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你的抚育方式决定了孩子未来的情感纽带

父母和子女,是彼此赠予的最佳礼物。

——维斯冠

前几天在小区碰到新晋妈妈淼淼,作为邻居,我连忙热情地打招呼,并和她聊起成为妈妈的感受。本来对孩子应该处于新鲜期的淼淼,并没有兴致勃勃地给我看孩子的照片、描述孩子的可爱,她一脸惆怅地对我说,她觉得自从生了孩子之后,家里人都变了。

因为孩子的到来,大家每天都很忙碌,自己和老公很久都没有单独相处了;原本对自己还不错的婆婆,现在眼里只有孩子,有时候还会怪她对孩子不够细心;还有自己的亲妈,每天各种汤汤水水,生怕会耽误了外孙的营养,一点儿也不顾及自己想要减肥的心。

其实,很多新手妈妈的内心都会有这样的落差,生之前众星捧月,生之后秒变“工具人”。而且,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家庭的分工也会发生改变。有的家庭会因此变得更加亲密,有的家庭却会因此分崩离析。难怪说,孩子是婚姻的一面“照妖镜”。

孩子的到来,不仅会让家庭结构发生改变,还会让父母内心的小孩苏醒,这也意味着家庭结构需要重建,每个人都需要调整自己的状态。

抚育方式,决定原生家庭的悲剧是否重演

家庭社会学理论认为,家庭是一个系统,由家庭成员构成。在家庭系统中,每个家庭成员都有特定的角色和功能,他们彼此依赖,互相影响,每个家庭成员的变化都会影响到家庭。也就是说,一个家庭中人员的多少和成员之间连接的方式,决定了家庭的结构。

两个人结婚,本来是对原有家庭结构的一次改变,有的夫妻会双双从原生家庭中脱离出来,重新组建独立完整的小家庭;有的夫妻则会进入其中一方的原生家庭,成为大家庭里的一分子。

在环境和自身的作用下,家庭成员之间的连接方式也会发生变化,有些夫妻相处和谐,共同承担家庭责任,有些夫妻进入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模式,还有的夫妻会把自己强势的性格带进婚姻。

这便是我们所说的婚后需要磨合的地方,家庭结构能够在磨合中找到一个最稳固的形态,然后延续下去。

孩子的到来,则是把结婚后建立起来的家庭结构再次打破,一切重新来一遍。这一次重建,因为多了一个需要照顾的婴儿,变得更难。

我们需要分出部分时间和精力去照顾孩子,我们也需要在心理上进行重建——我们不只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了。

重建是否成功,决定了生完孩子后生活的幸福程度。

有人会因为孩子占据了自己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认为家庭结构的重新组建不够公平,有人则会因为在心理上无法及时做出改变而变得情绪低落。

前面提到的邻居淼淼便是如此,她在心理上并没有接受自己已经成为妈妈的事实,所以在看到家人们围着孩子转时,会有被忽视的感觉。

之前在网上也看到过很多类似的案例:本来夫妻二人感情很好,包括怀孕的时候,丈夫会细心照顾妻子,妻子也能很好地理解丈夫。但是生完孩子后,妻子就发生了变化,妻子把大量的精力都放在孩子的身上,丈夫被挤到家庭的边缘,同时年轻人的育儿观念和老人的差距也很大,家庭战争一触即发。丈夫不理解妻子的变化,为了躲避家中的吵闹,不但不去安抚妻子的情绪、调解家中的矛盾,还把回家变成一件不积极的事情。

这便是一场失败的家庭结构重建,丈夫在有意无意中成了可有可无的存在,妻子感受不到他对家庭的关注,他也不能从家庭中获得归属感,这样的婚姻可能会朝不好的方向发展。

所以,在怀孕前后,我们都要做好心理准备,甚至还可以提前商量孩子到来后家庭结构如何改变。尽管养育孩子并不能按部就班,但有所准备也能有效避免一些问题的发生。而留出的时间则要重点放在如何防止原生家庭不好的一面在孩子身上重演。

每一对父母和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相处方式,但良好的亲子关系有着相似的底层逻辑,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只需要遵守两大原则,便可以把自己所遭受过的原生家庭伤害切断在孩子身后,不让我们的孩子受到负面影响。

? 让自己成为独立的个体

不管原本的家庭结构如何,有了孩子之后,都要在心理上从原生家庭中脱离出来,把自己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做决定、担责任。

把自己当作一个可以承担责任的社会人,在孩子的抚育面前,就会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发言权。这样的养育,便很好地阻断了原生家庭本来不太好的问题。

其实这一点很难做到,因为在我们现有的家庭结构中,父母帮带孩子居多,要阻断原有的养育问题,不让原生家庭的悲剧重演,新手爸妈则需要更多的耐心和长辈沟通,传递更新、更科学的养育方式。

