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染指电讯业02

拓展大陆市场

逢低吸纳,逢高抛出是和记电讯常用的资本运作手法,在其他电讯运营商相继出现财务困境而无力收购的情况下,李嘉诚的和记电讯抓住这一时机,以超低的价格收购环球电讯,如果不是政治方面的因素,也许几年后,相信又会出现一起类似李嘉诚1999 年千亿卖橙的神话。

和记黄埔香港固网业务1999 年年底引入美国Global Crossing 做股东,组成和记环球电讯后,Global Crossing 正部署把其所持股权注入将在美国上市的Asia Global Crossing 内,令香港固网变相在美国上市及引入微软与软银为股东。

Global Crossing 准备在2000 年8、9 月间分拆旗下的Asia Global Crossing( 简称AGC) 于美国纽约交易所上市, 集资8.48 亿美元。Global Crossing 计划将其持有的50% 和记环球电讯,即间接把和记和黄在港固网、国际电话、互联网、国际电缆网络及数据中心等五成业务注入AGC,变相在美上市。

由于除Global Crossing 外,AGC 亦有另外两个股东微软及日本软银。换言之,将使和黄有关业务与国际巨头微软及软银结成战略性伙伴。

AGC 在美国上市,准备公开发售5300 万股,上市集资8.48 亿美元,配售价为每股16 美元。集资所得,其中5 亿美元用铺设海底光缆,2 亿美元投入电讯及互联网有关业务,余下不足一千万元用于减债。

业界认为,若果李嘉诚日后将其持有的50% 和记环球电讯权益一并注入上市后的AGC,相信有助和黄将本地网络结合AGC 在亚太区内网络,并推动香港成为亚洲电讯及IP 枢纽中心。

2002 年4 月,趁环球电讯破产之际,和记电讯又购回亚洲环球电讯在和记环球电讯50% 的股权以及在和记环球资料中心50% 的股权,仅花费0.9 亿美元。

2001 年5 月,美国VoiceStream Wireless Corp 被德国电讯收购,和记将在其中持有的股份全部出售给德国电讯,获得溢价利润300 亿港元(投资成本约100 亿港元,股权转让价格约400 亿港元),和记电讯从美国市场全身而退。

2001 年6 月,以远期合约形式售出270 亿港元的Vodafone 股份,避过随2002 年10 月,和记电讯以现金0.73 亿美元的价格向日本NEC 出售和记电话及H3GHK 约5% 的股权,双方结成战略联盟,共同开发香港3G 业务。

随着中国加入WTO,内地市场将给香港和世界其他国家及地区带来巨大的商机。不过香港将遇到更大的挑战,外国人将对内地做出更多的直接投资。

中国电信大幅削减集资规模55% 后,占发行股数95% 的国际配售部分,终于成功获得足额认购,承销团并且决定以下限价每股1.47 元(未计佣金及交易费招股,集资金额111 亿元,李嘉诚旗下的和记黄埔更证实斥资3.9 亿元,认购中国电信的股份。

和记黄埔董事总经理霍建宁表示,中国电信削减集资规模之后,该集团决定购入5000 万美元中国电信股份,若以上述招股价计算,和黄合共购入约2.65亿股中国电信,占中国电信总发售股份75.56 亿股的3.5%。

值得市场关注的是,和黄董事总经理霍建宁在解释入股中国电信的第三个原因是:和黄与中国电信的关系一向良好。言下之意,早就有来往。这句话确实耐人寻味。实际上,以上的论述人们稍加分析即可直接得出结论。

作为一位独具慧眼独具匠心的战略投资家,李嘉诚往往能够发现许多人未能看到的地方,在不为人察觉的情况下出其不意,出奇制胜。在其深邃而又平和的眼神里,其真实的意图可能还有更深层的战略考虑与战术含义。常人,未必能够理解,至少,当时未必能够理解、洞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常人凡人所看到的至多是今天的战术层面,超人商圣所看到的是明天的战略层面,十年甚至数十年之远。这显然不是一个层次,不是一个级数。

