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我的第三个儿子02

由于受自然条件以及资金、技术、文化等方面的局限,相当一部分残疾人的心中仍存留着挥之不去的阴影。

我们在都市的人,对大自然的敬畏感受不深,很难体会到大自然常常对人是如此苛刻。我这次西部行,从新疆开始,一直南下,路上感触良多,慨叹发展的道路如蜀道难行。

丰富的矿源往往处于很偏远的地方,有极度干旱的地区,亦有负担密集人口的城市,沿途我有一个强烈的感觉,一个地方如何利用资源,如何解决贫乏环境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教育。

有好的人才,我们才会寻找出发挥资源的最好方法;有好的人才,我们才会寻找到解决资源贫乏的最佳途径。有人才就有发展,有发展就可以改善生活。

贫穷仍是他们的头号敌人,是盘旋在他们头顶上的黑色幽灵。他们中的一些人眼下乃至以后不得不面临着生计问题,甚至连温饱问题亦未完全解决。这使得助残和扶贫、社会保障等工作必然地联系在一起。怕受歧视仍是他们最大的心病,许多残疾人终日不出门,或者不敢出门,或者出门不敢抬头。这不是他们的责任,而是每一个所谓健康的人的失责,这是我们每一个所谓健康的人的耻辱。在这里,人性的光明更折射出心灵的卑微与龌龊,以及心灵残疾的可悲可耻。残疾人的家庭不应是残缺的。残疾人的生活不应该是残缺的。

导致贫穷的根源,也许已超乎我们所能理解,不管是制度上的不足或是个人努力不够所造成,我们每一个人绝不能漠视这日益严重的真心的关怀能为尘世很多遗憾做出一些弥补。

当香港因为一公众设施不能方便残障人士而大声喧闹之际,远在西北,或者近在东南的同胞,或许因为人为的疏忽,瞬间失去了手脚甚至生命。

在甘肃省永登县一个铁道口,这是一个田野里的无人值守的道口,铁道口的两头不远处都是弯道,视线受到阻挡。地处闹市区的兰州饭店门前,站在斑马线的起点,面对车水马龙的奔腾盘旋,人们经常发现过不了马路。因为无论亮什么灯,面前的车辆总是川流不息,而且不见减速。

在2001 年春天的夜晚,甘肃省永登县农民蒙向延、临洮县一年级小学生张静、武威市初二学生田楠的家中**漾着幸福,灯火也格外明亮,因为他们的心中被另外一盏灯照得亮堂堂的!是的,李嘉诚,给他们的家庭带来了希望与光明李嘉诚成了这些家庭心中不灭的阿拉丁神灯。

钱可以用,但不可以浪费

李嘉诚对推动慈善公益事业的崇高使命感和热诚投入精神,令人们肃然起敬。“‘栽种思想,成就行为;栽种行为,成就习惯;栽种习惯,成就性格;栽种性格,成就命运’。这记不起来是谁说的话,但我觉得适用于个人和国家。2001 年2 月20 日,李嘉诚来到他八年前资助建设的甘肃省残疾人康复中心正在进行康复训练的脑瘫患者迈开蹒跚的脚步、伸出颤抖的双手,李嘉诚快步迎上前去亲切抚慰;经过听力语言训练的聋儿在动听的乐曲中齐声朗诵儿歌、跳起稚嫩的舞蹈,李嘉诚不时会意微笑。

李嘉诚还非常仔细地查看了“长江普及型假肢”装配的整个流程,关切地询问假肢是否舒适耐用,当亲眼看到刚装上假肢的残疾人迈出第一步时,一种由衷的喜悦浮现在李嘉诚饱经沧桑的脸庞上,李嘉诚不时颔首微笑。随后,他与残疾人围坐在一起,残疾人发自心底的声音,使李嘉诚十分动情,其中的几个孩子更让他无法安坐。

马上就要成为小学生了,张静却因车祸失去左腿。每天早上,她单腿蹦到李嘉诚资助她装上假肢走进课堂。小张静骄傲地告诉李嘉诚,她语文考了97 分,数学得了100 分,还当场表演了踢毽子。李嘉诚高兴地接过张静的三好学生奖状,鼓励她说:将来科技发展了,你还会跑起来。

失去了一条腿的6 岁儿童窦军,长得虎头虎脑,一脸童真,见到李嘉诚,他毫不怯场地仰着头大声说:“爷爷给了我新腿,我要好好读书,长大后挣好多好多钱,坐着大大的飞机去看李爷爷。”这个爷爷的称呼是发自内心的,是天真真诚的。全场大笑,“李爷爷”也宽慰开心地笑了起来。

临别时,谁也没有想到,李嘉诚向随行人员要来自己的名片,逐一递到残疾人手中,亲切地说:今后,有事找我。在兰州,在商政名流穿梭的频频聚会中,从未看见李嘉诚给任何人送名片,现在他拿出来了,给的却是最普通的残疾人,几个孩子……试问,我们当中,你们当中,他们当中,有几个人,曾有过这样的荣幸?见微知著,这就是李嘉诚的风骨与胸襟。

