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此间乐
魏元帝曹奂回到洛阳,另外拜两个大臣为太尉和司徒,接替邓艾和钟会,接着就封晋公司马昭为晋王,仍旧拜为相国,加封给他十个郡,连原来受封的十个郡,司马昭一共有了二十个郡。
历史追根究底
●郡
春秋至隋唐时期的行政区域名。秦统一六国后分全国为三十六郡,后来增至四十多个。据《汉书·地理志》,至西汉孝平帝时,天下已有一百零三郡。
那会儿,司马昭倒不在乎急于要把巴蜀都打下来,而在于怎样去制服势力太大的两个将军——邓艾和钟会。这会儿,他们都被消灭了,自己就要进一步把蜀地都收下来。他听到蜀汉巴东太守罗宪还守着永安,抵抗外兵,蜀建宁太守霍弋(yì)还统治着南中,就觉得在这种情况下让刘禅留在成都太不妥当了。别看他昏昏庸庸,没有什么能耐,蜀汉的太守们还把他当作皇上,可就不能死了心。司马昭这才把刘禅和他的一家全都接到洛阳来。
历史追根究底
●霍弋
三国时蜀汉至西晋初将领,在邓艾率军伐蜀时与罗宪领兵各守一方,得知刘禅投降且被司马氏厚待后,才率领南中六郡投降,仍旧被晋重用。
刘禅被迫搬到洛阳去做高等俘虏。谁愿意离开本乡本土充军似的跟着他去哪?蜀汉几个主要的大臣,像姜维、张翼、廖化、董厥、诸葛瞻、黄崇、傅佥他们已经死了;反对姜维防御魏兵的中常侍黄皓,还有那个劝刘禅投降的光禄大夫谯周,已经离开了刘禅。只有地位比较低的两个臣下,一个是河南偃(yǎn)师人郤(xì)正,一个是汝南人张通,没扔了他们倒霉的主人。他们离开自己的家,光身跟着刘禅到了洛阳。
地理小课堂
●偃师
古县名,西汉时设置,治所在今河南省偃师市,属于河南郡。
刘禅根本没出过门,更不知道怎么跟别人打交道,沿路全靠郤正和张通照顾他。到了魏朝廷里又全靠他们两个人的帮助、指点,刘禅才不致失礼,闹笑话。刘禅十分感激,叹息着说:“唉,我到了今天才知道你们两个是好人!”
历史追根究底
●失礼
不合礼仪。儒家重视礼,将礼列为五常之一,并将记述具体礼仪的著作列为五经之一,所以认为失礼为很严重的错误。
司马昭把刘禅接到洛阳,好让蜀汉的太守们失去效忠的对象。他很注意蜀汉巴东太守罗宪和汉建宁太守霍弋的行动,一心要把他们收过来。巴东太守罗宪手下只有两千人,守着永安。当时刘禅的诏书到了,吩咐他向魏兵投降,不可抵抗。罗宪率领士兵守孝三天,等候魏兵来接收。过了好几天,魏兵还没来,可来了吴兵。
刚在四个月以前(就是公元263年十月),蜀汉曾经向东吴求救。吴主孙休派三路兵马牵制魏兵,谁知道成都很快就投降了。东吴把他们的兵马撤回去,不再去帮助蜀汉也就是了,万没想到东吴还想趁火打劫去夺取一些蜀汉的土地。东吴的大将步协带领一万人马向永安进攻。
语文活学活用
●趁火打劫
解释:趁人家失火的时候去抢劫;泛指趁紧张危急的时候侵犯别人的权益。
近义词:乘人之危。
反义词:雪中送炭。
巴东太守罗宪对将士们说:“东吴跟蜀好像嘴唇跟牙齿一样地互相依赖着。蜀遭到了大难,东吴不但不表示关心,反倒违背盟约,贪图眼前的好处。天下哪儿有这么不讲道理的人!再说,蜀亡了,东吴也长不了。我们怎么也不能投降。”将士们气得咬着牙说:“东吴猪狗不如!”他们就修理城墙,加强防御,坚决地不让趁火打劫的强盗占到便宜。
语文活学活用
●贪图
解释:过分想得到(某种好处)。
造句:贪图钱财却做不到取之有道,终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近义词:妄图、妄想。
