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电影
离开伦萨姆后,她们进行了一次短暂的国内旅行。最后,她们决定在纽约市郊的弗拉斯特丘陵区买下一栋房子。搬进这栋房子的是莎莉文老师、汤姆斯小姐、海伦以及一只名叫吉兰的小狗。
此时,经过了长期的奔波劳累之后,她们都渴望能过一段平静的生活。屋子的二楼隔出一间专属于海伦的小书房,海伦开始学习意大利文,为的是阅读但丁的著作。海伦还亲自在院子里种植树木。
可是还没等她们把新家安顿好,却接到一封十分意外的信。信是弗朗西斯·米拉博士写的,他表示想将海伦的生平拍成电影,并希望海伦参加演出。
海伦接到信后非常高兴,她希望自己的这段经历能鼓舞那些不幸者。此时美国已经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如果这部电影能使这个充满暴戾之气的世界获得改善,这样的机会她能错过吗?
海伦在好莱坞经历到了许多过去从没遇到过的事。
有一次,海伦一行人坐车去沙漠,他们头顶是炎热的太阳,阳光下的沙漠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仙人掌和灌木丛。当他们来到一个小村落的拐角处时,忽然有人大叫:“看啊!有印第安人!真正的印第安人——”
大家都很兴奋,马上从车子上跳下来,想去看个究竟。他们果然看到一个印第安人,头上戴着色泽美丽的老鹰羽毛,非常神气地站在那里。
海伦身边的向导走上前去,请求那位印第安人允许海伦去摸他头上的羽毛饰物。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这位印第安人竟然以流利的英语说道:“这位女士尽量摸好了,摸多少次都无所谓。”
在场的人都吓了一跳,原来这是一位正在等待摄影师到来的演员,哪里是什么印第安人呢?
汤姆斯小姐与海伦每天天没亮就出去骑马,草原上可以闻到麝香草及尤加利树的芳香。就这样,海伦在比佛利山的小路上度过了许多愉快的清晨。
以海伦的成长为素材的《救济》一片终于要开机了,导演是乔治·郝斯特·普拉特先生,他曾因执导《青鸟》一片而闻名。
首先进行片头摄影,通常是汤姆斯小姐先看剧本,并听取导演的指示,然后她把这些写在海伦手上,等海伦完全了解后,再听导演敲桌子指挥进行。例如:
“走到右边的窗户旁!”
“面对太阳举起手来!”所谓的太阳就是一盏亮度很强的灯。
“面露惊愕的表情寻找鸟声的来源!”
“表情应该更自然些!”
无论是站着还是坐着,总是有强烈的灯光打在身上,全身都是热乎乎的,还不停地流汗。因此,要想在镜头下自然真实地表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除此之外,你还得不时得留意脸上的妆,不能被汗水弄花,否则银幕上看到的不是鼻尖太亮,就是额头反光, 所以要常常补妆。
拍摄就是这样进行的。有时候,导演会亲自在海伦手上写几句话,例如:“不要害怕,笼子里的只是一只小金丝雀,知道了吗?好,再来一次。”
导演越是关照海伦,海伦越是觉得紧张不安。
海伦一站到摄影机前就感觉浑身不自在,偏偏导演一下子要海伦笑,一下子又要她皱眉沉思。她不是专业演员,情绪不可能转变得如此快,因此,有时在听到指示后,她只有发呆的份儿。
一开始,大家都未进入状态,因此有许多不如意的地方。好在海伦本人参演的戏分并不多。那位扮演海伦少女时代的女演员十分称职,她本人当然不是盲哑人,可是她却能把这个角色演得惟妙惟肖。为此海伦很喜欢她,她也很喜欢海伦。