一星期后,李嘉诚回到香港。就在第二天,百忙之中,他给张静和田楠各写了一封信,表示很高兴与她们见面,同时鼓励她们努力向上,积极面对人生,只要在学业上取得优良成绩,日后如升学遇到困难,可以与他联络。李嘉诚在信中鼓励道:

人生只是短暂的刹那,只要想到为了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为了能够改变家乡的面貌,必然能够以积极进取的姿态,在有限的生命里,不断地充实自己,令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对人类,对家乡有用有贡献的人,哪怕是寂寂无名,只要能够做到心安理得,利人利己,活得实在,活得开心,不虚度光阴,就是一个成功者。

这样一个商界巨子,要务繁多,百事缠身,日理万机,但没有忘了那个农村的残疾小姑娘。

法国18 世纪伟大的启蒙哲学家霍布斯有过这样一段话:“因为伟大的人物的本分之一,就是帮助别人,使之免于耻笑,并且只把自己和最贤能的人去相比较。”

人们常常议论李嘉诚,常常以敬仰仰慕羡慕的眼神注目李嘉诚,但是,又由于盲文的特殊性,盲人书刊成本昂贵,通常由国家补贴、按计划限量印制但1997 年,中国盲文出版社却应盲人要求自发地出版了一本《李嘉诚传》,盲人最大的不便是阅读,这不仅因为他们看不见,还因为买不起盲文书刊。

盲人用手触摸的盲文是打在厚厚的卡纸上的凸点,制作复杂,盲文图书的成本是普通图书的十几倍!内地唯一的盲文出版社,基本上是在国家补贴下出版教材和时政书刊。可就在没有国家补贴的情况下,他们出版了第一本盲文传记《李嘉诚传》,居然在短短的三个月内销售一空。

国际公约规定,盲文书刊免费寄递。盲文出版社考虑到盲人的困难,附设了图书馆,开展邮递借阅,使盲人不花钱就能读到书。图书馆特意留下20 套《李嘉诚传》以供借阅。四年来,这20 套书被排期借阅,从未间断。有时预约期长达半年。图书馆的借阅单显示,《李嘉诚传》都是在还没有归还的时候,就早已被人预定,读者遍及各地,从现代化的大城市到封闭隔绝的小山沟。当作者辗转多人,亲眼看到摸到这本几十页厚纸的书的时候,发现厚厚的卡纸上的盲文凸字几乎被磨平。

这得由多少盲人用自己的食指点触多少次才能磨平啊!这不是在读书,是在用手触摸心中的恩人圣人,是在用心表达无尽的感激。为什么盲人对李嘉诚有如此特殊的情感?也许下面一组数据就是最好的答案。内地七百多万盲人中,五年间,在李嘉诚的资助下,107 万白内障致盲者重见了光明。这是总数的七分之一啊!这仅仅是李嘉诚一个人的力量。魔法?神力?如果再有两个、三个、四个甚至更多的李嘉诚这样的人,那么,内地的千万白内障疾患还存在吗?

在李嘉诚身上,很难推定他所体现的精神与文化究竟应该归于哪个具体时代哪个社会哪个断层哪个族群哪个社区。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似乎是平凡的、普通的,然而也绝对是不平凡的,是凡人俗人庸人的超越者,是时代与社会的超越者,是历史的超越者,当然,是不折不扣的现实的超越者。亦是现实的忠诚者与叛逆者。

他热情而又冷静,博爱而又专注,执着而不偏狭,仁慈而不诺诺。2003年2 月20 日,李嘉诚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答谢鼎力支援和协助的各方人士仪式致词:

第一位将化学发明转化为工业生产并创造出大量财富的化学家,珀金(W.H.Perkin——编者注)生长在一个普通家庭,老师叫他做一个化学实验,尝试制造奎宁,结果奎宁造不成,却制造出一堆黑色的化学物体,将白布染成紫色,这种名为苯的黑色沉淀物,日后成为提炼出工业上有广泛用途的染料——苯胺紫。

18 个月后,他为这项发明申请专利,并大力加以商业化,结果这项发明,成为了其他科学家无数发明的药引,无论在漂染、医药、化妆品、食物工业等方面均有广泛用途,造就了价值以万亿元计的工商业生产。

珀金是一百多年前的人物,今天他已被世人所遗忘,他的故事对我们却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示作用,珀金16 岁已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他从个人的好奇出发,目的不是完全为了财富。他并非一帆风顺,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年轻的小伙子,要争取他人的信任是何等困难,但他排除万难,坚持将之转化为商业发展,结果成为一位杰出的企业家,23 岁已是当代富豪,36 岁盛年退休,重新专注他喜爱的科学研究。