我们可以遵循“大事不让步,小事不计较”的原则,对孩子存在潜在伤害的,便是大事,比如食物的添加、药品的使用、平时说话的方式等这类事情,要坚持自己的主见;像今天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饭这样的小事,则可作为家庭关系的柔顺剂,让长辈们做主,让我们的父母更有参与感,避免因为孩子而产生家庭冲突。

? 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个体

不管是控制型的父母还是溺爱型的父母,原生家庭之所以会带来伤害,皆因为在那些父母的眼里,孩子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所以,不管原生家庭本身存在什么问题,把孩子看作独立的个体,更容易给孩子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

而把孩子看作独立个体的本质,便是学会尊重孩子。

一位妈妈带女儿去沙漠露营的时候,女儿在睡觉前问妈妈可不可以换睡衣,妈妈回答说,帐篷里都是沙子,最好不要换睡衣。

女儿听了妈妈的话,情绪变得低落起来,因为她很想换睡衣睡觉。

妈妈看到女儿的情绪变化后,说了这样一段话:“你为什么不开心?你询问我,我只是表达我的意见而已,既然你有自己的想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就可以了,为什么要因为我的建议不开心?”

女儿恍然大悟,高高兴兴地换上了睡衣。后来女儿发现,换睡衣在沙漠露营睡觉确实不舒服,就主动换下了睡衣,也理解了妈妈所说的话。

你看,尊重孩子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只要把一些事情的决定权交给他们就可以了。

不要觉得孩子小便无视孩子的意愿,听听他们的声音,用心理解他们的想法,再适当放手,给予空间,孩子会有完全不一样的感受。

依恋方式,决定成年后的亲密关系

想要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理,除了注意不让原生家庭的悲剧重演,还要注意依恋关系的培养。

心理学家瓦隆曾说:“儿童对人们的依恋心是发展儿童个性极端必需的。如果儿童没有这种依恋心,就可能成为恐惧和惊慌的牺牲品,或者将产生精神萎靡现象,这种现象的痕迹可以保留一生,并影响到儿童的爱好和意志。”

婴儿时期的孩子天生依恋父母,但因为父母不同的回应,孩子的依恋也会变得不同。通常情况下,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方式有以下三种:

? 健康的依恋关系:安全型依恋

具有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孩子,对于和父母的关系充满了自信,他们相信,一旦自己处于困境,父母会有回应、有帮助。

所以,这类型的孩子具有探索世界的勇气。

人格心理学家、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领域的杰出研究者卡罗尔·德韦克认为,父母的这几种行为可以促进安全型依恋的形成。

对婴儿发出的各种信号和需求敏感能给予快速反应;

以婴儿的需求为主调,不把自己的个性、习惯强加给婴儿;

和婴儿接触时充满爱意,并喜欢和婴儿有亲密的身体接触;

鼓励婴儿探索周围环境,并在需要时提供帮助。

也就是说,婴儿可以从父母那里感受到爱意,所有的需求也可以及时得到满足,那么孩子便很容易形成安全型的依恋关系。

? 过于疏离的依恋关系:回避型依恋

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很“独立”,父母家人离开时,就算心中难受,也很难像其他小朋友那样有难舍难分、大哭大闹的表现;在父母家人出现在自己面前时,就算内心高兴,也不会有特别激动的反应。

这便是回避型依恋的孩子,因为长时间缺少爱和支持,他们对于父母并没有太多信任,他们觉得自己寻求帮助的信号会被父母拒绝,索性靠自己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

这样的孩子在成年后,也会把这种依恋模式带到亲密关系中去,比如心里喜欢一个人,但在对方想要和自己拉近关系的时候又会觉得烦躁。一边内心充满自卑,觉得自己不配得到别人的爱,一边又害怕被束缚,不想在感情中承担责任。

在这一进一退间,亲密关系便也变得复杂起来了。

? 过于依赖的依恋关系:矛盾型依恋

矛盾型依恋的孩子对自己的需求能不能在父母面前得到满足充满不确定感,这源于父母对孩子需求反应的随机性。

有的父母对待孩子十分情绪化,心情好了,孩子的需求便能轻易得到满足,心情不好的时候,孩子的需求则可能会引爆情绪。

一边是被满足的开心,一边是不被满足的伤心,反反复复,孩子的内心便会充满矛盾,既想和父母靠近,又想远离父母的接触,但整体上是倾向于依附的。这样的孩子尤其容易产生分离焦虑,在父母要离开的时候,会极度抗拒。

从小建立起来的依恋关系并不会仅停留在和父母的关系中,很多事情都会受到影响。明尼苏达大学少儿发育研究所的专家进行过一项长期而全面的调查,通过对174名孩子长达16年的考察,研究者发现婴儿对父母依恋的模式和程度是影响孩子日后学术成就最明显的因素。

