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我的第三个儿子

1978 年9 月底,秋高气爽的北京城迎来了港澳同胞国庆观光团,团中一位身着中山装,戴着黑框边眼镜,风度儒雅,目光低沉,步履轻盈的中年人,健步登上了天安门城楼,他就是离家38 年后首次返回故土的香港超人李嘉诚。这也是李嘉诚首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身着中山装,当然身处特殊的环境,多少有点拘束。

李嘉诚“目睹祖国之高速进步,在四个现代化政策推动下,一切欣欣向荣,深感雀跃。”从此,李嘉诚将自己的事业与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进程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以拳拳赤子之心,捐款捐物,奉献社会,造福同胞。之后不久,一笔笔办学校﹑建医院﹑扶贫济困之巨资源源不断地汇往祖国各地。

最重要的事情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1979 年,李嘉诚与庄月明伉俪回到了阔别四十年的家乡。在潮州市政府举行的迎宾茶话会上,李嘉诚动情地讲道:我是1939 年潮州沦陷的时候,随家人离开家乡的,至今已整整虽然一路上我给自己做了心理准备,我知道僻远的家乡与灯红酒绿的香港相比,肯定是有距离的,但是我绝对没有想到距离会是这么大。

就在我刚下车的时候,我看到站在道路两边欢迎我归来的,我的衣衫褴褛的父老乡亲们,我心里很不好受,我心痛得不想说话,也什么都说不出来,说真的,那一刻,我真想哭。

第一批得益于李嘉诚捐款的是其家乡潮州市250 户上山下乡回城知识青年,李嘉诚得知他们回城后露宿街头,捐了590 万港元兴建1.25 万平方米的大众公寓,让他们春节前高高兴兴地搬进新居。

1982 年,李嘉诚捐资2200 万港元的潮州医院奠基;1991 年华东一带遭受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李嘉诚以长江实业集团等公司名义捐款5000 万港元;中国残疾人基金会从1992 年到1996 年四年间就接受李嘉诚捐款亿元以上;汕头大学的创建,更是李嘉诚在内地善举的一块显而易见的历史丰碑。

我是从艰苦困难的日子中走出来的,自然深深知道贫穷的滋味。

因此,我非常愿意,也非常希望帮助那些贫穷之人解除困境。

家乡父母官曾来函,恳切邀请李嘉诚返乡主持由李捐建的潮州医院与潮安医院的开幕仪式。但是,不慕虚荣,不尚空名的李嘉诚自己不愿前去剪彩,他回信给当地政府:

我觉得不举行剪彩仪式是上上之策,如果非要举行,希望由家乡政府出面解决,我认为这只是白白浪费钱财,对医疗卫生事业没有一点好处。

我认为,我最大的快乐是希望能够做些对人民大众有益的力所能及的事,对此,我将不遗余力,而且即使不宣传,也能无比欣慰。

我希望,在将来的一天,我能够去医院参观,不透露自己的身份,见到病人康复出院,远胜过参加任何仪式。这就是我最大的快乐。

最后时刻方答应,前往医院参加开幕剪彩仪式。

1997 年11 月19 日,第九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首次在潮州中心汕头市林百欣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开幕。李嘉诚应邀出席并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

这次来自世界各地的乡贤,事业上各有杰出成就,多年奋斗,自强不息,成绩有目共睹。我深信大家的人生目标,除自己力争上游、创业兴家外,一定都非常热烈期望家乡繁荣,祖国强盛。

现在祖国展现了前所未有的大改革大开放的繁荣新气象,在中央政府及省政府的关怀帮助下,潮汕地区的经济迅速飞跃;加上市政府的领导及乡亲侨胞共同努力建设,家乡的工商贸易空间日益扩大。

在祖国开放发展百废待兴的历史时刻,当中需要大量的经济资源和专业人才,以巩固发展基础;这正是一个回馈故里乡土、投资创业的最佳时候。事业有成的乡贤,可以利用经济上的实力及宝贵的商贸经验,来做有利祖国发展的投资建设。拥有丰富学术知识和专业技术的才俊,亦同样可贡献才干和智慧,加强推动祖国前进的动力。

