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如何让书面表达规范高效?
在第一节中,我们说到语言表达的特征和技巧,这一节,我们来讨论一下书面表达。
往远了说,古人知识和智慧的传承,大多靠的是书文记载;往近了说,我们生活中写报告、签合同、发邮件等等,这些正式的沟通,都属于书面表达。书面表达在众多表达形式中具有不可替代性。这一节,我们就来讨论书面表达的特征和技巧。
一、书面表达的不可替代性
要理解书面表达的不可替代性,首先要理解,它相比于一般口语表达的几个特点。
? 思想性
我们平常说话,很多时候是非常轻松、简明,没有一定主题的。但如果拿起笔写字,就往往无法 “信马由缰”了,书面表达常常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有相应的选材、立意,以及大致的内容。而写作的人,也会按照自己的思想标准去安排文章的风格、形式、技巧等要素。文章背后,往往体现的是一个人的思想。
我们常说“文如其人”,如果一个人思维清晰,思考深入,那么他所写的文章往往也是简单易懂、观点深刻的;相反,如果一个人平常做事就不甚靠谱、优柔寡断,对很多事物一知半解,那写出来的东西多半也结构残缺、拖沓重复,令人不知所云。
因此在很多时候,书面表达是判断一个人思维能力的直观工具。一个人可以通过死记硬背掌握许多语言表达的套路,在简短的口语表述中还像那么回事,一旦落实到纸面上,便显现出真实水平了。古人也会感叹“文以载道”,即文章是用来传播圣贤之道的,可见书面表达有多重要。
? 单向性
绝大部分书面表达,都是单纯地由作者面向读者,单方面进行信息输出的。这也就决定了比起口语交谈,书面表达的互动性较弱。作为作者,短时间内只有一次向读者输出的机会,而作为读者,也只能选择被动地接受或不接受,难以及时反驳。只有极少数的书面表达,比如信件、电报等,可以实现简短的沟通,但这种沟通的内容受到了篇幅的限制。
在进行书面表达的时候,作者经常需要反复地思考、琢磨,最大限度地表达自己心中所想,论证观点,避免产生歧义。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作家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会对文字反复增删、修改。
关于这一点,有许多很出名的例子,比如海明威的经典作品《老人与海》,它全篇只有2万多字,但其实这本书的初稿有十几万字,只是海明威在修改过程中,几易其稿,这才把小说压缩到短短的2万字。对此,海明威还有句名言:一切文章的初稿都是臭狗屎。话糙理不糙,我们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对书面这种单向的表达形式,很多作者都持谨慎、认真的态度。
? 规范性
书面表达材料,经常会被用于正式的场合。像我们写证明、签合同等等,到最后都要诉诸纸面。这就要求我们的书面表达必须规范。一方面是格式上的规范。我们常说的报告、证明、各类公文等书面材料,都会有相对明确的格式,一般情况下要按格式书写,不能随意创作。另一方面是内容上的规范。我们的遣词造句要符合一定的文法、句法。
比如一个句子有“主谓宾”,我们必须把这三个要素凑齐,不能少了任何一个。又比如一些生僻字、网络用词,这些不规范的表达,也不能轻易写到书面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遵守那些书面规则。
二、提高书面表达技巧,帮你写出严谨高质量的文章
? 结构化思维
“结构化思维”源自著名的“金字塔原理”,简而言之,就是聚焦事物的不同维度所形成的系统思考方法。
举例来说,人们在面对形形色色的问题时,更多时候是对熟悉的话题才有话说,乐于分享观点,就像医生谈健康、“码农”聊IT技术,对自己不太了解的话题,人们更倾向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也是我们人际交往中的一种美德。
但从结构化思维来看,解决问题不仅靠专业度,即一个人对细节的了解,也要看“结构”,即对宏观框架的掌握。其实针对这种思维,我们小时候也有过类似的学习。例如讲写作的时候,老师会告诉我们,写记叙文,一般是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四个维度来写;写议论文,一般写论点、论据、论证方法。按照类似的逻辑,这种结构可以继续细分,比如“时间”可以分为“事前”“事中”“事后”,“论据”可以分为“直接论据”“间接论据”。
