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造就孩子专注力资质的10个好习惯

4岁开始就要重视的10个习惯

全家一起培养“好习惯”

本章介绍注意力集中的孩子所必备的习惯和需要拓展的“空间认知能力”。

要提高孩子专注力,第一个注意点是让孩子养成对事物“感兴趣”的习惯。

第二个注意点是培养孩子对于自己感兴趣且初步了解的事物形成“想进一步了解”“想做出正确判断”的习惯。注意不要让孩子养成“哎呀,差不多啦”“之后再做”的坏习惯。

第三个注意点是让孩子养成“独立思考和做事”的习惯。换句话说,孩子能够表达“妈妈那么想,可我却这么认为”。

我们总结了10个“好习惯”,帮助孩子培养这三个注意点。孩子4岁之后,妈妈在每一天的育儿过程中都要意识到这一点。

但也有一点需要注意。

什么都放任不管,孩子不会养成好习惯,但父母单方面一味要求孩子“你必须养成好习惯”也是行不通的。

要想让孩子养成好习惯,重要的是父母以身作则,躬行实践这些“好习惯”。

孩子看到自己的爸爸妈妈在做,即便不说“你要这么做”“那么做不行”,在“同时开火”的作用下,孩子也会自己学着做。

爸爸也要参与其中,全家总动员,整个家庭都能养成这些“好习惯”,自然形成一种氛围,孩子在“统一/一贯性本能”的驱使下,潜移默化,就会觉得“那是理所当然的”。

千万要记住,父母要用心去做,以身作则才能共同营造出一种“那是理所当然的”氛围。

① 要对事物感兴趣、能够感动

专注力所有的出发点都是对事物抱有“感兴趣”“喜欢”“有趣”等情绪。从这一点出发,就需要培养孩子的“喜爱能力”。

如果孩子总说“看起来不是很有趣”“这个好无聊”“那个无所谓”等,那么,父母首先要做的是向孩子传达事物是多么有趣,“真的很有意思哦!”,让孩子感受自己能乐在其中。

如果父母平时总说一些积极的话,如“这个看起来好有趣啊!”“这个,特别棒哦!”“感觉好期待啊!”……孩子慢慢也会这样看待事物,“看起来挺好玩的”“可能会喜欢”,这样一来,孩子也逐渐养成了用积极的眼光看待事物的习惯。

要想获得“喜爱能力”,就要注重保持微笑。因为A10神经系统会给信息贴上“喜欢”“讨厌”的标签,而且它还连接着面部表情肌肉,面露笑容的时候,信息就不容易被贴上否定的情绪标签,更容易产生积极情绪。

因此,可以养成习惯,每天早上跟孩子一起笑。

重视笑容,让积极、有趣地看待事物形成习惯并在家庭中扎根,这是培养孩子单纯地对事物感兴趣、感动的一个关键点。

② 不用否定的言语

一旦使用“做不到”“不可能”“辛苦”等否定词汇,A10神经系统就会给所有这些信息贴上“讨厌”的负面标签。

一旦被贴上负面标签,只要涉及这个信息,大脑就不再会积极运转,不再会去理解、判断和思考。大脑不会产生“想要进一步理解”和“想要进一步思考”的愿望,也就不能产生专注力。

因此,当我们要着手做某事,或者已经在做一件事的时候,要养成好习惯,不要将“啊,我已经不行了!”“不行,做不到!”等有否定意味的话挂在嘴边。

当然,除了孩子自己不说否定词语,父母在孩子想要做某件事、挑战一个新事物的时候,也不要说“那个你做不到!”“不可能!”“看起来还是蛮辛苦的”等。不如说“哇,看起来好有趣!”“做的话,一定会很开心的!”父母要给这些事情贴上积极正面的标签。

为了不让孩子说否定词语,可以夸奖孩子做好了的事情或者正在努力的事情:“这里做得真棒!”也可以鼓励孩子:“这里,这样会不会更好?”

还有一点需要重视的是,父母自己不要将“讨厌”“辛苦”“不可能”“好累”等当作口头禅。虽然这些抱怨很容易就脱口而出,但是,请记住,否定词语对大脑产生的负面影响之大远远超乎大家的想象。

③ 不要习惯把事情“推后”

一旦养成“把现在应该做的事情推后”的坏习惯,大脑就无法通过做成事情感受愉悦,报偿性神经系统慢慢就不起作用了。大脑没能得到褒奖,就不能产生“自己来做”的愿望。

如果孩子经常说“等之后再做”“现在不做也没事”,就很难养成集中精力所需的“独立完成事情”的能力。所以,当孩子说“以后再说”“再过一会儿就做”这一类话的时候,父母要想方设法不让孩子养成说这些话的习惯。

比如,当孩子正在看电视或打游戏,把该完成的任务推后的时候,他/她如果说:“现在正到有趣的时候,停不下来啊!”父母可以先重复一下孩子的话,对孩子的情绪进行共情:“是啊,确实现在挺有意思的啊!”然后在此基础上询问孩子:“但是,现在不去写作业,就得很晚才能睡,起床就很痛苦了哦。所以,你打算怎么办?”或者“现在做作业的话,你吃完饭之后就可以好好玩了。吃完饭之后你是想做作业,还是玩游戏?你想选择哪个?”