李嘉诚通过和黄斥资4 亿元人民币入股中国电信,而和黄是一个全球性的3G 运营商。在整个欧洲对3G 充满恐惧的时候,李嘉诚以巨额资金和技术大举进军欧洲,首推3G 业务的壮举,坚定了全球市场对3G 时代的憧憬和信心。如今他又看到了中国3G 的市场前景。

当时不断有消息传出,作为中国电讯业改革的一个战略步骤,信息产业部即将在中国构建四大全业务运营商。言下之意,国家将给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发放3G 牌照。一些业界专家也指出,中国电信获得3G 移动牌照只是时间问题依着敏锐的嗅觉,李嘉诚察觉到中国电信是其3G 上最好的长远的战略合作伙伴要想进入大陆庞大的电讯市场,此时此刻铺桥搭路,可谓天赐良机,届时的情由此,人们不难想象,4 亿入股中国电信是李嘉诚在中国未来的3G 市场设下的一个棋子,一个过河小卒,这可能也是李嘉诚在中国电讯上市的关键时刻,帮其一把的最真实的战略意图吧。没有人能否认这一点,李嘉诚也从来没有公开否认这一点。

2000 年9 月9 日,在中国加入世贸落实之际,中国第二大电讯集团联通与和黄全资附属公司和记电讯宣布成立一家由联通占五成一股权的合资公司,为联通提供电讯业技术及市场推广的顾问咨询服务,并为其电讯从业员提供专业培训。

据香港《明报》报道,该合资公司名为北京通和电讯科技有限公司,由联通持有五成一股权,而和记电讯则占余下四成九权益,业务范围覆盖全中国。

市场人士相信,与联通的合资协定,反映和黄在中国入世后,会全力拓展大陆的电讯市场的战略意向。

李嘉诚这次与联通成立合资公司,虽然只是提供咨询服务,但待大陆的电讯业对外商开放后,便可正式转型。

对于中国经济,李嘉诚显得信心十足。2004 年10 月,时逢新中国成立55周年大喜日子,李嘉诚以“普天同庆”形容此刻心情。李嘉诚满怀信心深情地说:“我们国家几十年来取得了很大、很辉煌的成就,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实力也不断增强,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迅速,经济增长很高啊,这些都值得中国人骄傲和自豪。”

自1985 年成立以来,和黄电讯集团已经发展成世界级的电讯运营商。但在内地,和黄所能做的还仅仅是项目合作和购买在海外上市的内地企业股票。不过,和黄同内地三家主要的电讯运营商的关系一直都维持良好。

2000 年年初,和记环球电讯开始通过海底电缆,提供内地与香港间的长途电话业务。

2000 年10 月,和记环球电讯投资2 亿港元,建成了80 公里长的穗深港环网光缆,成为香港第一家与中国电讯的网络实现连接的固定电话运营商。

2001 年10 月16 日,和黄电讯宣布,它与中国移动签订了一项GPRS 漫游协议,共同发展中国内地的GPRS 漫游业务。

2002 年1 月28 日,美国环球电讯根据《美国破产法》第十一章提交了破产以来美国的第四大破产案(前三位是安利、德士古和美国金融公司)。就在这个时候,不经不觉,李嘉诚悄悄来了。

狼来了!狼来了!就在环球电讯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的同一天,2002 年月28 日,与前者一直有业务往来的和记黄埔集团宣布,与新加坡旗下的新加坡电讯合作,以现金7.5 亿美元,购入环球电讯60% 的股权,以图大张旗鼓地进入光纤通信业。

和记黄埔股价在上述计划公布后飙升至75 港元。显然,投资者对李嘉诚的再次出手电讯,前景相当看好。显然,李嘉诚在科网破灭之际,顺手牵羊,期望捡到一个便宜货。

电讯和高科技产业会是在泡沫经济破碎的最彻底的区域,竞标环球电讯(Global Crossing)对李嘉诚而言,是一个使曾经失败的投资死灰复燃的绝好机会,而对整个亚洲地区,这无疑会令人们看到经济复苏的曙光。在经济低迷彷徨之际,甚至对整个地区经济都是一针兴奋剂与强心针。至少,看到了以网络为概念为核心的新经济的新的希望所在。

