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翁的谢幕
1616年4月,遗嘱修订后约摸一个月后的一天,莎士比亚参加了一次聚会,期间他吃了许多腌鱼,还喝了许多莱茵白葡萄酒,在朋友的相劝下恣意狂饮。暴饮暴食之后,他在闷热的房间里出了一身的汗,在春寒料峭的4月里,他不穿外衣、不戴帽子就出门送客,终于受了寒。
在得病之前,莎士比亚就已经很衰弱了,他的一生操劳过度,女儿们的婚事又让他烦心不已,因此在最后一个春季里,他终于弃世而去了,年仅52岁。但在他的那些兄弟姐妹中他已经算活得最久的了。莎士比亚逝世的日子在墓碑上被记为1616年4月23日,教区里的记录,则显示他下葬于两天之后。他躺在木棺里被人自家中抬出,对面市政教堂的钟适时被修好,为他敲响了丧钟。
根据莎士比亚的世俗身份,他被安放在圣三位一体教堂。圣三位一体教堂原是幢美丽的建筑,可是莎士比亚过世时,它的圣坛已经年久失修,雨水的渗入使墙上油漆斑驳脱落,窗玻璃也需要重上釉彩。圣坛北边的墙后,有一间牧师的书房,其中有地下坟墓,可以用来放置骸骨。
墓上靠墙立有精致的大理石墓碑,在当时约花费60英镑,这可是十分昂贵的。墓碑虽贵,却如当时的一般墓碑一样,缺乏创意。在两个大理石石柱之间,有这位大诗人的半身雕像,以传统握纸笔的方式来表示他曾是个作家。也许当时为他雕塑雕像的人认为莎士比亚是肥胖的、自鸣得意的、蠢笨的,于是将他的半身像塑造得有些滑稽。莎士比亚的坟墓上有一首诗:
好朋友,念在耶稣的份上,
莫要挖掘这里的墓葬。
祝福那容此碑石的人,
诅咒那移我骸骨的人。
雕像刻在石灰石上,因为它容易上绘彩,五官由雕刻者依传统方式雕出,再由画师着色。雕像的眼睛淡褐色,头发赤褐色,紧身上衣绛红色,宽松的长外衣黑色。在这肖像的双臂之上各有带翼天使,持锄的天使代表辛劳,持着倒置火炬的天使代表安息。肖像之下,有拉丁文和英文夹杂的铭词,其中提及莎士比亚在智慧上追随苏格拉底。
当时一位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剧作家,比莎士比亚早去世一个月,被安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乔叟和史宾赛墓旁。有个牛津的学生以为,莎士比亚也应该安魂于此。但斯特拉福没有人想过莎士比亚应该安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在他们看来,莎士比亚的墓碑已经很昂贵、很有身价了。1623年,圣坛重加修理、油漆,窗户也重新上釉。鲜丽的漆彩与莎士比亚明净的大理石墓碑交互辉映,但是有谁知道,在这冰冷的墓石之下,是颗永生不息的灵魂!
莎士比亚遗嘱里殷殷期盼的男性子嗣始终没有出现。霍尔夫妇一直就只有伊丽莎白一个女儿。伊丽莎白虽然后来长寿而富有,但却也是一个儿子也没有。朱迪丝·昆尼倒是育有三子,但却都早她离世。
莎士比亚小心聚敛、保护的资产最终还是落入外人之手,只剩得一方寻常的墓前雕像告诉世人,这位英国的巨人曾在斯特拉福这块土地上生活过。
莎士比亚对自己剧本是否流传后世从未关心过,可能他认为这些文字比不上土地值钱,然则他的演员同仁们却不这么想。在莎士比亚去世后7年,他们将莎士比亚的剧作出版了。
国王剧团的人希望莎士比亚的剧本能够传世,被后世所了解。但是把36出剧本收在4开本里未免太厚、太挤了,只有以对开本的方式付印才比较理想,而这样,花费就要昂贵得多了。
在那个时代,对开本多用于历史、神学和医药等高尚的书籍,像剧本这样昙花一现的通俗作品从不曾以对开本的形式付印过。唯一胆敢把自己剧作印成对开本的是本·琼森,在莎士比亚去世那年。
赫明格和康德尔也决定把莎士比亚的剧本以对开本印行。他们克服万难,于1623年11月,在出版注册处登记了莎士比亚剧本的第一对开本的版权。
扉页处作者的肖像出自一个20岁出头的年轻画家之手。画家依据本·琼森所指出的莎士比亚的形貌所绘,笔法拘谨无误,与莎士比亚颇像。这帧绘像虽然僵硬,倒也称得上利落。
这时候时兴在书里印上一大串诗作为前言。通常诗的数量由十几首到几十首不等,但莎士比亚的对开本则只有四首前言诗,因为莎士比亚在当时并无高贵的学术地位,又无丰富的诗文人脉,赫明格和康德尔所认识的诗人恐怕也不多。
本·琼森毫无疑问地承担了替莎士比亚写前言诗的任务,他不仅是赫明格和康德尔二人最熟识的诗人,同时他也是莎士比亚的密友。而琼森本人也是当代英国文学界的泰斗,让他来写诗推介,应是再理想不过了。
琼森共写了80行诗,用来怀念他所挚爱的作者——威廉·莎士比亚大师。但他还是忍不住要提到莎士比亚“粗浅的拉丁文和更浅拙的希腊文”造诣,可是他更进一步说,只有最伟大的希腊剧作家,才能与莎士比亚相比,他已经超越了他同时代的所有作家。他是个相当优秀的剧作家,尽管他机敏、犀利,以雷霆之势震撼舞台,但他始终缄默、深沉、和蔼可亲、豁达大度,他始终是“温文尔雅的莎士比亚”。
赫明格和康德这两位伯爵兄弟还做了第一对开本的赞助人。这本书毫无疑问“很使生者喜欢”,因为在十年之内,应读者要求又出了第二版。虽然莎士比亚的墓地和墓碑称不上极尽哀荣,但赫明格和康德尔却用莎士比亚自己的文字为他建起了永恒的纪念碑。
待赫明格和康德尔的时代也消逝之后,清教徒接掌大权,关闭了英国各地的剧院。但是莎士比亚的剧本却世世代代传颂下去,每逢传到新的一代,便会涌现更多的人去发现他的光辉和价值,从而使人们更加敬爱他。
莎士比亚留给后人一份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关于他本人,历史却只留给后人寥若晨星的资料。一位研究伊丽莎白时代文学的英国学者曾说过:“除了他确实在斯特拉福镇出生、结婚、生子,去伦敦演戏,写过诗,写过剧本,在故乡立过遗嘱之外,对他生活中的任何细节的假设都是毫无依据的。”
不过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莎士比亚生在一个并不把戏剧作品当做是什么了不起的东西看的时代,一个把自己的剧本称为“著作”时会遭人嘲笑的时代,一个尚不能认识到莎士比亚及其作品价值和历史地位的时代。在他逝世半个世纪后,才有人想要了解他的生平。多个世纪以来,不知有多少人力图重塑莎翁的形象,再现这位文豪的一生。他的作品,至今仍风靡全世界,他的剧本至今仍在舞台上和银幕上历久不衰。也许正如俄罗斯文学评论家林别斯基所说的那样,莎士比亚是曙光,是通向未来之路的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