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课 应对孤独感的积极策略

现代社会中,每个人似乎都是孤独的,孤独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明明车厢里人潮拥挤,可冷漠的神情,与世隔绝的耳机,看着手机的眼神,无不弥漫着孤独。尤其是在成年之后,每个人的生活都写满了“不易”二字,压力越大,越容易产生孤独感,周遭的车水马龙、灯红酒绿,只会将孤独放大,直至无处盛放。

“孤独”这一表述,最早来自医学,用来表示人际交往以及情感表述方面的功能障碍。之后,美国学者罗伯特·韦斯提出,当一个人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时,会产生一种情绪,他将其称为孤独感。孤独是一种主观上的感受,是一种与社会群体割裂开的消极状态。

孤独的种类有哪些

我们将孤独分成三种,第一种是外界环境造成的孤独,称为“社会孤独”。

人是群居动物,一旦我们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孤独感就会油然而生。除此之外,一些人的故意孤立或者排挤,也会让被针对的人产生孤独感,这两种都是因外界环境变化而产生的孤独。

有一位朋友说,高中时因父母工作变动,她转学到了北方,她一个南方姑娘在北方非常孤独。虽然她很欣赏北方人的豪爽大方,可也有很多非常不适应的地方,她觉得食堂的饭盘太大了,她觉得洗澡的地方没有单间太别扭了,甚至连干燥温暖的室内她都觉得不舒服。种种不适令她产生了很深的孤独感。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半年,直到她在学校交到了好朋友,并在大大小小的钢琴比赛中拿了些奖,这渐渐帮助她融入了集体,孤独感也随之一点点消散了。

第二种,是自身原因造成的孤独。三毛曾说:我们不肯探索自己本身的价值,我们过分看重他人在自己生命里的参与,于是,孤独不再美好,失去了他人,我们惶惑不安。

网上有一张孤独自测表格,按事项将孤独分成十个等级,最低级的孤独是一个人去超市,最高级的孤独是一个人去做手术。当我们不考虑测试目的,而是单独去看其中的事项时,像逛超市、去餐厅、去咖啡厅以及看电影,其实大多都是可以一个人完成的,即使有朋友我们平时也常常会选择一个人做一些事。

孤独感的强烈程度取决于个人的主观感受。有的人享受孤独,反而不愿意因为别人打乱自己的计划;而有的人,只要一个人待着,就会感到孤独,心理学家称这种感受为“情感孤独”。当情感需求得到理解和满足时,这种孤独感就会消失。

第三种,是成长带来的孤独。

在自传体小说《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里,女主人公从小生活在一个近乎病态的家庭里,专制的父亲不让她接受教育,暴躁的哥哥常常对她进行虐待,隐忍的母亲对一切都熟视无睹。女主人公想要摆脱这样的原生家庭,唯有偷偷读书。可越是读书,越是了解自己家庭的可悲,与家人思想观念上的距离就越远,女主人公的心理感受就越孤独。

成长总是伴随着孤独,像宫崎骏说的:“不要轻易去依赖一个人,他会成为你的习惯,当分别来临时,你失去的不是某个人,而是你的精神支柱。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学会独立行走,它会让你走得更坦然些。”我们长大的过程,就是慢慢从熟悉的环境中剥离出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向外探索,思想随之转变,与从前的环境在各个方面都会增大差异,自然会滋生孤独感。

自我关怀能够改善孤独感

徐志摩说: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们来时是一个人,去时还是一个人,孤独,是相伴我们最久的情绪。不要惧怕孤独,通过认识自己来改变对孤独的认知,进而与之和解,改善孤独,也享受孤独感。

自我关怀是一种积极的自我认知态度,是一种当我们处在不利情景中时,对自己消极的状态能够保持开放和友好的态度,安抚负面情绪,关心自己的能力。通过自我关怀,我们可以正确认识孤独这种人人都会有的情绪,从而与它和平相处。

对待孤独和它所带来的痛苦,我们可以采取静观其变的态度,不评判,也不刻意忽视或夸大,心理学上称之为正念疗法。让我们静坐下来,跳脱出自己的身体,以旁观者的视角来审视自己。去回忆各个年龄阶段的自己,那些无助的时刻,或是努力为了梦想拼搏的时光。然后抱抱自己,感谢一直在向前走的自己。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自我关怀的过程就是接纳自己的过程,不要去评价自己,那些错误或误会,都是你人生的一部分。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寻找支撑自己的信念。孤独时,会有一种自己处在全世界中却孤立无援的感觉,这时候,就需要支撑。这个支撑,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物,一个你想起来就觉得温暖的人,一件回忆起来都能感到温暖的事情。

有位来访者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她独自一人来深圳打拼,每每想家,或者累到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就拿出奶奶给自己缝的香包。密实的针脚,略微粗糙的质感,都让她感到心安和温暖,心底的孤独感也散去大半。

蒋勋在《孤独六讲》中写道:“孤独是一种沉淀,而孤独沉淀后的思维是清明。孤独也意味着一段难得的独处时光,我们可以利用好这个时间,充分审视自己,理清思路,看清脚下的路和身边的人,为日后的人生做好规划。”

排解孤独的几种方法

孤独并不一定是无法忍受的,有时候,孤独也能够教会我们该如何与自己相处。掌握排解孤独的方法,也是掌握了一种自我提升的方式。

1.寄情于物。

当人专注于某一事物的时候,可以进入“心流”状态。这种状态下的个体不愿被外界打扰,精神高度集中,会有很强的兴奋度和充实感,如此一来,就算是一个人待着,我们也不会感到孤独。比如说阅读时我们就很容易进入“心流”状态。

当你读书的时候,能够置身书籍的世界之中,感受阅读的力量。很多朋友都表示,自己在家看小说的时候,不知不觉一天的时间就过去了,根本不会感到孤独,反而很享受一个人的时间。

因此,想要排解孤独,我们可以培养一个兴趣爱好,当然这需要是一个积极且促进心灵成长的爱好。明代文学家张岱就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这里的“癖”就是兴趣爱好的意思。没有任何爱好的人,往往缺乏深情厚谊,与之深交需谨慎。

2.丰富内心,独立于世。

实际上,很多人对生命的思考,都是在孤独时萌生的。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就将孤独上升到了美学的境界,一个人在林间小屋里生活,远离城市的繁华和世间的喧嚣。当我们不再惧怕孤单时,就是能够坦然接受独处这一事实的时候,也就是我们有大把的时间去思考人生的时候。

周国平说:“无聊者自厌,寂寞者自怜,孤独者则自足。”孤独将会和我们相伴一生,与其扬汤止沸,倒不如顺势而为,做个享受孤独的人。

3.行动起来。

前两个方法是心理层面的,第三个则是具体的行动,有孤独感的人可以积极参加社交活动,先选择与相熟的人同行,再试着和不熟悉或陌生的人聊天,建立新的人际关系。

从出生到死亡,孤独感一直在我们左右,但这并不是软弱的表现,而是我们对社会关系的一种需求。这也是为什么当我们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后,孤独感便会减轻。

孤独,并不单单是无人问津的悲凉,也可以是默默无闻的坚持。只有感受到孤独,才能够学会珍惜相聚和团圆的美好,这也是人生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