珀金化腐朽成金的传奇并非因为他幸运,而是建基于我们都可以拥有的潜质为无微不至的洞察力、争取知识的热诚、不断进取的毅力、不怕失败的自信。

李嘉诚动辄捐给社会千千万万,而给一个求助者只以言传并济以少许钱物。

也许正是这种拿捏得法的历史分寸感,使他能在社会人生的诸种方面取得傲视群雄的空前成功。即使到目前,他似乎也没有失去这种分寸感,他的眼光仍足够敏锐,他的头脑依然清醒,行动依然敏捷,语言仍旧睿智。这使得他每有行动总能令世人大跌眼镜,他的行为有别人想象不到之处,而这行动的成功结果又总如太平洋上的热带气旋高速变幻一样蔚为壮观,令人惊叹,神奇地充实了平凡人的视野,神奇地遮掩了平凡人本该拥有甚或有幸看到的点点光芒。

钱,在李嘉诚心目中,究竟是个什么概念?许多好奇的人常常问到这样一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问题。事实上,李嘉诚简朴的生活理念和对待金钱的态度也表现在他的生活细节与投资里。或许,以下一件小事,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了李嘉诚对金钱的态度。

底。他估计若汽车开动,硬币便会掉到坑渠里,于是蹲下想拾起来。此时旁边一名印度籍保安见到,立即爬到车底代他拾起。李嘉诚接过该硬币后,竟给他100 元酬谢。李嘉诚对此的解释是:若我不捡这枚2 元硬币,让它滚到坑渠,该2 元便会在世上消失。而100 元给了保安,保安便可将之用去,发挥其货币的功能,岂不是物尽其用。

我觉得钱可以用,但不可以浪费。

我平生最高兴的,就是我答应帮助人家去做的事,自己不仅完成了,而且比他们要求的做得更好,当完成这些承诺时,那种兴奋的感觉,是难以形容的。

宁养医疗

2001 年9 月7 日,上海市慈善基金宣布,李嘉诚基金会及和记黄埔有限公司共同捐出人民币2810 万,支援建设上海市金山众仁护理院,将于2003 年建成并投入服务。

拟建于金山区枫泾镇的金山护理院,总建筑面积17300 平方米,占地达56943 平方米,以两幢三层式设计,共设400 张床位。护理院选址环境宁静优美旨在为孤寡、经济特困、晚期癌症及因大病、垂病后需要护理的老年病人提供康复护理及医疗保健服务。该项目总预算超过5620 万元,由李嘉诚及金山区人民政府共同投入支援上海市慈善基金筹建。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表示该护理院将采用老年护理新概念,以优良的环境及高水准的专业服务照顾入住的老人,并会遵照扶危济困的宗旨,资助有特殊困难的入住者。慈善基金会对这次得到李嘉诚基金会及和黄集团的慷慨捐助,感到非常鼓舞。

随着大陆老龄人口逐年上升,市场潜在商机惊人,不少投资者纷纷将目标市场锁定夕阳银发族。李嘉诚表示,已有计划在大陆投资建设连锁养老院。

2003 年10 月23 日,上海金山众仁护理院举行了揭幕仪式。李嘉诚专程从李嘉诚在讲话中更提到未来与过去的关系。他有所感触地说:在罗马神话里,有一尊神,他有两张脸孔,一张前望未来,另一张往后看着过去,人一生面对的各种挑战不断地在重复,知道过去,才可更有力地掌握未来。

在众仁开幕之际,李嘉诚便透露,将有意在大陆投资连锁养老院。之前,李嘉诚在香港已经兴建了五所护理老人院舍,捐资超过1.3 亿港元。

上海的《新闻晨报》的分析说,时年75 岁的李嘉诚,对老人的心境与遭遇有着真挚的体会,才会想到在大陆投资老人护理院。

以一个富有的人来说,正常生活所需要的钱占比例只是很少,一生没法子用得完。比如,我以二三十年前的财产,就算由那时开始不做事,钱一生也花不完,不用说二三十年后的今天。所以我认为,既然你已有一生花不完的钱,而钱是赚不尽的。若你为了赚钱,做一些对不住良心的事而损坏你的名誉,这个人就很傻。

我一向的做法就是尽本分去赚钱,将赚到的钱,部分帮助社会上有需要的人,在医疗、教育上出力,我尽我的能力去做好,再加上从来不与世人去比较财产的多少,所以在这种心理下赚钱,只有少许的压力。

在中国残联总部,保存着十多年间与李嘉诚先生的往来信件,足有厚厚的两大册。大到项目的选择、捐助资金的使用安排,小到为一个残疾人解决具体困难,能想到的、能做到的,李嘉诚都事必躬亲,亲自过问。还有一盘录像带,它的由来更是发人深省:李嘉诚在电视上看到国外假肢技术的最新报道,便让人从电视台找来录像带,快递北京供中国残联参考。