提到这里,李嘉诚动情地说道:

今日世界,从宏观的环球经济发展策略的层面来看,一股有力的世界和平意识,正致力重建国际经济秩序,在公正互惠,互相尊重彼此权益的公平基础上,谋求世界各国经济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我们祖国潜力雄厚,拥有庞大的市场,不少经济强国都期望和中国加强发展友好互惠的关系。

海外华侨,遍布世界各地,经多年的努力,不少人在工商贸易和专业学术等各方面,已奠定稳固的基础。

在21 世纪即将来临的大时代,信息科技一日万里,经济活动日趋全球化;潮汕同胞,正可得为时用,大力协助推广中国对外贸易,促进国际合作,鼓励海外跨国大机构在中国进行文化、科学、教育和工商业投资的密切联系。

的发展;从回国投资,推广到跨国合作大计,这都是潮汕同胞从爱国爱乡的情怀中,可以在目前有利时势下,尽力发挥的高贵抱负和远大志向。

在对社会做奉献的善举方面,李嘉诚从来都是毫不犹豫的“大手笔”。明末顾炎武有句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为国家的兴衰存亡,每个老百姓都负有责任。孙中山曾大声疾呼:“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国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李嘉诚愿与国家兴衰成败休戚与共,只因为,“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a

李嘉诚长子李泽钜曾经深有感触地说道:“爸爸是一个很懂得用钱的人,他知道生命里哪些事情最重要。如果在他一生中,在教育与医疗方面,可以帮助不幸的人,他感觉更加富有。”

李嘉诚基金会

1992 年年初,李嘉诚在接受《日本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讲出了自己本来不想披露的事:“我多年来在内地和香港的捐款,计算下来,每年都有1 亿港元,很多时候都是以匿名方式捐出,支援本港和内地医疗教育事业的发展。”

为处理有关捐赠事宜,1980 年,李嘉诚成立了李嘉诚基金会有限公司。至今为止,据不完全统计,李嘉诚个人及下属集团公司向香港和内地的教育、医疗及社会公益之捐款总额已逾百亿港元(不包括海外捐款),其中以个人名义的捐款占70%以上,余下的以下属有关公司的名义捐出。

这其中包含着多少感人的故事!这一宗宗、一件件助人、救人、育人的慷慨捐资,造福社会之善举,是李嘉诚为社会所做出贡献的具体体现,是他对视为第二故乡的香港和全国同胞怀有诚挚爱心的具体展示。

唐代诗人陈子昂《感遇》诗曰:“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以尽忠、报国来表现自己对祖国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不仅仅是历史上那些精忠爱国、驰骋疆场的勇武之士的满怀豪情,不仅仅是那些文人墨客的愁肠满肚,也是李嘉诚矢志不渝视奉献为生命的终生选择。

小时候我的志愿是做医生,也曾想过当大学教授而不是要做一个企业家,你们也许不知道,我曾想过多少多少次,如果像你们一样有机会上大学,我的一生又会如何呢?所以我很羡慕你们,因为我的梦想就是你们的现实。

因为李嘉诚深深体会到,中国未来的希望就寄托在这一代代身上。

这些年来,在我的基金会成立后,已捐出超过7 亿加元(加拿大元),赞助很多公益项目,特别在教育和医疗工作方面,我会继续下去,并且会做得更多,我这样做并非只为了责任感,而是因为这是我所选择的做人方式。

成功与自由,是人类的基本渴求,但其意义却不应局限于一个狭隘的短促的框架内,也不是三言两语所能阐明道白。但若一个人的成功是达到自己定下的并非遥不可及的人生目标,而自由则是对自己的符合伦常的行为向社会负责那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功、可以自由。李嘉诚则挟传统文化的精神而来,与新时代博弈,平和、诚实、坚忍,把中华文化的立功立德立言之道发挥得淋漓尽致。

2003 年9 月30 日,李嘉诚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张坤专访时,再次真情剖白自己的心路。