这样一来,我们会发现,许多看似高深的书面表达,其实都可被拆解出充满细节的骨架,从而为我们行文提供许多表达思路。
我们自己要写的文章,经常有我们自己的选题、立意、观点和素材等等,很多人习惯于“借鉴”他人的文章,但许多写作,尤其是职场中的写作,展现差异化才能让自己的文章在众多同类内容中脱颖而出。所以相对合理的做法,并不是借鉴他人内容来“洗稿”,而是建立属于自己的一套文章框架。
具体来说,一方面是进行拆解。在看到各种不同类型的优秀文章时,运用结构化思维,从核心观点出发,将分论点、素材进行编排对应。这样就可以得到一个相对完整的框架。
另一方面则是改进。针对我们得到的框架,按照实际需求进行完善。例如有的文章偏重分析,我们更需要解决办法,那就可以适当调整结构框架,让其符合不同的应用场景。在动笔时,再根据框架纳入文字素材,一篇文章自然水到渠成。
当然,形成结构框架只是书面表达的基础,对写作来说,还有许多技巧。下面我们从结构化思维的角度,介绍两个技巧,用于完善书面表达。
? 多级标题法
这个技巧我们应该比较熟悉。我们在看书时,注意到许多书都有目录,里面是书籍的章节;在不同章节内,还会看到许多小标题,用来提示这部分的内容。我们写文章也可以借鉴这种方法,用不同层级的标题展示文章的整体结构,引领读者的思路,帮助他们进行理解。
需要注意的是,标题不是“打哑谜”。我们不要像很多小说那样,简单写两个字就算一级标题了,毕竟结构化的文章和小说不同;小说也许要留下悬念,但结构化思维则是为了让别人看得懂,听得明白。
因此,通过结构化思维得出的标题,应该像我们前面说到的“核心观点”一样,充分概括这部分文章的内容。一般来说,我们设置标题要符合“SAP”原则,即简单(simple)、精确(accurate),而且有利益(profit)。
例如下面这个标题,物价上涨,导致生活水平下降。看起来很简单,而且与读者的切身利益有关,但却不够精确。什么物品价格上涨,对生活水平有多大影响呢?这时候我们可以稍微改一下,让标题更加精确,比如:猪肉价格上涨,导致许多家庭桌上的肉菜消失。如此形容就更形象生动。这样写小标题,可以让读者觉得,看我们的文章,好似读一篇篇吸引人的“小文章”。小文章合起来,最后论证一个大观点,阅读的系统感会更强。
我们自己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标题,检查整个文章的体系是否完整,逻辑是否形成闭环,观点是否站得住脚,等等。
? 衔接法
衔接法指的是加强文字间的过渡,从而连接文章的不同部分。一般来说,我们写文章,各个部分有一定的逻辑关联,但内容往往相互独立。这就需要我们在不同部分间制造一个“过渡”,引导读者的思路,并且提示他们:我们要离开这个部分,进入另一个章节了。
这就好比影视剧的一个拍摄手法——“转场”。它会在人物对白或是场景的“空隙”,告诉观众主人公下面要到哪个地方去,处理某件事情。有时是一个画面,有时是一句话、一段字幕。观众看了以后就不会觉得内容转换太过突兀。
那么,要在文章中加强衔接,具体应该怎么做呢?最常用的技巧是小结和启示。所谓小结,就是把前一部分文章的内容做总结,为读者梳理思路;而启示呢,就是按照章节之间的逻辑结构,引出下一部分要说的内容。
比如我们现在写文章向客户介绍一款产品,那么在介绍结束时,就可以“小结”一下,把产品的特点写出来:质量好、设计时尚、便携好用等等。然后再启示一下:“这么好的商品,其实我们卖得并不贵。”引出读者的悬念,接下来就可以继续介绍产品的成本、价格、利润等内容,并引导消费者购买。
通过小结,我们可以很好地为读者做总结,增强他们对文章的记忆与获得感;通过启示,可以引起读者阅读下一部分的兴趣。如果能把这两种过渡的方法用好,读者甚至感觉不到内容和主题的变化,在不知不觉间,就把文章读完了,这就属于相对高级的表达。
说到这里,我们这节的内容就差不多了。这一节我们讲到,书面表达的特点,以及用结构化思维提高书面表达的技巧。
下一节我们将讨论“怎样发挥肢体语言的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