李嘉诚的乐善好施不是始于今时今日大富大贵之时,而是贯穿于一生一世每时每刻。20 世纪50 年代,李嘉诚初做塑胶花生意的时候,经常去皇后大道中的公爵行洽谈生意。细心的李嘉诚经常发现一个四十多岁的﹑样子很斯文的中手要钱。一天,天气很冷,她站在那里瑟瑟发抖,也很少有人理会她。李嘉诚便主动趋前,与这位素昧平生的行乞者交谈。

这个行乞的女人,很少有机会看报看电视,并不认识站在她面前的是何方神仙。李嘉诚问她会不会卖报纸,她说有同乡正在干这行。于是,李嘉诚便让她与她的同乡一齐来见,想帮助她做这份小生意。就在约会的那天,偏偏客户提前一天到李嘉诚的工厂参观,在与客户交谈的过程中,李嘉诚突然与客户说了声对不起,安排其他人陪客,就冲出门外,客户以为他去洗手间了,不以为意李嘉诚飞车来到约会地点,见到那个妇女与她的同乡,问了一些问题,就把钱交给她,让她去办报刊点,并劝勉她不要再乞讨,要勤奋工作。那位妇女想要问李嘉诚的尊姓大名,李嘉诚已经转身走了。事毕,李嘉诚急匆匆返回公司急得不耐烦的客户,问李嘉诚为何这么长时间,怎么在洗手间找不到,李嘉诚笑而不语,顾左右而言他。

盲人自有他们传递信息和交流情感的方式。中国残联的一位盲人理事讲述了他到地方经历的两件事。青海一位因外伤而双目失明的70 岁老人,终生没有走出过草原。老人对同是盲人的中国残联一位负责人说:草原很大,我走不了多远,可听到很多从我家经过的人都提起李嘉诚。要知道,这是身处闭塞偏远甚至连电视、电话都见不到的西部高原。李嘉诚没有来过我们这儿,可他让草原上的许多盲人都睁开了眼。李嘉诚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下面发自肺腑的声音就更使人震撼。一个叫翟艳萍的姑娘,因脊髓灰质炎导致小儿麻痹后遗症,从此,只能手扶脚面在地上蹒跚蹲行。她羞于见人,从未出过家门,熬过漫长的28 年——直到接受了矫治手术。她激动万分地说:“28年来,我第一次知道自己的身高;28 年来,我第一次站起来做人。”

28 年来,她第一次感受到,自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说到这里,翟艳萍泪流满面,向李嘉诚深深地鞠了一躬。翟艳萍的鞠躬,让李嘉诚深深为之震动,仅仅是一个意念,举手之劳,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更可以改变她的一生。

28 年,这一天来得晚也不晚。最主要的是,终于有了自己未曾想到的这一天。

这是1993 年,北京人民大会堂,一次有李嘉诚参加的汇报会上发生的事情而今天,翟艳萍已经有了工作,有了家庭,有了孩子,更有了自己的理想,那就是尽自己之所能,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士。更重要的是,每天都能够轻松自然地了春天的温暖。

李嘉诚一向对老人护理及宁养服务十分重视,并大力支持,早在1998 年,宣布每年捐资人民币2000 万元在内地20 所重点医院设办免费的末期癌症病人宁养服务,为老人护理项目投入捐献。这就是李嘉诚近年倡导的“宁养医疗”

观念,在内地推行宁养院(免费家居镇痛服务)计划。他提及这个计划时表示,自己在香港有不少朋友患肿瘤病,在去世之前受过不少痛苦。李嘉诚与汕头大学医学院的领导商量,希望成立第一家宁养院,并以汕头为首个试点。

缘何使用“宁养”这个名词?李嘉诚说,临终关怀的名字用得不好,临终一词始终会给病人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用宁养院更容易获得接受。

今天有的人你开始给他治疗,不是治疗,是减轻他的痛苦……照医疗来讲,今天的药物,可以减轻他最少90%的痛苦……我说,假如一个药减轻病痛是90%的,价格是50 块钱,但是一个可以减轻99%,要100 块的,我情愿买100 块的,就是尽量令病人的痛苦可以减的越少越好,这是自己心底的想法。

他承认,只有20 家是完全不够的,但此服务不能单凭他一个人来做,而是希望借此发挥样板作用,鼓励社会上多一些人一起投入:大家都能够一道,那么这力量就大了,单凭我个人,是做不大的。宁养院“以贫困晚期癌症病人”

为服务对象,以“家居服务、门诊服务”为服务方式,以“镇痛治疗、心理辅导和护理指导”为服务内容,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为内地开展宁养服务探索出可行模式。

2001 年,李嘉诚决定,每年捐资二千五百多万元人民币,推动实施全国宁养医疗服务计划,先后与全国19 所重点医院签约,分别设立宁养院,使其成为内地上门免费为贫困癌症病人镇痛治疗、心理辅导、生命伦理等方面照护的临终关怀机构。