知识的力量应该造福人群,我为什么说有第三个孩子呢?有一夜,我睡不着,我就告诉家人,我昨天晚上怎么也睡不着,其实我有三个孩子。外界都知道我只有两个儿子,我却宣布我有三个孩子,大家怎会不大吃一惊呢?睡不着的原因就是担心这个孩子,他们鸦雀无声。

我说第三个孩子就是我的基金会。

我的基金会以前本来没设固定的资金,每当需要捐款时,我才向并做长线投资,令资金产生经常收入,做捐款的来源。我更计划按年将自己收入的一部分注入基金,使基金有更充裕的财政基础,可从事越来越多的教育、医疗、老人福利等公益事业。

我希望将来这个基金可以无止境地做下去,要延续到下一代,最少一百年以后。我也请了不少外界人士到基金会做事,在基金会里,捐资哪一个项目,却不由一人说了算,由董事会不记名投票决定。

人家怎样议论我,我不介怀,虽然有人觉得我很神秘,但我的透明度其实很高。基金会的运作,应该让公众知道。我希望基金会运作做到完全透明,基金会的资料会整理成数据库,欢迎人家来参考,将公益事业运作方法向外推广。

现在社会上许多人毕生营营役役,追求财富,忽略了生命的内在价值与真正意义。李嘉诚表示,教育及医疗服务是社会发展两大支柱,他乐于终生为此付出金钱、时间和心血。李嘉诚少年时本希望能够像其父亲一样投身教育界或医疗服务,但可惜14 岁时,他的父亲因病去世,李嘉诚失去求学深造的机会,弱冠之年,要挑起家庭重担,投身社会,别无其他选择。由于少年时的遭遇,目睹贫病之痛苦,更激发他热衷参与医疗和教育事业,并从中感受到生命重大的实实在在的真谛。

经年累月奔波辛劳,李嘉诚坦言自己也会觉得累,但是能够永恒地维持奉献的热忱,却是他对名利得失有个人的看法,不会刻意追求,不会刻意经营,泰然自若,淡泊疏落。李嘉诚说:成功之后,利用多余的资金做我内心所想做的事,心安理得,方寸间自有天地。比如,上次我去西北,探访西部六省及一个直辖市,到达甘肃访问一个残联中心,见到那些安装义肢的朋友,他们提着两桶水给我看。我们普通人拿起这么重的两桶水也不太容易,他还提着水跑了两圈。

义肢的受惠人共有六万多位,看着一位原本两条腿都没有,只用一块最便宜的牛皮,用一条绳绑着,在地下跪着走。现在可以正常地我还考虑继续资助,因为你帮助解决他家人的负担,对社会都有非常大的效益。

一个乐于修习善法,希望得到心境宁静的人,他应如是努力:令自己能干、正直、高洁、恭顺、温柔,虚怀若谷。他应知足、少欲、少俗务、生活简朴,对感官欲乐有着天然的本能的自制力、谨慎、不厚颜无耻,亦不贪恋眷属。随心所欲,更要清心寡欲。无拘无束,亦应循规蹈矩。

他应勤求无过,以免遭到贤明人士的谴责;他应常发善愿:愿一切众生皆能快乐、安稳、以及心智健康;愿一切众生——无论是弱或强,高或矮,长或短强壮或中等,大或小,看得到的或看不到的,住在远方的或住在近处的,已生的或即将出生的,无一例外,皆心境快乐;愿不论何处,不管谁都不会欺骗任何人、蔑视任何人;愿他在盛怒或恶意时,也不会伤害他人;愿他能像一个不顾自身安危、保护着她的独子的母亲一样,培养到对一切众生的无限慈爱。

让他无限的慈爱普及全世界,遍于十方,没有障碍与阻挠,没有仇恨,也没有敌意。无论行、住、坐、卧,只要醒着,他都必须发展他的正念,这才是智者所称的“梵行——最清高的行为”。