可是罗宪只有两千士兵,怎么抵挡得了步协的大军呢?他派参军杨宗杀出重围,往北向安东将军陈骞(qiān)求救。救兵没到,步协日夜攻打,罗宪鼓动将士们出去打一仗。步协没料到罗宪有这一招,突然打了出来,打得吴兵大败而逃,步协差点丧了性命。
吴主孙休冒了火儿,他派镇军将军陆抗(陆逊的儿子)率领三万人马再去攻打永安。三万吴兵也只能围住永安,围了好几个月,可不能把永安打下来。
历史追根究底
●陆抗
三国时期吴国名将,与父亲陆逊并称“逊抗”,是吴国最后的名将。陆抗曾多次领兵抗击魏和晋的伐吴大军,官至大司马,于公元274年病逝。
杨宗突出重围,跑到陈骞那儿,请他发兵去救永安。这时候,司马昭成心灭蜀,他曾经反对邓艾去打东吴,也许他不愿意两头作战,故意避开东吴。为了这个缘故,陈骞不敢自己做主,还得向司马昭请示一下。司马昭正想先去收服南中,就把永安这一头暂时搁下。
语文活学活用
●请示
解释:请求上级指示。
造句:这件事我不能做决定,要请示一下领导。
反义词:指示。
建宁太守霍弋都督南中,听到成都失守,刘禅投降了,也像巴东太守罗宪那样守孝三天。将士们劝他不如早点投降。他说:“这儿到京师(指成都)道路隔绝,皇上究竟怎么样还不知道,我们怎么可以随随便便说投降就投降呢?如果魏有礼貌地对待我们的皇上,安抚我们的百姓,我们在这儿保护着人民,保卫着土地,以后再归附也不晚。如果魏污辱我们的皇上,屠杀我们的人民,那么,我们就该拼个死活,抵抗到底,还谈得上什么早投降晚投降吗?”
司马昭还真有两下子,猜透了像霍弋那样的太守们的心思,故意不急于进攻别的郡县,格外优待刘禅,照顾蜀汉的人民,减轻税负,减少官差,让蜀地的人们看出,在魏的统治下比在刘禅、黄皓的统治下,日子更好过一些。司马昭不急于去跟东吴争夺永安,也不急于去征伐南中。为了使蜀地还没投降的郡县早点来归降,他还请魏元帝加封刘禅。这个办法还真灵,建宁太守霍弋打听到了这些情况,就率领他所统管的南中六个郡,上书给魏元帝,表示归顺。晋王司马昭把霍弋称赞了一番,拜他为南中都尉,仍旧让他统管原来的郡县。
历史追根究底
●南中六个郡
南中原来有七个郡,文中那个比较接近成都的越嶲郡已经投降了。
司马昭就这么收服了南中,接着就合计着怎么去帮助罗宪抵抗东吴。可是他还不愿意在这个时候跟东吴撕破脸,就先请魏元帝封刘禅为安乐公(安乐,地名),再封他的子孙和原来蜀汉的大臣们一共五十多人为侯。亡国的君臣还能够封公封侯,他们感激得把司马昭当作恩人。
语文活学活用
●撕破脸
解释:指不顾情分和脸面,把关系搞破裂。
造句:他们两个已经撕破脸,斗起来了。
司马昭也真能笼络人心。他大摆酒席,款待刘禅和他原来的臣下,不但有吃有喝,还特地叫人表演蜀地的歌舞。旁人看了,也替刘禅难受,刘禅好像特别欣赏本国本地的音乐和舞蹈,咧着嘴乐个不停。晋王司马昭瞧见刘禅这个样儿,对贾充说:“一个人没有心肝到了这步田地,即使诸葛亮还在,也没法辅导他,何况姜维呢?”
读史学古文
●出自《汉晋春秋》
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
有一天,司马昭问刘禅:“你是不是很想念蜀地?”刘禅回答说:“这儿好,我不想念蜀地。”司马昭一愣,想:“也许他故意这么回答我,好让我对他放心。”他们两个人这么一问一答的话都给郤正听到了。他偷偷地告诉刘禅,说:“您不该这么回答晋王。以后他要是再问起,您就该流着眼泪,抽抽搭搭地说:‘先人坟墓都在岷、蜀,现在路远迢迢,我没法尽孝,心里悲伤,没有一天不想念着。’您这么说,晋王可能放我们回去。”刘禅点点头,说:“我记住了!”