另一位长得很美,笑起来特别迷人的女演员饰演大学时代的海伦。这位女演员一开始时总是闭着眼睛,以表示眼睛看不见,可是她往往一不留神就猛地睁开眼睛,那滑稽的表情使得现场的工作人员都忍不住捧腹大笑。不过这位女演员的演技倒是不差。
电影里还要有海伦的朋友出场,尤其是那些在社会上很有影响的人。当时亨利·洛奇先生、马克·吐温先生等人都已去世,尚在世的几位也都年事已高,与当年初遇到海伦时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于是海伦写信给当时还在世的贝尔博士,贝尔博士很快就回了信:
看了你的信,让我回想起我在华盛顿初见到的那个小姑娘。在我眼中,你一直是当年的小姑娘。只要你乐意,我可以去做任何事,可是现在我还在国外,一时之间还无法返回美国。可是电影中可不要忘了出现我的角色啊。
想起我们初次见面时,我可不是个71岁的老头子,那时我头上还没有一根白头发呢。而你呢,你当时只有7岁。所以如果真要按当时的情景拍的话,我们俩都得由别人来饰演才行。我当然希望你们能去找个英俊青年来扮演我。等到拍摄结尾戏时,我们再以现在的样子来登场好了。如此前后对此,我想一定很有意思。
最后电影公司安排了一个大聚会的场面,让所有曾经帮助过海伦的人一起出现在聚会上,包括那些已经去世的朋友在内。
置身在这样一个场景中,海伦一度以为自己来到了天堂,与这些熟悉的亲友们欢聚一堂,包括她去世了20年的父亲。但是当他们开始讲话时,却与海伦熟知的那些朋友完全不一样,随后海伦有一种梦醒的惊愕感。
在宴会将结束时,海伦有这样一段台词:“现在全国还有大概8万个盲人正处在可怜的境况中,他们孤苦无援,而我们的政府又没有完善的制度可以帮助他们……这世界上有很多人从来没有享受过生之欢愉,就这样郁郁而终……因此,我们应该下定决心,为这些人谋求更好的生活,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幸福,更快乐。”
影片拍完一大半,大家忽然发现这部片子缺乏**,换句话说,就是不够戏剧性。有人觉得海伦的一辈子没有发生过罗曼史,也没有伟大的恋人,她的一生太平淡了!于是便有人提议为海伦编造一个恋人,再给他们编造一段伟大的爱情。
导演虽然一开始非常反对这种做法,认为是画蛇添足,只会弄巧成拙,但是几经考虑后,他最后还是决定穿插几场比较戏剧性的场面。
加上去的几场戏,有一场“知识”与“无知”的互搏:在一个名为“时间”的洞窟前,有一位身材魁梧,代表“无知”的大汉,与一位脸色苍白,代表“知识”的小姐搏斗,结果是代表“知识”的小姐赢了,她抱起了幼小的海伦。
另一场戏是在海伦年幼的时候,莎莉文老师已经尝试过各种方法,可是海伦还是不能理解时,莎莉文老师觉得非常沮丧。正在这时,上帝出现了,他对莎莉文老师说:“要帮助这个幼小的心灵来到我这里,不要放弃她。”于是老师又重新鼓起勇气。
还有不少略嫌牵强的戏,例如有一位伤心的母亲为了给战争中的伤残者请命,擎着一把火炬出场。还有一场是四大国的领袖在法国开会,准备决定全世界人类的命运时,海伦出现了,恳求他们不要发动战争。后来他们觉得这场戏太牵强,又删掉了。
影片结尾的一场戏更是令海伦啼笑皆非。在那场戏里,他们要海伦扮成和平使者,像圣女贞德一样骑着白马,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面。可是他们找来的这匹白马性子却特别烈,跑起来冲劲十足。当时海伦一手拿着喇叭,一手紧握缰绳,好几次都差点从马上摔下来。战战兢兢地骑了一段后,那匹马忽然前腿腾空地立了起来,把海伦吓坏了。幸好旁边有位摄影师眼疾手快,冲上前去拉住了马缰,不然海伦一定会被重重地摔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