李嘉诚深深刻上了《慈悲经》的烙印。虽彻悟禅宗,明心见性,而见思烦恼不易断除,直需历缘锻炼,令其净尽无余,而后分段生死,乃可出离,未能净尽六道轮回,亦依旧难逃。

佛教宝静安老院重建开幕礼,惜时如金、分秒必争的李嘉诚在开幕前提早半小时到场,令不少人“始料不及”。原来李嘉诚是想早些来看看这间安老院,并在佛像面前诚心上香,他亲切地拖着觉光法师的手问道:“这里的老人家住得开心吗?生活好吗?”觉光法师说,他们当然开心。

这间安老院坐落在粉岭百福村,始建于1966 年,1992 年蒙社会福利署赞助及扩建,并得李嘉诚响应,特为纪念其爱妻李庄月明夫人平生善愿,捐赠拆卸及重建经费合共2800 万港币,昭示因缘。

李嘉诚表示,自己一向信奉佛家的博爱精神,长者们曾为家庭﹑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是繁荣的拓荒者和智慧者的泉源,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是社会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特别是年轻的一辈,在不断吸取新信息科传统美德。李嘉诚还说,这是他参与兴建的第五间安老院,从每一次与住院老人和工作人员的接触中,他都分享到他们满意于院舍设备和服务的喜悦。这份喜悦来自一种真诚奉献后的丝丝心安理得,而不是那种耍花腔式的敷衍了事。

最后,李嘉诚一再强调“对香港有利﹑有益的事,我一定会做。”

李嘉诚多次强调:“生命对于人来说只有一次。在我的有生之年,如果能为人类做出一些贡献,那么,我就心满意足,死而无憾了。”李嘉诚基金会曾经出版一书,名为《大山——再也挡不住知识了》,李嘉诚在致辞中勉励国人,畅谈知识与命运。他指出:有人才,就有发展;有发展,就可以改变生活,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他称,人往往以命运这概念,去面对人生的无奈与不能克服的困难。人生有没有既定的命运,我不知道,但我深信知识可以强化人的意志去改变命运。西部远程教育计划,可帮助原来与知识经济发展相距遥远的人,有机会重塑自己的命运……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情比为社会创造价值,更能为生命带来喜悦。

李嘉诚举例说:“全球化如此大规模的商贸及金融活动,在一个董事会议室内,就可以为地球另一端的地方创造价值或为投资撇账,一张资产负债表是否能反映商贸的真正价值呢?今天全球化信息有爆炸性的力量,我们能传递信息,我们又能否传递意义呢?在这场追求效率及效益最大化的混战中,生命可以变得很无情,人性可以很迷失。”

然而,李嘉诚强调,活在全球化年代,掌握知识未必能完全驾驭自己,他说:“我们能掌握事物的起因,但还不能预知未来。今天社会一切的困境不也就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吗?”李嘉诚表示,只有反思人性才能令迷失的人性复归,而且要有同理心,能易地而处,张开心胸去体会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不同种族的人们所思所想,超越所有隔膜。

在中国残联,笔者有幸看到一封信的复印件。信是云南弥勒县的任志刚让中国残联转寄李嘉诚的。

小任十分聪明,却因小儿麻痹后遗症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信是这样开始的:“您不认识我,但我知道您。我还知道,千千万万像我这样的您不认识的人都知道您,因为我们都是您助残义举的受益者,都是对您心存万分感激的人。”

小任接着说:“当我做了矫治手术后,就在心底发誓:一定要做出样子给产,六千多平方米的厂房,在边远地区,可以算非常富裕了。”小任最后说:“我的家乡叫弥勒,这大概与佛教有些渊源。李嘉诚伯伯,愿佛保佑您。”

佛本无意,事在人为。弥勒开怀,烦恼不再。广结善缘,佛本心源。这也许就是许多香港人日日梦寐以求的善缘。残疾人质朴的话语,也许尚不能表达他们的心情于万一。人由文传,传以人立。德以善念,善由心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长江新里程计划