读史学古文
●出自《汉晋春秋》
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没过了几天,果然晋王又问了:“你不想念着蜀地吗?”这会儿刘禅把郤正告诉他的话很利落地背了一遍。刚背完,他忽然想起郤正叫他流着眼泪抽抽搭搭地说。可是话已经很快地说完了,再抽搭太不自然,哭又哭不出,眼泪挤不出来,就闭上眼睛装作要哭的样子。司马昭听了,又是一愣,说:“怎么跟郤正说的完全一样?”刘禅睁开眼睛,傻里傻气地看着司马昭,说:“您说得对,是他教我的。”司马昭不由得笑了一声。左右的人使劲儿地咬住嘴唇,还是“扑哧”“扑哧”地笑了出来。司马昭这才认清楚阿斗原来是个低能儿,这种人成不了事,闯不了祸,就费些粮食养活着他吧。刘禅四十八岁投降魏国,就这么窝囊地活到六十五岁(公元271年,晋泰始七年)才死了。
语文活学活用
●利落
解释:(言语、动作)灵活、敏捷,不拖泥带水;整齐,有条理;妥当,完毕。文中取义第一种。
造句:工人们技术熟练,工作利落。
●窝囊
解释:因受委屈而烦闷、难受;怯懦,无能。文中取义第二种。
造句:不能再这么窝囊下去,男子汉必须奋发图强。
晋王司马昭这么对待蜀汉的君臣,大臣们都称颂他,说他做得好,说他功劳大,应当加封。司马昭可不愿意把平蜀的功劳全归自己,就上了一个奏章,恢复周朝公、侯、伯、子、男五等爵的封号。当时得到封号的有六百多人。将士们受了封,更加要求魏元帝加封晋王司马昭。司马昭坚决不同意,魏元帝就追封他的父亲司马懿为晋宣王,他的哥哥司马师为晋景王。
蜀汉差不多全部平定了,只有永安那一处还没接收过来。罗宪被东吴围攻了六个月,救兵没到,城里发生了疫病。有人劝罗宪扔了永安逃了吧。罗宪说:“一城的老百姓都依靠着我,现在情况紧急,我倒逃走,还像话吗?万一没办法,我只好死在这儿!”他还是鼓励士兵守住城。
语文活学活用
●平定
解释:平稳,安定;使平稳、安定;平息(叛乱等)。文中取义第三种。造句:平定边疆的叛乱后,大将军暂时留守原地,等待皇帝的旨意。
读史学古文
●出自《晋书·列传第二十七·罗宪传》
宪曰:“夫为人主,百姓所仰,既不能存,急而弃之,君子不为也。毕命于此矣。”
安东将军陈骞又请晋王出兵去救罗宪。司马昭到了这时候,才决定派荆州刺史胡烈率领两万兵马往南进军,不直接去救永安,反而绕到吴镇军将军陆抗军队的背后,向西陵(就是夷陵)进攻。吴主孙休着了慌,守住西陵要比进攻永安重要得多,只好叫陆抗撤兵回来。胡烈就这样救了永安。司马昭拜罗宪为陵江将军,封为万年亭侯,照旧请他镇守永安。
吴主孙休为了想夺取永安,前后发兵三四万,围攻半年多,结果,“偷鸡不成蚀把米”,心中闷闷不乐,没几天,突然害了重病。他召丞相濮(pú)阳兴进宫,嘱咐后事。可是他心里明白,嘴不能说话,就拉住濮阳兴的手,把太子托付给他。吴主孙休死了以后,吴人因为蜀汉刚给魏灭了,东吴南边又经常发生叛乱,太子还是个小孩子,怕顶不住风浪,要挑个年长的皇子。大臣们就立废太子孙和的儿子、二十三岁的孙皓为国君,改元元兴(公元264年为吴元兴元年)。
语文活学活用
●偷鸡不成蚀把米
解释:偷鸡没偷成,还损失了一把米;比喻本想占便宜,结果却吃了亏;也比喻害人不成,反倒害了自己。
造句:他这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历史追根究底
●改元
古代君主使用年号纪年,君主、王朝改换年号,每个年号开始的第一年称为元年,即改元。元,本义是人头,引申为首要的、第一的、开始。
吴人废了吴太子,立孙皓为国君这件事,引起了晋王司马昭的不安。要是吴太子自己有势力,怎么也不致被废。司马昭这么一想,不能不在自己很得势的时候替自己的儿子司马炎安顿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