李嘉诚基金会全国宁养医疗服务计划办公室公布的数字显示,全国宁养医疗服务计划已经在内地19 个城市建立了20 个宁养院,有142 名专职医护人员,已为4 万例贫困晚期癌症病人提供免费家居镇痛治疗、心理辅导和护理指导,覆盖130 个以上区县。各宁养院服务半径达200 公里。2008 年年初,李嘉诚基金会捐出4200 万元港币,香港医管局同时提供2300 万元港币做配套资金,成立一个“李嘉诚基金会宁养服务计划”,令屯门医院的施永健医生和玛丽医院的梁道伟医生得以完成心愿,为全港三分之二的末期癌症病人提供三至九个月的宁养服务。该计划含“公众教育”、“义工服务”、“癌症病人资源中心”、“医院肿瘤中心”、“宁养服务中心”五大部分。

八所宁养中心将覆盖玛丽医院、东区尤德夫人那打素医院、葛量洪医院、伊丽莎白医院、基督教联合医院、玛嘉烈医院、威尔斯亲王医院和屯门医院,每间宁养中心约一千多英尺,设有活动室和诊症室等设施。

该计划将提供8000 节心理辅导服务,并估计可以令750 名儿童和500 个家庭受惠。医管局预计服务提升后,可让额外5000 名癌症病人受惠,计划同时会增加2 万个日间宁养服务名额和1.2 万次家居探访。

李嘉诚在参观宁养中心时赞赏中心的前线工作人员,指他们的工作虽然最终总是面对令人伤感的结局,但值得社会嘉许。一次,有人问起李嘉诚,对临终人士的关怀,为何投下最多心机,毫不吝啬?

他说,因为有一个富豪朋友,身患绝症,在他的最后岁月,惨被病魔煎熬,那份痛苦,没有人帮到他;即使不断打止痛针,痛楚稍减,接着却又是呕吐……他非常感触,朋友那么有钱,已经得到最好的照料,还是如此痛楚,他想到,如果是穷人,无钱无药,面对绝症,不是比富豪朋友苦痛过十倍?在死亡面前,人不论贫富,都毫无尊严,他希望一般病人临终前少受一点痛苦,不但是身体上还要是精神、心灵上的全面照顾,给回他最后的宁静与尊严。

李嘉诚非常欣赏诺贝尔的这一感言:金钱这种东西,只要能解决个人的生活就行,若是过多了,它会成为遏制人类才能的祸害。并且,也一如既往地,不遗余力地推展他的“第三个儿子”的“第三产业”。当然,这并不是每个富豪都乐意做的只出不进的产业。

李嘉诚亦对参与宁养服务的医护人员极度推崇:宁养院的各位医生及医护人员能够全心全意,不求回报而自愿将爱心奉献给病人,令他们减少痛苦,重拾尊严,并纾缓了病者家人的因为你们所做的,为病人在痛苦中带来希望,将他们的痛苦转化成平和、舒适与尊严。

内地受捐助的17 家医院是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北京天坛医院、北京肿瘤医院、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中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深圳市人民医院、粤北人民医院、潮州市中心医院、暨南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大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兰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福建省立医院,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及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这些医院今后将每年从李嘉诚基金会获得100 万元的捐助,建立免费宁养服务。

医疗扶贫

有一次,扶贫医疗人员得知广西某山村5 岁女孩韦芳圆,因患被视为晚期不治之症肿瘤病而家又贫穷无能医治后,将她从广西带到汕头就医。当获悉医生成功为小韦切除肿瘤时,李嘉诚在百忙中特意致电慰问,并派李嘉诚基金会董事周凯旋专程到汕头看望小韦。

为使医疗扶贫工作有效继续下去,李嘉诚亲自设计订制了一只纯金茶杯,并给负责医疗扶贫办公室工作的孙德麟致函,信中说道:谨送上特别设计、定制并刻有“人间有情”字句的纯金茶杯一只,这是我花了很多时间去构思的,是深深蕴含着我对每一位扶贫医疗工作者由衷的崇敬和谢意,并永志留为纪念。以此鼓励大家。

2004 年12 月26 日还是圣诞假期,李嘉诚早上四点多就起床了,他在晨曦中赶往香港机场搭机飞往汕头,因为李嘉诚基金会要在潮州饶平辖下的三饶卫生院实施的“关心是潮流,打造奉献文化”的医疗扶贫新模式。

从汕头机场到粤北山区小镇三饶还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76 岁的李嘉诚好像不太介意沿途颠簸的山路,一路和潮汕地区的领导谈论贫困地区的挑战,同钱、有力出力,率先将这个可行的计划成功落实,希望可以唤起其他地方的注意大力进行相同的计划,使内地现存的农村医疗问题有望改变和获得改善。