内地宣布从1995 年起,未再发生脊髓灰质炎,以往由此导致的小儿麻痹后遗症手术适应者基本得到矫治;1999 年,白内障致盲人数实现负增长;2000 年基本控制碘缺乏危害……这一切,都有李嘉诚播下的一颗颗爱心种子。

李嘉诚最难以忘怀的,是1991 年他与属下集团捐给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1 亿元港币。时隔八年,1999 年李嘉诚在致汕头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联合国际眼科中心成立的祝词中写道:“至今我仍认为,这是多年来捐款中其中一项最深具意义的事情。”

十一年来,忙到无暇分身的李嘉诚,却从不间断与中国残联领导晤谈,了解残疾人状况。这是为什么?从谈话记录中看到,李嘉诚屡屡提及帮助无助者。

他说:“人在无助的时候,帮一下,是最有益的。”这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同身受的显而易见的表白。早在1984 年,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成立,邓朴方首次访问香港,李嘉诚就捐款200 万元港币。那时的李嘉诚,尽管身家远远没有像现在这样丰厚。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成立之后,1991 年李嘉诚再次捐资1.05 亿港币。其间发生的故事令人回味:1991 年8 月,邓朴方率中国残疾人展能团和艺术团访港。

时值华东水灾,港澳同胞纷纷为灾民捐款。邓朴方申明,此次赴港不进行募捐筹款。李嘉诚执意前往看望,在刚刚向华东灾民捐献5000 万元港币后,又当面送给中国残联一张500 万元港币的支票。

晤谈时,邓朴方特别提到:我们把你的捐款作为种子钱,每用一元,带动效果。邓朴方的一席话,恰与李嘉诚的办事原则及构想不谋而合。李嘉诚连声称赞说:“每一个铜板都是辛辛苦苦得来的,你们使用资金的效益这么高,令人佩服!你们所做的,是一项高尚的事业。”

李嘉诚向邓朴方索要了残疾人事业的资料回去参阅研究。是夜,李嘉诚与两个儿子促膝长谈。内地残疾人的困难困苦令他动情,中国残联使用捐款的效益效率令他动心,中国未来的持续发展更令他动容。

次日,李嘉诚约邓朴方再次晤谈。8 月16 日,两人再次见面。李嘉诚说:我决定再捐1 亿元港币,也作为一颗种子。你们只需争取四五倍的配套经费,便可帮助更多的残疾人士。我捐钱,你们落实计划,为残疾人办点实实在在的事。

眼居五官之首,是心灵之窗。在残疾人中,盲人最为困难。李嘉诚对复明工作非常关注,特别期望五年内把内地七百多万白内障患者全部治好。李嘉诚又说:邓先生,我对于能够帮助残疾人士感到很有意义。你知道吗?上次与你谈了两小时后,我返回办公室,很兴奋,竟然忘了肚子空着,便拿了杯白兰地喝下,立即感觉有些醉意。邓朴方感动地说:十分感谢你的好意,我们回北京研究、计划一下,再向你提交详细的计划。

经过三个月的紧张工作,中国残联深入调查,精心测算,并与有关部门反复研讨,结论是:受组织工作和医务力量的限制,五年内难以治愈全部白内障患者;况且,盲人只是残疾人中的一部分,其他各类残疾人亟待救助。

鉴于中国残疾人事业刚刚起步,百业待举,急需制订实施一个均衡的、务实的整体计划,却苦于缺少资金。为使捐款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残联期望将其作为更多领域发展的启动资金,成为一颗给各类残疾人带来更多利益的大种子。为此,中国残联着手草拟残疾人事业五年计划纲要,并致函李嘉诚先生,希望与他的代表磋商。12 月初,李嘉诚委派次子李泽楷来北京,全面了解内地残疾人状况、工作的要点、难点及正在拟订的计划纲要草案。

李泽楷一改往常,凝神倾听,仔细阅读,频频点头,俨然一位老成持重的政治家。几天后,李嘉诚回函邓朴方:“贵会最能了解残疾人士之需要,所做之决策亦能令残疾人士,无论心理及生理之健康均得到最大之帮助,本人及属下公司均乐意配合……”