父母要想办法促使孩子说出“现在做”。

还有一个方法不让孩子拖延推迟,就是想办法让孩子尽快决断和执行。

比如,让孩子考虑从学校回到家直至睡觉前的这段时间的安排,制订一个计划表,或者让孩子自己考虑“哪个先做”,让他来确定事情的先后顺序,考虑该做的事情在“什么时间节点之前”完成,他自己划定截止日期。

要想培养孩子的专注力,父母要把“既然要做,那就现在做!”当成一个口号,而不是“留到以后做”。

④ 不要只考虑效率,却忽略了质量

这个习惯在专注力发挥的时候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它与下一个习惯“无论什么事情都做到最后”密切联系。父母要让这个习惯在孩子身上扎根。

“做这件事没有回报,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做到不吃亏的程度就可以了”……如果这些想法一旦成为行事作风,那么,做事就变成计较得失,只根据结果选择自己努力或不努力了。

如果孩子觉得“可以不努力”,就不会产生“自己要做”的愿望。

学习、运动、技艺等都需抱着“既然要做,就要全力以赴”的坚定决心才能做好,拿出成绩来。

父母如果过于考虑得失,一味要求孩子“如何做更快、更高效”,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追求效率而不注重质量”的习惯。

大脑已经发育成熟的成年人凡事考虑效率,比如,要高效地做家务,这倒无可厚非。可是父母告诉孩子“效率优先”,只会影响大脑尚处于发育阶段的孩子的成长。

正因为孩子处于成长阶段,所以要好好培养孩子“单纯地”全力以赴的能力。

⑤ 凡事都要有始有终

养成“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做到底”的习惯是培养孩子专注力的另一要素。孩子养成这个习惯之后,可以产生“无论什么事情我都能做好”的自信。

既然如此,那就不能以“基本上做完了”“差不多了吧”来草率了事。开始阶段,孩子专注力高度集中,铆足了劲去做事,然而,在做的过程中,一旦认为“哎呀,这样也差不多了吧”“基本上做完了”,情绪就会松懈下来,专注力也不能集中了。养成这种习惯之后,就不能真正把事情做到底了。

“基本上完成了”“哎呀,差不多了吧”……一旦开始这样想,报偿性神经系统的机能就会当场停止运行,大脑就再也无法拿出更多的脑力了。做事不半途而废,无论在育脑或是在培养专注力方面,都非常关键。

所以,当孩子说“基本上完成了”的时候,父母回应“还有什么没有完成的吗?”“把事情完整地做到最后很重要哦!”,让孩子养成完美做事的习惯。要让孩子养成这个习惯,引导孩子做好收尾工作也是非常有效的。

做事常以“哎呀,差不多了吧”结束的孩子,往往家庭也是这种氛围。因此,要重视全家一起养成做事做到底,凡事有始有终的好习惯。

⑥ 认真倾听别人说话

“倾听”这一行为,如果不全神贯注,是办不到的。换句话说,认真听别人说话,可以提高专注力。

能认真倾听别人说话的孩子,好奇心和探索欲都比较强,更容易对事物感兴趣,也更容易感动,“哇,好棒啊!”“真有意思啊!”这些情绪牵动着“想做做看”“想进一步了解”的想法,也影响着专注力的发挥。

当然,通过认真倾听别人说话,还可以更好地理解学到的东西,也可以提高学习和运动的能力。

孩子认真倾听别人说话的习惯,不少是从父母认真倾听自己说话那里学到的。因此,父母要首先养成认真倾听孩子说话的习惯。

尽管很多时候父母因为工作、家务特别忙,但是当孩子找父母说话的时候,父母还是要做到一边倾听一边回应:“哎?”“然后呢?”“真有趣啊!”

孩子有意见或想法的时候,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否定:“你都说的什么无聊的事啊!”而是应该先感叹道:“这是你想出来的吗?你真是太有才了!”“妈妈可想不到啊!”然后去倾听孩子的解释。这样一来,孩子的思考能力也能提升。

孩子在听别人说话的时候,父母可以跟孩子说“看起来能听到一些有意思的事情呢!”“我觉得一定能听到一些有用的事情哦!”,从而培养孩子专注地倾听别人说话的习惯。在这样的氛围里,孩子将来就可以养成充满好奇心地专心听别人说话的能力了。

还有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不要反复地或者一直严厉地要求孩子要好好听别人说话。父母越是反复地说,孩子为了保护自己,大脑就开始调用“自卫本能”,就会装作听的样子,而实际上把别人的话当成了耳旁风。

⑦ 坦然地表达失败,说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

大脑通过明确“何时做、做什么、如何做”来发挥作用。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大脑就会正常运转。