“关心是潮流”扶贫计划的宗旨是:动员海内外热心人士的力量,在各级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共同为广大农村贫困病人建立一个可以共同付出和关心的社会服务平台,提供优质而低廉的医疗服务,在社会中打造李嘉诚基金会一直推动的“奉献文化”。

该计划从潮汕地区开始实施,逐渐向全国推广。首先在潮汕地区选择20 个乡镇医疗卫生单位分阶段设立医疗“卫星点”,每个“卫星点”投资100 万元,20 个“卫星点”共计2000 万元人民币,其中李嘉诚基金会捐款1000 万元人民币地方政府及其他来源支援1000 万元人民币。

李嘉诚说他搞公益事业最重视效率,对口号式的“关心”极其厌恶,因为能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比好的想法更为重要。李嘉诚说这次推出的“关心是潮流”

是一个可行及可持续医疗扶贫的新理念。

应三饶父老乡亲之邀,李嘉诚第一次用家乡话致辞。虽然他称离开家乡太久了,潮汕话和普通话一样“普通”,他的潮汕话还是让乡亲们觉得格外亲切。

他说:“谁也知道,地球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任何一种制度,能够全面改变贫穷的存在,这不是主观的认知,而是客观的事实。导致贫穷的根源,也许已超乎我们所能理解,不管是制度上的不足或是个人努力不够所造成,我们每一个人绝对不能漠视这日益严重的问题。”

汕头大学医学院医疗扶贫行动办公室的有关人士称,受李嘉诚“济世爱民”

精神的感召,目前有成千上万的各地医务人员志愿地参加了“医疗扶贫行动”,更广泛地为贫困病人无偿服务,使更多病人恢复健康。

为了使更多的医务人员参与本项行动,让更多贫困病人得到医疗,已经在更广泛地区建立扶贫基地、扶贫点和联络点,为贫困的基层卫生单位提供各种培训和经济设备以及技术支援,使许多基层单位参加医疗扶贫工作。

医疗和教育是李嘉诚投入心力最多的新事业,李嘉诚深深感受到,中国幅员辽阔,需要关爱和帮助的人实在太多太多,个人之力仅是杯水车薪,他认为中国传统视慈济心为个人德行,远不足以平衡物欲世界中对贫病的冷漠。必须改变这种被动的救济,提倡全社会的奉献关爱。

的文化”,李嘉诚以“有余补不足”的理念为引导,身体力行,希望以爱心、理念及投入唤起更大的社会力量,唤醒冷漠的社会,唤醒人性的良知,唤醒仁爱的理想。

李嘉诚要推动“奉献的参与”,使之成为中国时尚的责任文化,用一种崭新的心态去关心贫穷带来的社会问题,掀起同心合力推动社会改善和人心变迁的新潮流。

“关心是潮流”项目就是这样的设想,香港著名的眼科专家、同是潮州人的林顺潮医生负责组织医疗义工,香港文化界的胡恩威包装推广,汕头大学医学院及当地政府架构的支援和国内外潮汕人的捐助,通过建立医疗技术的输送平台和网络输送爱心的帮助,李嘉诚认为让有需要帮助的人能享有自助的尊严是建立良性循环的重要环节。

为使该项目得到国内外潮汕同胞的支援,李嘉诚与数十名来自海外第一次踏足偏远的三饶的国际潮团代表共聚。在交谈中,李嘉诚表示当今的中国人比前人幸运,中国政府致力于建设持续开放及法治的平等社会,尽管未尽完善,但国民亦不再受制于传统社会只能以“无我”为外衣,追求“自我”的扭曲价值观,反之,今天中国人完全可以健康地建立自我,在公平竞争中追求无我。

他呼吁从商的人积极和自律地建立公平公正、有道德感、自重和守法的社会,这样才可为稳定、自由、和谐的原则赋予真正的意义。

潮州饶平三饶镇卫生院这次幸运地成为李嘉诚“关心是潮流”的第一个“卫星点”,这个有八十多个医护及工作人员的乡镇卫生院,要负责全镇五万多居民及农民的医疗服务,黄文忠院长表示,三饶是一个农业镇,农民的经济收入低,李嘉诚对三饶农民的关爱,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

三饶作为试点,由汕头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联合汕头国际眼科中心先做主导,以因“白内障”而失明的眼科疾病为首个诊疗目标,计划三至五年内使潮汕地区成为无白内障失明的地区,逐步消除各类眼科病患后,转而专注其他农村疾患。

三饶虽然原是李嘉诚资助的汕头国际眼科中心的医疗扶贫点,但每年最多也就是由眼科中心派医生出诊做十多例病人的手术。10 月1 日,三饶卫生院派出医生护士各二名到汕头及香港参加培训。12 月18 日,三饶的眼科中心开始工黄文忠院长介绍,这样的病例在汕头医治需要3000 至6000 元人民币,三饶的病人一次性支付费用700 元人民币,目前一般的农民家庭都能支付,按成本计算,一年做2000 例类似的手术,就略有盈余了。这个计划以因白内障而失明的眼疾为第一个诊疗目标,计划在每个点实施白内障手术1000 例,在三到五年的时间内使潮汕地区成为“无白内障失明地区”,并在以后逐步推广到其他地区。