早在2000 年,李嘉诚曾向环球电讯提供了4000 万美元贷款,而由于全球经济衰退,对手增多和市场消化不良等诸多因素,环球电讯的市值已骤跌至4500 万美元,仅相当于它巅峰时期的1%。

此次竞标中,李嘉诚将在勾销旧账的同时,协同新加坡科技电讯(STT)分别再在环球电讯中投进3750 万美元。竞标成功后两家将共享环球电讯79%的股权。

“李嘉诚掌握了贱买贵卖的艺术。”许多人都这样赞叹道。这次竞标即便失败,李嘉诚的这种收购企图也足以预示在2003 年或2004 年里,亚洲区域经济终将开始一场缓慢但是一定有希望的复苏。

收购环球电讯

也许,有一天,当人们回头看看亚洲经济从世界性的萧条中重拾轨道的历史时刻,一定会说,李嘉诚与STT 的这场联合竞标,就是一个振奋人心的转折点网经济后,回过头来理智面对现实,又不得不痛苦地接纳现实正视现实包容现实的催化剂。如果此项交易能顺利完成,和记黄埔有机会在对环球电讯重组后,通过出售后者的股权获得不菲利润。它还使和记黄埔在新加坡获得了一个强有力的合作伙伴。

和黄经营的卫星、电讯、数据传输等业务形成有效的资源配置与协同效应,可以通过环球电讯的海底光纤,输送到全球的任何角落,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前途一片光明运作畅快顺的产业链。

其实在2001 年下半年,环球电讯危机重重的时候,和记黄埔就有意出资10亿美元吞并。后来新加坡资本的加入,多少有些出人意外。此前,和记黄埔与亚洲环球电讯合作,成立了和记环球电讯,各持有50% 股权,主要在香港从事固网业务。新加坡科技公司则与环球电讯也有一家合资公司StarHurCrossing,主要在新加坡经营高容量的基干网络。为了免遭清盘厄运,申请破产保护的电讯企业大都把旗下的资产卖给出价最高的买主。要想这样做,环球电讯就必须说服包括摩根大通、美林和花旗集团等在内的二十多位债权人,支援它提出的重组计划。

毕竟,李嘉诚提出的方案,注资全部用现金支付,而且一次到位,可以远水解近渴,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保证公司如常持续运作,最终将会令公司起死回生。

况且,和黄及新加坡电讯的庞大电讯业务势必将仰仗环球电讯的光纤,不大可能将环球电讯作为一个赚钱的工具再转手倒卖。然而,《华尔街日报》亚洲版危言耸听地称,李嘉诚同内地之间的特殊联系令美国证券机构感到不安,更加令美国安全部门疑心重重,而这可能使和黄在重组美国电讯运营商环球电讯的过程中只能充当非常被动的出钱不出力的尴尬角色。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是一部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的军事理论著作,而克劳塞维茨也因这本书成为历史上最著名的军事战略理论家之一。克氏的主要命题就是,战争无非是政治交往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而精通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的山姆大叔,则把它出神入化地演绎为,政治无非是商业交往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这也难怪,在今天这样的强权社会里,喜欢指手画脚的山姆大叔就是上帝的化身与代言人,美国人的言论就是《圣经》的精句。又有谁,能奈之若何?