划纲要》及与其配套的16 个业务领域实施方案,中国残疾人事业首次有了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同步的系统发展计划。李嘉诚选择其中最急需资金的八个项目投入了他的1 亿元港币。李嘉诚希望并相信,这是一颗火一般旺盛的生命种子。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也为此投入了十几亿元资金。同时,社会各界热心关注,踊跃赞助。如今,李嘉诚播下的这粒种子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不仅促进残疾人事业由小到大、从点到面,走上系统发展的轨道,而且使众多残疾人实实在在地受益。

1991 至1995 年的五年间:白内障复明手术107 万患者重见光明,年手术量由10 万例提高到25 万例。进而,到2000 年累计实施333 万例手术,内地接近一半的患者完成了重见天日的手术。年手术量提高到45 万例,实现了白内障致盲人数的负增长。

现在,李嘉诚又开始关注角膜移植,着手解决第二大致盲因素。低视力者配用助视器,低视力康复迈出了开拓性的一步,使以往被误作盲人的4 万低视力者告别了朦胧世界,并为数以千万计的低视力者带来福音。此外,资助建设的30 个省级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为残疾人提供了全方位服务;还针对内地自然环境普遍缺碘,为6752 万孕妇、婴儿等特需人群服用了碘油丸,不仅预防了智力残疾,控制了碘缺乏病,而且使新生儿的智商得以提高。

回顾历程,邓朴方十分感慨地说:在我们创业之初,李嘉诚先生的捐款真是雪中送炭,催生了《中国残疾人事业“八五”计划纲要》,带动了事业的全面发展,给六千万残疾人的命运带来整体而久远的影响。

正如《管子·权修》所曰:“一树百获”。新世纪来临,让每个缺肢者都站起来,让所有的盲童都能上学,让生活在基层的残疾人都得到服务。这些是李嘉诚与中国残联再次合作描绘的一幅曼妙的愿景,真诚的理想,真实的蓝图。

1999 年12 月,邓朴方将赴香港两天,参加国际会议。李嘉诚闻讯,致电北京希望与邓朴方在港期间见面晤谈。12 月18 日,两位老朋友再次相聚。李嘉诚真诚地向邓朴方表示,1991 年交谈的情景,印象犹深,当时非常高兴,新世纪来了彼此一定要加强合作。李嘉诚乐意再捐款筹办新里程计划,原则上不要锦上添花一定要实实在在的东西。他再三表示,为了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他愿意不断邓朴方说:1991 年的捐款,对我们的帮助太大了。我55 岁了,内地是60岁退休,我想在退休前扎扎实实地做几件事,为后来者留些东西。主要着眼于薄弱环节和发展需要,创造条件,建立基础,形成机制,使残疾人事业得以与经济社会协调地持续发展。无论如何,选好项目,用你的捐款主要做拓荒性的工作。李嘉诚赞许道:机制很重要。

孔子曰:“得之于身者得之人,失之于身者失之人。”

三个月后,中国残联送上一份需6000 万捐款资助的“长江新里程计划”,李嘉诚欣然同意。后来,他又主动追加4000 万,捐款达1 亿元港币,以扩大受益人数。“长江新里程计划”刚刚实施,已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初显成效。

甘肃永登的蒙向延,摔下悬崖,昏迷中冻伤后被截去四肢。他将破篮球绑在下肢残端上跪行,度日维艰,想一死了之。

“长江普及型假肢”让他又站了起来。笔者看到他在用残缺的双臂劳动着,从他的乡音里,只听清了两句:李先生让我又能干活了,我要活下去!