且健康的依恋关系是孩子拥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比如拥有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孩子,在成年后不仅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也更易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

所以,婴儿时期依恋关系的建立对孩子来说是影响一生的事情。但父母们也不用过分担心,因为随着抚育方式和抚育环境的改变,大部分孩子会自主调节和父母的相处模式,也可以从非安全型依恋关系转化为安全型依恋关系。

活出自我,才能给孩子做一个好榜样

我们必须承认,身教总是比言传更有效果,活成孩子的榜样,要比要求孩子向上更有教育力量。

这里所说的榜样,并不是狭义上去打拼事业,使经济独立,而是活出属于自己的风采。

有些人会理所当然地认为,一位合格的母亲要牺牲自我,因为母亲的职责要凌驾在个人需求之上,一旦把自己的需求放在孩子的需求前面,便应感到内疚,充满羞耻感。

其实并非如此,身为父母,活出自我才能拥有好的心态,幸福感也会从内心溢出,让孩子感受到温柔。

反之,为了孩子处处委曲求全的父母是很难发自内心感到快乐的,时间久了,还可能会把负面的情绪、人生的不幸怪在孩子身上,让孩子背负心理压力。

所以,越是懂得做自己的父母,越能给孩子做好榜样。

当然,活出自我并不代表对孩子不管不顾,我们需要做好这三件事即可。

? 关爱自己的情绪

我们常常会误解情绪这个词语,认为有情绪是一种不好的现象,但其实,情绪的出现是心理给我们的一个信号,忽略只会引来集中的大爆发。

当情绪出现的时候,我们不要在第一时间去批判它,而是应该把它当作一个孩子,以同情的姿态安静地陪着它,然后再去探索情绪的源头。

比如有的父母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会变得异常冲动,根本无法理性处理。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听听内心的声音,是否有属于自己童年时期父母对自己训斥的语言出现。

有的时候,我们的情绪看似和孩子有关,但实际上它映射的不过是我们和自身的关系。

所以,把情绪看作一个信号,去发现背后传递的信息,然后去解决它,我们就会拥有更多快乐。

而父母快乐的真正受益者,便是孩子。

? 相信自己的价值

照顾孩子是很难被定义价值的事情,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抱怨:

除了照顾孩子,你还会做什么?

你怎么连个孩子都照顾不好?

就让你照顾个孩子,有什么好累的?

在这些语言中,照顾孩子仿佛是一件异常简单的事情。很多妈妈会在这样的质疑中怀疑自己照顾孩子的价值,也会在长时间照顾孩子后,怀疑自己的社会价值。

但事实并非如此,照顾孩子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我们的社会价值也不会因为照顾孩子而变弱。

不与社会脱节,是维持自己社会价值的关键一点。我们常常见到一些女性,在结婚生孩子之后,不仅不再关注原本的行业动态,也不再主动与人沟通、交际。沉浸在自己营造出来的小世界虽然会让人在短时间内感到舒适,但当想要改变时会因怀疑自己的社会价值而失去勇气。

所以,要想让自己对自我的社会价值充满自信,就要让自己与社会始终保持联系。

也许有几年的时间我们会因此受到影响,但拉长时间线,我们看到的未来便会不一样。

比如做好职场回归计划,制定未来的职业目标,有了这样的规划,我们便不会把照顾孩子看作一种负担,也不会完全不再关注过去的行业动态;也可以把照顾孩子的这段时间看作一个休整期,为自己的职场做出一份B计划,然后朝着这个目标前进。

保持职场竞争力是提高自信的方式之一,如此,可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就算出现否定的语言,也不会轻易怀疑自己的价值。要明白,自信的父母更容易培养出自信的孩子。

? 开拓自己的世界

孩子的到来常常会让父母的世界变得狭小,这样的占据,会让人在某些时刻变得极度焦虑,这样的焦虑自然也会传递给孩子,所以,学会拓展自己的世界非常重要。

拓展自己的精神世界,换个角度看待和孩子的相处,你会发现你不仅是在照顾孩子,孩子也在催化你的成长和进步。

拓展自己的生活圈子,与人的交流多起来,心态自然也会不一样。可以把孩子交给家人,为自己留出单独的几个小时,和朋友聚会,修复心情,也可以带孩子一起参加亲子活动,换个环境带娃。

作家珍妮·艾里姆曾说:“孩子的身上存在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为孩子人生领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确的家教观念和教子方法。”

我们是孩子,也是父母,这条养育之路任重而道远,我们不仅要治愈内心的小孩,活成孩子的榜样,与孩子建立健康的依恋关系,还要注意传统家庭思想在不知不觉中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