致力处理有关规管问题,并按有关方面的要求提供充足的资料,唯仍然未能在合理时间里达成双方都满意的合理架构。

由于收购环球电讯对于和黄的全球电讯策略而言,并非一项重大权益或必要投资,亦不能对现阶段和黄核心业务及相关业务带来实质性助益,因此决定退出收购计划。退出收购,和黄在财务方面难免有所损失。摩根士丹利发表研究报告指出,和黄可能要为此拨备4 亿美元。另外,由于和黄在收购建议中没有提出任何有关分手费的建议。而是主动提出分手,所以不会得到赔偿。

也许放弃收购环球电讯,反而令和黄可以更加专注于3G 业务的发展。李嘉诚再次使出以退为进的撒手锏。得固然可喜,失亦不足为惜。和黄方面却显得颇为大度风度。发言人指出,该集团体谅美国在“9·11”恐怖袭击后的气氛是以慎重安全为上,因为发生“9·11”事件,美国将电讯基础设施视为一个重要的国家防御堡垒。

持续长达16 个月的美国环球电讯公司收购战,以李嘉诚旗下的香港和记黄埔集团鸣金收兵而曲终人散。这意味着收购行动将由其合作伙伴新加坡科技电讯媒体独立完成。环球电讯收购战一波三折,情节引人入胜,绝对是畅销小说的上佳题材。

李嘉诚对电讯市场的强力运作游刃有余,在电讯市场热度膨胀的时候及时脱手,背书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目瞪口呆的资本运作的神话。电讯扩张,李嘉诚给世人太多太多的启迪联想,也给世人带来了太多太多的迷惑。当然,势必给股东带来太多太多的惊喜与意外。李嘉诚在国际电讯市场的成功投资,尤其是在3G 方面的泰山压顶志在必得的豪气千秋、风卷残云的谋略,谱写了近三十年来国际电讯风云变幻的交响乐。

今日全球经济明显欠佳,平常生活中经历的所有挫折,均显得更加沉重,遗憾的是在经济转型中,并没有实时显效的灵丹妙药,亦没有人可以向你保证说所面对的问题会持续多久,只有聪明睿智的人洞悉到今天不是昨天,知道要承担无可逆转的改变,尽管今天没有破译的方法,他们也不会凝固于痛苦与自我折磨之中,不会天天斤斤计较眼前的得失,不会天天计算眼前的利弊,因为他们知道每日积极正面积最有价值的财富。

即使处境可能不会因自己的主观努力或意志转移,但他们早已战胜生活的苦涩,为转危为机做好一切准备。

面对瞬息万变的环境,我们的主要策略是针对各种变化而灵活应变。对于开拓新兴经济业务,集团的策略是在现有业务及新发展业务的范畴内,积极参与庞大增长潜力的信息及新科技业务。

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愡。愡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愡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李嘉诚的道,非常人之道,乃超人之道,商圣之道。

领导全心努力投入热诚,是企业最大鼓动力,与员工互动沟通,对同事尊重,才可建立团队精神。人才难求,对具备创意,胆识及审慎态度的同事,能给予良好的报酬和显示明确的前途。

李嘉诚强调:

80 年代初中英谈判期间,不少公司都仍停留在业务本地化的阶段,但我的考虑是公司要发展得大,就一定要向海外发展,但说到海外发展,就什么人都是一样,比方说在美国投资,以美国人当负责人就会比较方便。

李嘉诚的扩张思路应该给全球企业带来震撼性的启发和思考。融入全球化竞争是全球一体化和全球经济化的大势所趋,早日跨出一步就能够早日占领战略制高点,为以后更大的竞争奠定基础。这完全不是梦想,李嘉诚的港口投资战略已经充分显示了这一点。李嘉诚的电讯投资也充分验证了这一点。

公元前7 世纪希腊诗人阿基洛库斯有一名句:“狐狸知晓许多事情,而刺猬知晓一件大事情。”用管理学的语言阐述,刺猬是系统高手,刺猬专注的天性令它目光永远紧盯着核心,从不脱离核心,而狐狸的多维思维法更像是一种李嘉诚也许从未借助任何神灵的启迪感召。既然有这样的机会,就不放弃,就成为完美无缺的最好的,在各个方面尝试成为最好最出色最成功的典范与楷模。

亿万的财富进出、投资、投机、吞并……没有硝烟的战争,没有疆域的王国没有令人胆战心惊的刀光剑影的血洗,没有风啸马鸣的惨烈厮杀,没有人为的预先的限制与设定。更加,没有休止的音符。