贵州息烽的宋露露、宋娇娇两位盲姐妹,早已过了入学年龄,却因贫寒失学至今。李嘉诚的资助将使她们走进向往已久的课堂。这些得益于李嘉诚的聪慧的年轻人,将给盲人康复事业带来生机。蓝图刚刚展开,温暖渐渐显现,更多更美的画卷将陆续展示在世人面前。

近年来,中国残联多次向李嘉诚提议,举行捐款助残总结发布活动,并邀请李嘉诚参加,均被婉言谢绝。忙?李嘉诚确实很忙,但对于分身有术的李嘉诚来讲,这绝对不是理由。李嘉诚说:“这是我作为一个国民应尽之天职。”

李嘉诚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世界上要成就每一样真正有价值而值得骄傲的事,都必须有正确的人生观,为理想和目标付出时间、努力、坚毅的意志和奋斗精神。

大家以崇高的价值观,付出爱心、精神,善用宝贵的资源贡献社会,共同为人生留下美好的种子。

这就是李嘉诚与残疾人之间鲜为人知的数以万计的平凡故事中的沧海一粟。

踏雪无痕,滴水穿石。

佛学大师赵朴初临终前,在医院挥毫为李嘉诚题词:拳拳爱心。很少题词的李嘉诚,在甘肃省残疾人康复中心一挥而就:“发扬人性中光明与高贵的一面为无助者提供无偿服务。”

同时同地,残疾人送上他们的礼物——在众多残疾人的签名之上,烘托出一行大字:您的爱改变了我们的一生!

“仁人之心,以天下苍生之心为心。”荒山﹑大漠﹑黄土﹑沙尘,是西北地区人们视野里的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主角。

每年立春过后十多天的时候,这些山上仍是光秃秃的,**的山体上既无草木,也无岩石,而是深厚贫瘠干渴的黄土,与大自然一片混沌的黄色浑然成为一体,展现出自然凄凉的沧桑,展示出大自然无情的冷漠,显现出大西北人的无奈与悲哀,显示出黄土高坡的期待与希望。

川,是存在于山与山之间的平地,川中通常有一条或深或浅的河,河里流淌的有些是高山上融化的雪水,春天,溪水潺潺,浅浅的河滩上铺着一些石头块夏天,很多时间是干涸见底,冬季中一些干涸的河道上还可以行车。相比之下,由于收成较好,川上人家的日子要好过一些。

以种麦子为例,甘肃省临洮县北街村张静家的两亩多地正常年份能收600公斤,而种山地的永登县牌楼村蒙向延家的12 亩地基本上望天打卦,每年的总产量一般也就600 公斤,也就是说,平均每亩50 斤,略微多过种子。

本来,张家和蒙家都属于西北地区农村里千千万万不算富裕却充满温馨的小家庭:丈夫勤快,妻子贤淑,孩子懂事,家庭和睦。

但不幸似晴天霹雳毫不留情地降临到这两户人家,张家宝贝女儿张静失去了左腿,蒙家的顶梁柱——作为丈夫和两个儿子的父亲,蒙向延失去了双手和双脚。突如其来的灾祸一下子攫夺了全家人的欢悦与全部希望。是谁,让许许多多这样的家庭又绽开了笑脸,使他们的院落重新洒满了阳光?使他们的生活充满了希望?是远在香港近在咫尺的李嘉诚。

2004 年2 月20 日上午,在甘肃省康复中心,当15 岁的女孩田楠深情讲述自己接受聋儿语训的过程,为自己今天能和健全的孩子们一起念中二,含泪向李嘉诚表达发自内心的真诚感激时,李嘉诚被感动了,李嘉诚坐不住了,双眼现场的李嘉诚基金会工作人员抑制不住眼中的泪水,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凤凰卫视主持人吴小莉每每提起这一感人肺腑的场景,亦是不胜唏嘘。而当李嘉诚在发言中说道:“不要难过,要向前看”、”谢谢你们给我信心”的时候,人们能清楚地体会到他内心所经历的深深的感动。

我们期待这项有意义的服务能在神州大地展开,并唤起更多有理想、有抱负的医护人员参与。如果一切进度达至预期理想,甚或考虑另设专项基金做长期资助,使这个有意义的项目可以永远继续发展下去。

李嘉诚是谦逊的。李嘉诚确实是真诚的。李嘉诚没有丝毫的自我陶醉,有的只是,对所有参与慈善落实捐款的工作者的真诚感谢。他一再向残联工作人员和各级政府表示发自内心深处的谢意。