在临时病房里,六十多岁的邓老伯诉说道,自己的左眼患白内障已经六七年了,现在几乎什么也看不见,很苦恼也很不方便。邓老伯早就盼着有一天能够手术治疗,没想到,今天终于意外等到了这次机会,而且是在汕头的大医院做手术。朴实的邓老伯的感觉是:“医生、护士人太好了!等手术以后能够重新看见了,一定要记住他们的模样!”这一切的一切,也许,李嘉诚都知道,也许,李嘉并不完全知道。

李嘉诚更热爱他的家乡,关心家乡的建设。他曾在一封给家乡潮州政府的信中写道:

支援国家建设,报效桑梓,此乃本人毕生奋斗之宗旨也,乡中若有何有助于桑梓福利等事,我甚愿尽其绵薄。

李嘉诚还与母亲庄碧琴女士,夫人庄月明女士多次捐款,在内地兴办中小学校,修缮历史古迹。

尽管李嘉诚为当地民众的福利事业做出很多贡献、捐赠,但他一律谢绝用他的名字为任何大厦、医院、学校命名。

1983 年元宵节,潮州举行李嘉诚捐建的潮州、潮安两医院剪彩仪式,著名画家﹑书法家赖少其先生为李嘉诚之义举所感动,挥毫留下这一充满艺术家情感的佳作。

“李嘉诚先生爱国爱乡,出巨资为人民造房、办学、建医院,修复名胜古迹人皆感之。余恭逢盛会,作此以赠。

“见今日,潮州城里,万人空巷,爆竹喧天,海外赤子,热爱家乡。不是唐时长安,胜过长安。

同心合力,建设好江山。”

从“输血”的援助,达到“造血”以长期服务贫困农民的目的,李嘉诚开启了中国医疗扶贫的新模式,希望这样一个模式也可以在潮汕地区普及更成为全国都可以借鉴的典范。

一位失明多年的农村中年男子经过手术后,在“关心是潮流”揭幕仪式时揭开了纱布,他睁大重见光明的眼睛,看一看这充满阳光的世界,也一定要看一看李嘉诚,满怀感激地说道:“谢谢李嘉诚先生。”

李嘉诚也深有感触地表示:

医疗技术的输送能对有需要的社群赋予自助的尊严,人性真心的关怀能为尘世很多遗憾做出一些弥补。

走过神州大江南北,李嘉诚一直为贫穷农村的医疗不足而感遗憾,更为很多农村跨代贫穷而难过,今天李嘉诚通过“关心是潮流”计划,弥补的不仅是生老病痛带给贫困农村的遗憾,更是一点一滴地弥补了内地农村医疗体制的缺憾。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巴德年教授表示:李嘉诚坐言起行,动用社会力量支援医疗卫生将之落到实处,没有健康哪有小康?李嘉诚以企业家的承担和责任来减轻政府和老百姓的负担,但我认为政府要加大责任,支援这样的活动。

2002 年3 月,在由他创办的“李嘉诚基金会”网页上,首次公开关于“李超人”的系列纪录片。李嘉诚尊崇的基本信念是“知识改变命运”。早在两三年前,一系列《知识改变命运》励志纪录片在电视播放,由摄影大师顾长卫执导。当时,李嘉诚亦应邀拍了一辑,但因他不愿在电视公开播放,该辑片段亦从未曝光。

直至2002 年获李嘉诚首肯,在网站播放,外界才有机会一睹为快。

李嘉诚基金会一直对中国大陆、香港及海外等多处地方捐款,该基金会正式推出网页,当中总结李嘉诚多年来的捐款活动及有关资料,部分资料更是首度公开,包括有李嘉诚少年与青年时代的黑白照片等。在这段访问中,已为香港的首富、国际上举足轻重的人物的李嘉诚,不讳言少年时曾因贫困而失学,更直言自己未有受过正规教育。李嘉诚自言很受父亲那一代人的影响。

我七八岁时,有一晚好冷,半夜醒来,见爸爸一丝不苟地改卷。

我没有打扰他,但心里留下好深刻印象。我觉得当时中国的老师、知识分子,都是付出好多,收入好少。

我们的上一代好注重教育,甚至我也很受爸爸那一辈人的影响。

李嘉诚称:“我12 岁当学徒,不到15 岁便担起家庭的担子,没有受过正规教育。我知道要努力工作、求取知识,才是唯一的出路。那时我有点钱便买书看记在脑,到了今天我每晚睡前也一定要看书……”李嘉诚道出他对知识的看法,认为知识创造财富,也创造机会,知识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接着,李嘉诚又谈他对人生的看法。网页上的片段是他身处茫茫雪山下,回忆二十多年前与两子同游此地的往事。