一切都好像如鱼得水。一切又如行云流水。显然,一切都已经驾轻就熟。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李嘉诚乐此不疲。李嘉诚随心所欲。却倒是,未见商圣李嘉诚因此而沾沾自喜。唯有,在挥洒自如的时空中,偶尔战战兢兢,诚惶诚恐。

就在李嘉诚为收购环球电讯奔波之际,一些闲言碎语又一次激起了商圣的无名之火。李嘉诚不得不大发雷霆了,因为,他被记者询问:若和黄成功收购环球电讯是否李家会达致垄断香港光纤网络市场?商圣怒答:“无这样的事,这是一些人‘屈’(无中生有冤枉人)我。”

李嘉诚实时反驳:“香港只是环球电讯服务二百多个城市中的一个,香港人应该为香港公司能够赚到外国人钱感到高兴,不应该无中生有,诸多挑剔。”

李嘉诚强调,旗下集团在海外赚取利润之余,仍继续投资香港,并维持派息予股东。他又愤愤不平地说:“全世界二百多个城市中,没有一个城市会说这样的话。”香港人香港社会确实应该反省自己,为什么总会有这样独一无二的噪声?

这难道仅仅因为我们都是黄皮肤的中国人?看来还真的要请教柏杨先生。

业务全球化

中国入世后,香港的分析员纷纷预期,李嘉诚不失时机地会利用在英、意、奥地利及瑞典、澳大利亚等地的3G 跨地域电讯网络优势,进军内地市场。李嘉诚透露,他已向信息产业部提出建议,开放部分3G 牌照进行拍卖。

润讯通信主席、香港互联网暨通信业联会主席侯东迎认为,中国入世开放后对于和黄这样的大电讯公司,完全可能提供大规模基础电讯业务,直接或与其2004 年,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为首的几位学者撰写的《中国3G 世纪报告》中,一些主要观点引起了业界极大的回响。该报告提出,3G 在国际上技术早已成熟,市场也早已成熟的观点。该报告对内地政府有关主管部门迟迟未发放3G 牌照持强烈批评的态度,并将其概括为“醒得早,起得晚,看得多,动得慢”。该报告认为既然国际上技术和业务都“早已成熟”,我们只需要跟着感觉走即可,早早发放牌照,快快开放市场,如此这般就可以“加快发展世界最大的电讯市场了”。该报告认为,政府有关部门发放3G 牌照太慢,“实际上是受到某些利益集团的干扰和俘获”。

某个企业、某个行业并不具有左右公共政策的能力。在这样关系重大的问题上,很难想象决策者会受某个企业或者行业的摆布。

美国人在任何事情上都从来不讳言自己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美国的国家利益。就中国的3G 发展决策而言,最大限度地争取国家利益,自然是题中应有之义。该报告有意无意地在强调新技术使用所能够带来好处的同时,却忽略或者低估了技术拥有者会因此得到的收益。其实,没有人否认内地3G 发展决策在商业层面与政治层面的关联性、复杂性。

中国当时的移动电话用户有近四亿之多,每年全球新增的移动电话用户有三分之一在中国。因此,3G 对中国来讲,机会大,同时风险也最大。

2004 年10 月6 日,和记黄埔有限公司(和记黄埔)新兴市场电讯业务首次公开募股(IPO)。和记电讯国际有限公司(Hutchison Telecommunications International Limited)是李嘉诚控股的集团企业和记黄埔的子公司。

2004 年10 月5 日,和记电讯国际将IPO 发行所得的预期从9.76 亿至11.3亿美元下调至9 亿至10.5 亿美元,每股IPO 价格被降至6.01 港元至7.04 港元(原为6.52 港元至7.55 港元)。

2004 年3 月,和记黄埔宣布将把其新兴市场电讯业务、香港的固定线路业务和移动业务整合成一个独立的实体——和记电讯国际。这家公司的资产分布于香港、澳门、印度、以色列、泰国、斯里兰卡、巴拉圭和加纳,位于这些地方的子公司大部分经营传统的第二代电话网络,但香港业务提供更先进的第三代网络。