在聋儿语训教室,他主动与在场的每一位老师握手致谢。此时此刻,每一个到李嘉诚的人,都能够感受到他那真诚真切慈祥期待的目光。

实际上,“长江新里程计划”在其酝酿和实施过程中,感人的事例不胜枚举。

每一个个案包含着一个辛酸动人的故事,每一个个案都展示着人性光辉的散播,每一个个案都凝聚着李嘉诚的心血,每一个个案都唤起了一个个生命崭新的希望与起点,每一个个案都构筑起一个生命的新的支撑点,每一个个案甚至都浇铸出一个出人意料的转折点,每一个个案也都必然演奏出生命与理想的交响乐章。

全国残联的领导反复调研论证,周密地制定了项目实施方案并指导实施。

众多的工作人员不辞辛苦,奔波于乡村城镇之中,行走于崇山峻岭间。因为,他们深深知道,在他们的背后,有一股神奇的法力在推动着他们,在鞭策着他们,在鼓励着他们。因为,他们深深知道,绝对不能辜负捐款者李嘉诚的拳拳之心。

为无助人士做无偿服务——李嘉诚先生的心愿春风化雨,滋润了无数人的心灵,并化作一股股暖流在人群中传递。

路,在希望中不断地绵绵延伸;希望,在脚下铺就的路上微微浮动;生命,在时空**中潺潺**漾;理想,在蓝天中翩翩飞翔。

喂猪、养鸡了;赵银生可以种菜加工豆腐了;刘春娥掌握了理发的手艺;吕春玲可以打工挣钱让女儿上学;张静慢慢走进了向往的课堂;李强终于支撑起了自己脆弱的生命……

要知道,有多少个张三李四是从企图自杀的绝境中爬出来的。

离开香港来到寒冷的新疆,从西北到西南,李嘉诚一连九天走访了西部六省八市,足有数万公里,跨越春夏冬三个季节。西部地域辽阔,发展参差,李嘉诚此行希望更多了解当地情况,每到一地,虽仅住一晚,却要连续访问五六个地点,细心听取政府介绍、接触各界人士。

数十年来,统领26 万员工、投资56 个国家与地区的李嘉诚,即使有再大的生意,也没有离开香港超过四个工作日,更加不可能连续放假超过四天。而这次,他花了九日行程,也利用了两个周日。也许没人知道,李嘉诚营营役役六十年,休假从来没有连续超过六天。

李嘉诚说:“其实我们在外赚钱也不容易,我是希望能将捐款投到最需要的地方。”在《礼记·礼运篇》中,孔子与子游的对话似乎在今天一样适用。“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在两千多年前物质匮乏的社会,先贤孔子就能够憧憬政治民主,“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希望大公无私,“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向往一种田园风光式的和谐的生活幸福,“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残疾者,皆有所养”——多么美妙理想“和谐”的社会蓝图啊!但是,两千年后的今天,人类已经进化到高度物质文明的今天,对于还在社会底层苦苦挣扎的很多人来说,这依然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幻觉与梦想。

李嘉诚动情地说,我曾做过一个国富民强的好梦。

在我们祖国的土地上,辽阔的沙漠有良好的道路,干旱的地区有充足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地,各地的天然资源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人口密集的城市有舒适的生活环境,风和日丽,商机繁荣,来自不同民族的人一起和睦健康快乐地共处。只要有勇气、信心和坚持,我深信梦境一定会逐步成真。

见到李嘉诚一直默默流泪的兰州市34 岁的“小儿麻痹”矫治者刘爱云,曾被绝情的家人遗弃,“长江新里程计划”的实施使她能够告别悲惨的昨天,终于站了起来,并且做到生活自理,结婚生子,开始了幸福的新生活。他们的今天,彰显的是人性中善的力量的无所不及。他们的现状,反映的是人的尊严与爱心的发扬光大。他们的未来,展示的是仁的法力与善缘的绵延不绝。尽管,片言只语根本就不足以表达他们心中的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