨,雪莱和威廉士考虑到别处避暑,拜伦也在郊外租了一栋别墅,准备在5月到10月间,搬到那里居住。

4月中旬,拜伦得到拉韦纳方面的消息,说艾丽嘉发烧病重。同时,克莱尔也听到消息,赶到了比萨。雪莱除了安慰她之外,还要尽量藏匿她的行踪,使拜伦不至于看到她。拜伦非常着急,派专人去照顾艾丽嘉。18日传来的消息说,烧已经退了。但是不到两天,又有消息说,艾丽嘉已经死了!

这个消息传到比萨时,除了古里夫人,没有人敢告诉拜伦。拜伦似乎应对疏于照顾艾丽嘉负起一切责任,他十分悲伤。他写信给马雷,请他代为安排,将艾丽嘉埋葬在哈罗公学的教堂墓地——因为艾丽嘉不幸的童年引起了拜伦对自己童年遭遇的回忆。马雷依照拜伦的意思尽力而为,但仍无法完全达成拜伦的愿望,他只能让艾丽嘉安葬在墓地里,却不能为她立碑,因为没有人会承认一个私生女的身份。

克莱尔的反应比大家想象的要好一点,她没有歇斯底里,但是她把一切怨恨都发泄在拜伦身上。她写了一封极严厉的信指责拜伦对她的女儿艾丽嘉所做的一切“暴行”。拜伦把这封信交给雪莱。对他来说,整件事情已经告一段落,他只想尽早忘记它。不过,他答应克莱尔的要求,为艾丽嘉留了一张画像,并且准许克莱尔在艾丽嘉的棺木送往英国时前去送行。

雪莱和威廉士离开了比萨,比萨文艺圈算是彻底瓦解了。5月中旬,拜伦也离开了这个给他愉快也给他烦恼的城市,前往郊外的别墅度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