和记电讯国际过去三年有大幅亏损,未来近期也不打算派息。为期三周的会派息以及最好的一块业务——印度六家移动业务一年内可能会分拆单独上市表示了担忧。而且,和记电讯国际的一些子公司,包括香港和泰国的无线运营商都在竞争极度激烈的市场中争夺业务。

分析师们也对发行所得将流向母公司和记黄埔而不是和记电讯国际的事实不满。他们还指出,难以预测该公司相距遥远的各地业务未来的收益增长,这些业务的监管环境各不相同,而且往往比较复杂,相对风险亦较高。高盛是和记电讯国际此次IPO 的保荐人和全球协调人。

“不断分拆有资金需要的业务上市,这是李嘉诚惯用的令人眼花缭乱的财技。”工商东亚研究员徐国熙表示。此前和黄将持有的橙、德国电讯等股权已悉数套现,分拆业务上市便顺理成章地成为取得特殊收益的最有效途径。

目前,和黄在香港、东南亚、中东、澳大利亚、欧洲以及美洲等国家和地区均拥有并经营电讯及互联网基建,在世界市场中占据领导地位。其提供的服务范围包括移动电话(话音及资料)、传呼服务、集群通信服务、固网服务、互联网服务、光纤宽带网络及电台广播服务等。

和黄的电讯业务也从这一业务全球化的策略中获利颇多,其好处主要来自以下三方面:首先,由于信息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许多投巨资研发或购买而得的科技可能没过多久就会被市场淘汰。如果公司的业务只集中在某一两个市场,在技术寿命相对短暂的客观条件下,所带来的盈利期限也非常有限,所存在的潜在风险亦非常高。而且,多元化的市场可以最大限度地分散电讯投资风险。拥有多个不同类型的市场,便能使公司将一项专利技术于不同时期在不同的市场推广,从而尽量延长其盈利期限。和黄的移动电话业务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当其第二代移动电话技术G** 在香港和澳大利亚的增长已经逐步趋向稳定增势缓慢之时,和黄却在印度和以色列这类移动电话普及率较低的新兴市场继续大力推广G** 业务,并从中获取最大效益。虽然在较为先进的市场G** 技术已趋向饱和并将逐步被第三代技术取代,但和黄并不需要完全退离G** 技术市场,因为在印度等发展相对较迟的地区,它仍然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当然,如果和黄不是同时在香港、澳大利亚以及印度经营移动电话业务,恐怕G** 技术便随着其在香港这一个市场的饱和而自然而然被淘汰了。而业务全球化之后,当香港、澳大利亚等技术发展较快的市场在逐步准备引入更先进的第其次,实行业务全球化策略后,和黄在推出新产品、新技术或投资新项目时,所承受的整体风险势必降低。公司利用某一两个兴新市场作为试验基地,走一步,看一步,试一步,做一步,积累运作经验,为将来在其他市场的全面推广做好充分必要的准备。即便试验的结果未必全能尽如人意,损失也只限于局部的某一两个市场,不会影响到整个大局。而且公司可以及时发现所存在的技术及管理方面的问题,吸取经验教训,调整下一步的发展策略与战略。

再次,由于3G 项目初期涉及的投资数额庞大,而且刚开始经营的几年也不可能有盈利,所以和黄整个电讯业务的盈利增长势头必会受其影响。但是其业务全球化的策略能使公司利用2G 成熟技术所带来的盈利去支援新兴3G 技术的巨额初期投资和亏损。据不完全统计,和黄的3G 业务自投入运营到2005 年为止,已耗资约1388 亿港元,而且3G 业务预计要到2005 年或2006 年(实质上还是过于乐观)才开始有盈利,所以这中间的几年时间,来自成熟业务2G 技术的资金支援便显得异常重要。否则,和黄电讯业务的整体盈利将因为3G 支出而受到较大的负面影响。其股价也就自然跟着下挫,这对公司的发展前景极为不利。

