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抢野菜
日子不好过也得过。转过了年,汉献帝希望以后不再像过去那么倒霉,老是兵荒马乱的,不得安宁,就改了个年号,把那年叫建安元年。可是,别说全国不得安宁,连流落在安邑的这些文武百官还老吵架哪。杨奉、韩暹、李乐、胡才,这些人本来都是黄巾军一派的,不愿意离开原来起义的地区再去受那些士族豪强的欺负,因此,主张留在安邑。董承、张杨、杨彪他们一心想回到洛阳去,尤其是董承最露骨地反对杨奉。杨奉就派韩暹去袭击董承。董承只好逃到野王,投奔了张杨。
历史追根究底
●建安
建安是汉献帝的第三个年号,也是用时最久的一个,自公元196年至219年。
语文活学活用
●露骨
解释:比喻用意十分显露,毫不含蓄或掩饰。
造句:他的话那么露骨,我不相信你听不明白。
张杨决定调兵遣将去跟杨奉评理。他先打发董承到洛阳去修理宫殿,并写信给荆州州牧刘表请他协助迁都的事。刘表总算没忘了姓刘的皇室,派了些人马运粮运料帮助董承修盖房屋。杨奉、韩暹他们知道张杨、董承决定要迁都,还想反对,由于张杨发动了兵马,再说汉献帝做了和事佬,劝他们顾全大局,还答应他们回到洛阳一定有封有赏,他们才同意保卫着皇上再往东去。李乐、胡才不愿意跟着去,就让他们留在河东。
这一年的七月上旬,汉献帝在张杨、杨奉保护之下回到洛阳。可是洛阳宫殿一时不能盖起来,还是从前中常侍赵忠的住宅比较像样,汉献帝就临时把赵家楼作为皇宫。同时,张杨自己出人意料,仅仅费了半个月工夫,就把以前的南宫重修了一下,改名为杨安殿。
历史追根究底
●杨安殿
《后汉书·董卓列传》:“建安元年春……承奔张杨,杨乃使承先缮修洛宫。七月,帝还至洛阳,幸杨安殿。张杨以为己功,故因以‘杨’名殿。”
八月,汉献帝在杨安殿临朝。他拜张杨为大司马兼任安国将军,杨奉为车骑将军,韩暹为大将军兼任司隶校尉,董承为卫将军。别看张杨有点武夫的劲儿,他可不主张武人干预政权。他说:“天子是天下人的天子,朝廷自有公卿大臣,用不着我们带兵的将军住在京师。我们的本分是守卫边界,抵御外敌。”他就回到野王去了。杨奉也带着兵马往大梁去,就在那边驻扎下来。韩暹和董承带领羽林军保护宫殿。韩暹不但做了汉献帝的卫士,而且还是司隶校尉,洛阳的治安也由他负责。可是洛阳全城只有几百户居民,实际上跟废墟差不了多少,还乱得很,他这个司隶校尉连日常的秩序也维持不了。
语文活学活用
●干预
解释:过问、参与本未参与的事情,达到干扰别人的效果。
造句:不要干预他国内政。
近义词:干涉。
历史追根究底
●羽林军
皇帝禁卫军。西汉汉武帝选六郡良家子弟守卫建章宫,称其为“建章营骑”,后来改名为“羽林骑”。后来历代禁卫军常用“羽林”之名。
洛阳的宫殿、大宅,早被董卓烧了不少,以前的皇宫除了新修的杨安殿以外,处处是碎砖和脏土,满地长着荆棘、野草。文武百官没处安身,他们只能利用那些还没完全倒塌的破墙头搭一些草棚或者支个帐篷什么的,凑合着遮遮太阳,避避风雨。这还不算,最大的难处是没有粮食。汉献帝派人到各州郡去征粮。除了张杨以外,没听说有谁送过救济粮。朝廷大臣从尚书郎以下,都得自己去挖野菜。早上起来不一定能活到晚上。大臣、官吏倒在破墙底下饿死的已经不怎么稀罕了。有时候,大臣、官吏亲自挖到了一些野菜,沿路碰到了士兵,就连筐子都夺了去。要是不乖乖地把野菜交出去,那只好把性命交出去了。饿死也好,打死也好,反正早晚是个死,谁也顾不了谁,压根儿就无所谓王法这一说。
语文活学活用
●荆棘
解释:泛指山野间丛生的多刺植物;荆棘易阻塞道路,也指恶劣的处境。
造句:虽然前路充满荆棘,我们依然义无反顾。
这种为了抢野菜而打死人的新闻传到了许城,兖州州牧曹操就打算把汉献帝接到许城去。当时有不少人反对。他们认为:一来,山东还没安定,自己的地位不巩固;二来,韩暹、杨奉他们自以为功高,傲慢得很,怎么肯听节制呢?他们也像袁绍一样,主张首先扩张自己的势力,多占领地盘,勤王不勤王并不重要。
谋士荀彧拿过去历史事实作为例子,劝曹操赶快发兵去保驾。他说:“从前晋文公发兵把周襄王护送到京师去,诸侯响应,尊他为霸主;汉高祖为义帝穿孝发丧,天下都向着他。到了我们这一代,董卓作乱,天子受难,将军首先起兵勤王,由于诸侯不能同心协力,反而扰乱了山东。那时候,将军无法遥远地跑到西边去辅助朝廷,但是还冒着危险派使者经过很多困难上长安去朝见天子,足见将军忠于汉室。这是谁都知道的。现在天子已经到了洛阳,困苦不堪,将军能注重大义辅助天子,正是顺从人民的愿望。即使韩暹、杨奉不顾大局出来反对,也无能为力。将军可以不必顾虑。要是现在不去,一旦让别人抢了先,以后再要出力也就晚了。”
历史追根究底
●义帝
战国时期楚怀王熊槐之孙熊心。秦朝末年,项梁、项羽叔侄起兵反秦,扶立熊心为楚怀王,被天下反秦义军尊为首领,号称“义帝”。
●发丧