故地重游,他叹天不变地不变,人事却两样,有感人生在世应留下点“美好种子”,人生才不白过,从中亦透露他多年来不断捐款的因由与信念。“富足并非拥有,而是如何运用。”没有钱会给人带来烦恼,但太有钱也会令人很迷惘李嘉诚对此深有体会。最后,李嘉诚在慈善事业中找到了答案。

特辑中李嘉诚带摄制队到了一个冰天雪地的地方,指着冰湖说,十多二十年前一个夏天,当他的两个儿子泽钜和泽楷年纪还小时,他们三父子在这湖上划过独木舟。他颇感叹地说:“到现在,这里还是一样的山,一样的环境,一百年一千年后山仍是一样,但人却不同了。当你想到,人生就是这样短短一程,自己也希望在仍能做事的时候,尽量在世上留下美好的种子。”

李嘉诚大力支援内地及香港的教育、医疗、文化及公益事业,努力推动“知识改变命运”,鼓励众人终生追求学问。

人生在世,能够在自己能力所逮的时候,对社会有所贡献,同时为无助的人寻求及建立较好的生活,我会感到很有意义,并视此为终生不渝的职志。

这,更成为李嘉诚的人生格言。据不完全统计资料显示,李嘉诚多年来累积捐款的百亿元中,七成是捐往内地,单是1981 年创办的汕头大学,即捐款逾20 亿人民币,而过去捐款总额中有71%属内地项目,两成属香港,不足一成为海外;若以捐款的项目分类,64%为教育、24%为医疗,其余为文化及公益项目。

2003 年10 月20 日,国家著名历史文化名城——广东潮州,古城墙上下、广济桥两旁、韩江两岸到处披红挂绿,欢声笑语,一派节日盛况。

有八百多年历史的广济桥将重修,恢复原貌、市中心广场暨文化公园等一连串贴近群众文化生活的潮州市“民心工程”将全面开工启动,消息经当地媒体传播后,市民们奔走相告,喜上眉梢。在广济桥上,很多当地百姓和一些摄影爱好者都纷纷掏出照相机,或在桥上留个影,或拍下大桥昔日的旧容貌,以期待改头换面的新形象。

乡情乡亲,乡音乡影,余音依然绕梁。六十年,梦一般的六十年,弹指一挥间。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此人此物,此风此雨。恍若六百年前南宋陆游重游沈园。

虽然同是犹吊遗踪,此时的李嘉诚,却是心事浩茫连广宇,泫然蹉跎,浮想联翩。

李嘉诚动情地说道,

桥梁自古是人类社会沟通交流的意念,一座桥,可以渡过河流和隔人群的湖山河道,是可以迈步跨越的。今天,全球一体化带来机遇和挑战,我们国家也逐渐与世界搭桥接轨。

潮州是华南文化重镇,我们必须积极参与世界的发展,为了促进经济和社会繁荣,城市现代化各种建设固然十分重要,但一切进步与繁荣,又是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人吗?所以我们不可忘记,一切进步与发展,都应以人类幸福为依归。没有这目标,发展就失去了意义。

我个人深信通过教育,人文精神和知识可承传和发展,我们大家一定要同心协力,为我们国家和地方培养有道德勇气、有责任感、有志、有识、有恒和有为的代代人才。这就是我们潮州人对国家永远的贡献。

我们二千多万海内外潮邑同胞无论在国内国外,多年代代的努力耕耘,创出成绩,人才辈出,在不同领域中承担着各种角色。在我个人经验里,我发觉恒心与关怀都是没有年龄和区域限制的。

今天的我,还是努力地去克服我面对的困难和做到我想做的事,这是我们要时刻对自己保持的高度要求,不单是为了我们本身、为了我们的下一代、为了我们心爱的祖国大地,亦是为了我们彼此共存的世界做出贡献和创造更光辉的未来。

李嘉诚当场捐赠720 万元人民币,兴建六座亭台楼阁。

2005 年1 月13 日,李嘉诚宣布,将他个人投资超过三十年的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近5% 股权,全数出售,套现所得约78 亿港元,全数拨入其私人公益慈善基金会,以推动在全球的公益活动。这类巨额慈善基金捐献,在外国并不罕见在香港则是创举,相信是香港富豪历来最大的一笔捐款。李嘉诚说:“很高兴多年来作为CIBC(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的投资者,其投资带来理想回报,将可增加拨作公益用途的资产。”

据李嘉诚慈善基金会发言人表示,全数金额将分配到在香港及加拿大注册的慈善基金会。而李嘉诚基金会的基金,将跟海外的富商慈善基金模式相似,即营运的全数收益只用作公益用途,不会为李嘉诚或其家族成员带来任何直接或间接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