实质上,尽管和黄集团数年来全力催谷a,确保电讯运作及集团运作,不因3G 持续亏损而受到影响,但是和黄股价依然处于无可避免的拖累下挫与持续低迷。

采用业务全球化的策略以后,和黄能较好地协调新项目和现有项目之间的轻重缓急,并能有效地控制新投资项目的发展节奏,更加合理地利用成熟项目的现金流与发展项目的资本支出,从而确保整体盈利不会因为新项目而有太大的跌幅与波动。这个策略的最重要意义在于利用2G 成熟技术所带来的盈利支援新兴3G 技术的巨额初期投资和亏损。因此可以说这个策略使得不同地区间互相从技术到资金得到支援,而且更可以透过延长每种技术的盈利期限而进一步强化支援3G 的发展空间。

2005 年5 月3 日,一度被市场憧憬为和黄电讯业务旗舰的和记环球电讯宣布私有化计划,大股东和电国际以现金每股六角半或每21 股换2 股和电国际股份方式,向少数股东(47.5%)提出全面收购。

和电环球2004 年年初才注入和黄部分本港电讯业务借壳上市,短短15 个月便再私有化,在香港股市可谓相当罕见,从而引起各界强烈质疑与猜测。

a 催谷一词,最早起源于香港。原意指把谷种先放在营养液中培养,然后再栽植,环电私有化

2003 年3 月16 日,李嘉诚旗下的另一家上市公司中联系统以0.63 港元收盘与0.9 港元的招股价相比,已经大幅缩水三成,成千上万的散户和数百机构投资者遭受了意想不到的打击与损失。两个月前,和记黄埔把名下的香港固话业务注入中联系统,后者发行价值39 亿港元的新股以及32 亿港元的可转换债券支付这次收购交易,该交易使李嘉诚的企业集团获利13 亿港元。此举引发了市场的巨大争议。

港交所董事、证监会股东权益小组及收购合并小组成员大卫·韦伯严厉批评了这项交易,并称这项交易暴露了现行上市规则的漏洞。但是,这只是制度的问题,是游戏规则的问题,而不是操作的问题。因为都在香港证券交易条例的规程中公开合法进行。联交所交易的漏洞,不能由李嘉诚去补漏,更不能由李嘉诚来承担有关的责任。更何况,在此前的交易史上,为何从来就没有人注意到这一漏洞?也即是说,在一个游戏中,双方都完全按照游戏规则进行,但是后来才发现这个规则有问题,那么,难道游戏的参加者本人需要为这不健全的游戏规则负责吗?

和电国际行政总裁吕博闻指出,两公司业务相近引起市场混淆,为提升经营及财务弹性,决定私有化计划,和记环电股东可选择现金或股份做交易,私有化涉及的资金约22 亿至24 亿港元,以当日股价计,收购价较停牌前(四角七分半)分别有差价三成七及四成八。和电国际最后交易价为七元四角,和记环电小股东可收取的股份作价相当于每股70.5 港元。和电国际控股公司和黄把重叠的业务私有化亦非首次,早于1993 年时,由于当时上市公司嘉宏国际集团与和记黄埔地产业务重叠,所以几经波折最终将其私有化。

和记环电在2002 年年初曾以每股九角配股集资20 亿港元,令当时和黄获得13 亿港元特殊收益,但后来和黄宣布独立分拆和电国际上市后,投资者预期和记环电成为和黄电讯旗舰的愿望成空,股价由最高一元七角急跌,最低曾见三角九分半。

现时突然重组业务把和记环球电讯私有化,市场人士自然会质疑当初借壳理层在过去数周经过深思熟虑,在多个重组方案中选出今次的方案,并于上周五董事早会上拍板通过。他指出,和电国际去年上市后,已令和记环电股价受影响,“在过去六至九个月,和记环球电讯的股价一直徘徊在四角至五角的水平,而且成交少,故一向希望整合及巩固业务。”他认为现在是重组业务的适当时机。