办理丧事。秦朝末年,项羽杀了义帝,丧失道义。汉王刘邦得知义帝的死讯,令三军发丧,缟素三日,并通告全国,得到各路大军的响应。
语文活学活用
●无能为力
解释:使不上力量,帮不上忙,指没有能力做到。
造句:他经过几年的治疗,病情仍旧在恶化,医生已经无能为力。
曹操听了,认为夺地不如勤王,当时就派他的堂兄弟中郎将曹洪带领一队兵马往西去迎接汉献帝。果然,董承他们马上守住险要的交通要道,不让曹洪的兵马过去。曹洪觉得自己力量不够,就派人向曹操报告,请他再派些人马来。可是曹操为了对付黄巾军,过了好一阵子才腾出手来去支援曹洪。没想到汉献帝已经下诏书到了许城,拜他为镇东将军,还让他继承他父亲曹嵩的爵位为费亭侯。俗语说:“朝中无人莫做官。”曹操这个封赏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定陶人董昭一心要结交曹操,上回在河内已经帮过他,劝张杨让曹操的使者上长安去,这回他又替曹操想了个办法。他认为车骑将军杨奉的兵马最强,但是杨奉一个人在大梁,没有得力的帮手,他就冒着曹操的名义写了一封信给杨奉,说了许多恭维的话。主要是说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头脑,但是也少不了心腹和手足。这是说曹操尊杨奉为头脑,自己愿意听他的指挥。末了,针对杨奉粮食困难的情况,信里很动人地说:“我有的是粮食,将军有的是兵马,我们有无相通,同甘共苦,这是国家的希望,也是我的造化。”杨奉收到这封信,十分高兴,就把曹操作为他的“心腹手足”,立刻上个奏章,推举曹操为镇东将军,封为费亭侯。
语文活学活用
●恭维
解释:刻意用赞扬的话讨好他人。
造句:这个人喜欢阿谀奉承、恭维别人,不可深交。
反义词:奚落、挖苦、讽刺。
读史学古文
●出自《三国志·魏书·董昭传》
作太祖书与奉曰:“……今吾有粮,将军有兵,有无相通,足以相济,死生契阔,相与共之。”
曹操准备亲自上洛阳去谢恩。如果上洛阳是为了朝见皇上,那就不好意思多带兵马,但是如果不多带兵马,那怎么能跟董承、杨奉他们并肩说话呢?他正在左右为难的时候,董承突然派使者送信来请他带着军队上洛阳去勤王。这就怪了,董承不是正抵抗着曹洪吗?他怎么能邀请曹操呢?
董承原来跟韩暹一起反对曹操到洛阳来跟他们争权夺利,谁知道后来两个人闹了意见。韩暹做了大将军兼任司隶校尉,地位比卫将军董承高,眼睛也跟着移到脑门子上去了,什么事情都得由他做主,董承只能听他的。在董承看来,自己至少跟韩暹同样保驾有功,再说他还是皇亲国戚哪,韩暹这小子算老几?董承怎么也不能受这份窝囊气,因此,他就偷偷地派使者去召曹操到宫里来做他的助手。曹操这回可以名正言顺地进兵了。他很快地到了洛阳,把大队人马驻扎在城外。他跟董承他们见了面,然后去朝见汉献帝。
语文活学活用
●争权夺利
解释:争夺权力和利益。
造句:苏轼一生多次被卷入朝堂争权夺利的旋涡。
近义词:争名夺利。
汉献帝才十七岁。他十四五岁的时候就被董卓挟在胳肢窝里,后来又被李傕、郭汜捏在手里,最近又受着韩暹的气。他见了曹操,就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
曹操到了洛阳,首先决定注重法度,整顿纪律。他上个奏章,说韩暹独断独行,藐(miǎo)视皇上,应当办罪。韩暹一听到这个信儿,连夜逃到大梁,投奔杨奉去了。汉献帝下道诏书,说他保驾有功,后来有些错误,既往不咎(jiù),又任命曹操为录尚书事,并且接着韩暹兼任司隶校尉。
语文活学活用
●独断独行
解释:只凭个人的意志行事,不考虑别人的意见;形容作风不民主。
造句:独断独行的人很容易栽跟头。近义词:独断专行、一意孤行。
●藐视
解释:小看,看不起他人。
造句:他虽然被俘虏了,仍用藐视的眼光看着敌人。
近义词:轻视、蔑视。
●既往不咎
解释:对过去的错误不再责备。“咎”在这里意为责备。
造句:如果你现在投降,我可以既往不咎。
历史追根究底
●录尚书事
东汉开始设置的官职,太傅、太尉、大将军等加此名义就可以总知国事,综理政务,位同宰相。东汉末年,位高权重的大臣大多有这一官职。
汉献帝按照曹操有功请赏、有罪请罚的话,又下了一道赏罚的诏书。当时检查下来,大家认为有罪该罚的有两三个人,有功该赏的倒有十多个。这些受赏的人当中,第一个就是卫将军董承,升为车骑将军,第二个是辅国将军伏完,其余都有不同的封赏。曹操是董承请进来的,所以董承的功劳最大。辅国将军伏完是伏皇后的父亲,是正式的国丈。伏家和董家都是外戚,汉献帝当然要多多依靠他们,别人对他们都很尊敬,曹操也落得做个好人。可是他觉得人多嘴杂,自己的人又不在朝廷里,许多事情做不了主,总有点不得劲儿。他得想个办法改变这种情况。跟谁去商量商量呢?他就想起屡次帮助过他的董昭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