失败、失误和没做成的事情意味着当时的自己有不足之处。因此,重要的不是去反省,而是在攻克下一个目标时改变方式,弥补不足就可以了。

我们来按照上述思维看看孩子的失败、失误和没做成的事情。如果父母责备孩子说:“你为什么犯了这样的错误?”“你要是这么做该多好。”孩子的大脑就会开启“自卫本能”,把失败归咎到别处,或找个借口搪塞,或隐瞒真实的原因。或者,有些父母跟孩子说“为了不失败,你按照我说的做吧”,这样又会让孩子丧失自主性。

父母要告诉孩子,所谓的失败和失误都不是坏事,“知道自己接下来要怎么办很重要哦”,这样做可以让孩子今后坦然地说出自己的失败和失误。

父母也可以把问题抛给孩子:“为什么没做到呢?你觉得该怎么改进,下次就没问题了?”“妈妈觉得可以这样做,但你怎么看?”这样一来,孩子就可以独立思考自己下次该怎么调整了。

⑧ 不要轻视别人

再啰唆一遍,“感兴趣”和“喜欢”是提高专注力的第一步。孩子通过获得“喜爱能力”,从而使注意力集中。“喜爱能力”不仅指对待事物方面,对待人也是如此。

比如,孩子要是讨厌学校的老师,肯定很难集中精力去听自己讨厌的老师讲话。

一旦讨厌某一位老师,A10神经系统就会给这位老师的话也贴上“讨厌”的标签。以至于听这门课都变成了“无聊”“没兴趣”的事情,逐渐地,孩子就会难以理解课堂内容,记忆也就变成一种折磨,集中精力听讲也就无从谈起了。

老师也是人,并不完美。但是如果这个时候父母也跟着说老师坏话,“那个老师不好”,或者轻视老师、把老师当傻瓜,“那个老师不行啊!还配当老师吗?”孩子也许会不自觉地向父母学,轻视老师。

“喜欢他人”“尊重他人”的能力,越是小时候,越应该好好重视和培养。孩子要想通过“同时开火”来与对方达成心意相通、心有灵犀,前提就是要“喜欢对方”“尊重对方”。

孩子在跟伙伴们组队比赛、发表调查结果、制作某个小发明的时候,要想做到“与大家共同努力”,就必须喜欢自己的伙伴、尊重自己的伙伴,启动“同时开火”的能力。要知道,“与大家共同努力”是培养专注力最好的情境。

培养孩子“喜爱他人”“尊重他人”的能力,父母在孩子面前轻视老师、说别人坏话绝对是一种不明智的选择。

如果孩子轻视别人,父母就应该引导他/她去关注积极的、好的方面:“是吗?但是妈妈觉得这一点还是挺棒的!”“我觉得这正是别人无法模仿的厉害之处哦!”。

⑨ 创造可以集中精力的环境

很多妈妈找我咨询时说:“我家孩子一会儿就走神了,完全不能集中精力。”一番详细询问之后,我发现,很多案例中孩子专注力无法集中都是必然的结果。

比如,孩子正在客厅学习,爸爸一只手拿着一瓶啤酒,一只手拿着遥控器在边上看电视,在这样的环境里,孩子能集中精力才怪呢!

孩子正在学习,妈妈在边上不住地插嘴:“那儿不对!”“不是那样的吧?你集中点专注力!”孩子会说:“好烦啊!你到那边去吧!”这些做法只会让孩子丧失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在不能集中精力的环境里,即便父母要求孩子集中精力,孩子也做不到。

如果不给孩子创造可以集中精力的环境,那么,父母就不可能要求孩子集中精力。

建议父母可以跟孩子约定:孩子学习期间不允许开电视。也可以为孩子准备一张小桌子,告诉孩子:“这个地方是个特别的地方哦,只有你才能碰。”

父母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谁都不能接近、只有孩子可以使用的学习空间,它可以是客厅一角,也可以是走廊。跟孩子说:“这里是你的秘密基地哦!”放一张小桌子的话会更有效。“秘密基地”,这个带有魔幻色彩的词有着神奇的功效,即便父母不说,孩子也会自己主动去接近的。

父母一旦赋予孩子“独立做”的愿望,就能让孩子集中精力学习。所以,父母可以通过一些努力,给孩子创造能够集中精力的环境。

⑩ 反复深入思考

培养孩子脑力的时候,让孩子形成“对同一件事进行反复思考”的习惯也非常重要。有了这个习惯,孩子做事就不会停留在“大体明白了”“已经差不多了”的状态。即便是曾经已经理解的事情,孩子也会产生“想做正确的判断”的积极想法,能够集中精力继续思考,直到自己真正认同为止。

对同一件事进行反复思考,可以锻炼孩子的“统一/一贯性本能”,也可以锻炼孩子发现细微差别的洞察力,从而很快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判断出微妙的差异。

养成“对同一件事反复思考”的好习惯的孩子,能够深入思考、体察入微,判断力和理解力都会不断提高。孩子渐渐就可以独立表达自己的想法:“妈妈,那个不对,应该是这样的。”“爸爸那么说,可我却这样想。”……最终,孩子会成长为一个敢于表达、有卓越能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