吕博闻认为配股是十多个月以前的事,如把现时的私有化作价与当时的配股价比较并不恰当。他强调把和记环电私有化并非为赚取特殊收入,主要是由于和记环电及和电国际经常有关联交易,经常要召开独立董事会审批有关交易,给日常经营运作带来了极大不便,拖慢业务发展。他说:“私有化后灵活性大增,无论人手调动、业务拓展、经营及财务的弹性都会较大。”

和电国际财务总裁彭礼顿指出,由于私有化涉及的会计十分复杂,故现时仍未知该交易会为和电国际带来特殊收益或亏损。此外,他认为私有化给予投资者套现机会,“以近期股价(四至五角)计,股东基本上无蚀,而且更可转持业务更大的和电国际。”他重申今次的私有化建议及作价都十分合理。现时和电国际拥有80 亿港币备用贷款额,截至2004 年年底已动用10 亿港币贷款额,而今次的私有化计划,假设和记环电股东全部选择现金方案,和电国际只须斥资22 亿港币,对财务不构成重大压力。

如和记环电股东全部选择换取和电国际股份建议,估计会对和电国际造成约7% 的摊薄效应,和黄在和电国际持股量会由七成降至六成半。吕博闻表示,即使小股东不通过该私有化计划,亦不会提高私有化股价,强调提出的是最终作价,并重申今次私有化计划不涉裁员。

5 月4 日,和记电讯国际提出以最多24 亿港币私有化和记环球电讯。刺激和记环电复牌后股价急涨,并以全日最高位六角七分收市,大升四成一,较私有化的现金作价六角五分还要高,并创一年新高,成交达5.5 亿港币。和电国际股价则持续受压,低见7.15 港元,最终平收7.4 港元,成交亦逾5700 万港币。

据和电国际及和记环讯联合公布,瓜田李下之无奈,身兼两间公司主席的霍建宁已无条件及不可撤回地同意捐出其持有的1000 万和记环电股权予独立慈善机构。以当日收市价计,该批股份总值670 万港币。

2005 年5 月7 日,和记电讯国际表示将不会提高收购和记环球电讯股份的报价。在此之前,和记环球电讯的少数股东曾提出质疑,认为和记电讯国际24分析人士认为,少数股东的反对并不影响这一交易的完成,但却会严重损害李嘉诚的惯有的视之如生命的清誉,进而降低他在投资市场融资的能力。因为这部分股东眼中所看到的,只是私有化价格与招股价的高低差别,而对溢价五成的私有化价格视而不见。和记计划将印度移动部门分拆上市,希望获得13亿港元融资以弥补3G 业务的亏损。

和记电讯国际董事会主席霍建宁表示,该公司将以每股六毫五的价格收购和记环球电讯剩余47.5% 的股份,这一价格比和记环球电讯4 月25 日的收盘价四毫七五高出了36.8%。和记电讯国际也可能通过换股的方式完成对和记环球电讯的收购。

和记电讯国际股价最后一个交易日报收于7.4 港元,按照这一价格计算,和记电讯国际支付的收购价格比和记环球电讯股价高出了48%,相当于每股七角五分,从市场的角度看,溢价高达近五成,已算相当合理之作价。尽管和记电讯国际的收购价格高出和记环球电讯当前股价,但却低于后者2004 年1 月上市时每股九毫的发行价。

霍建宁表示:“我们将不会修改报价,我们已经提供了两种选择。”但是,和记环球电讯的这一举措却引发了少数投资者的不满,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投资者表示:“今后我不会再信任李嘉诚家族控股的任何公司。他们以每股九毫三的价向我们销售股票,现在却要以每股七毫将公司私有化,这简直就是欺骗。”

作为投资者,不可能将个人投资的市场风险全赖李嘉诚一人独立承担。显然投资者认为跟紧李嘉诚只会赚钱而不赔钱。

2004 年1 月,和黄集团将固话资产注入中联系统,并成功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和黄集团随即以每股九毫的价格发行新股,融资18 亿港元。2004 年4 月,中联系统更名为和记环球电讯。

中联系统上市时,很多投资者期待该公司将获得更多的和记电信资产,例如非3G 全球移动业务,但最终和黄将这部分资产注入了和记电讯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