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入朝面君
这是屈原第一次进宫,他心中不免有些紧张,但看上去也还算落落大方。宫中气象非凡,殿宇高大森严。楚怀王正襟危坐,头上戴着冕旒,武士和宫女侍立两旁,十分威严。
行礼赐坐之后,楚怀王打量着屈原,见他一表人才,心中十分欢喜,但又觉得他年纪太轻,未必有什么经国济世的才能,只是有点儿虚名罢了。不过既然已经让他来了,就和他聊聊作为消遣吧。
“听说你的学识非常丰富,今天寡人想和你讨论国家大事,不知你是否有这方面的知识呢?”
“只是不知道大王需要的是真货还是假货?”屈原从楚怀王的话音中听出了一些轻蔑的味道,便反问道。
“此话怎讲?”楚怀王诧异地说道。
“不知大王可否知道我们楚国有个和氏璧的故事?”屈原没有正面回答,却提出了一个新问题。
楚怀王最喜欢美玉,和氏璧是一件无价之宝,就藏在宫中,他时常取出来把玩,怎么可能不知道呢?但是关于和氏璧的来历,他却真的一无所知。不过,为了个人的尊严,他不能说“我不知道”,而是采用了考一考对方的方式应对。
“那你说说看!”
屈原便有声有色地讲述了下面这个故事:楚厉王在世时,有个人名叫卞和,他在山中找到一块璞玉,便拿去献给厉王。厉王让玉工辨识,玉工说是普通的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罪断了卞和的左足。等到厉王去世,武王即位,卞和再次去进献,仍被玉工断定为石头,结果又被以欺君罪断了右足。
文王即位,卞和抱着这块璞玉在荆山之下哭泣,并且哭得很伤心。文王听说后,心中不忍,派人去问他是不是因失去了双足而难过。他回答说:“不是的,我难过是因为明明是宝玉,却被不识货的人说成了石头。明明是忠贞之士,却受人误解,被当成了骗子。”
文王听了卞和的话,立刻命人把那块璞玉剖开,果然得到一块精美绝伦的宝玉。
故事讲到这里,屈原顺势说道:“大王,臣所担心的是,在这里进言会不会也得到卞和同样的下场。”
楚怀王听着,偷偷望了这年轻人一眼,心想:他还挺厉害啊。不过能讲个故事还算不上有什么学问。于是,他又继续考查屈原。
“年轻人,你放心吧,凭我的心智,不会误解,更不会冤枉任何人。要知道,我们楚国的公族是了不起的。那么,你能告诉我关于公族的一些事吗?”
屈原一听,正好,自己本来就想从这里说起呢。于是把声音略微提高了一点。
屈原从颛顼帝讲起,讲到重黎、鬻熊和楚庄王,讲到楚国的来历,以及楚国是如何发展壮大的,而后讲到当下楚国的局势。
屈原说得兴致勃勃,楚怀王也听得津津有味。说来可笑,这位君主竟然对自己的家族史全然不知,听别人讲起来还觉得很新鲜。楚怀王听到楚庄王称霸的事后,十分感兴趣,心想:如果自己能登上霸主的地位,那该有多威武呀!于是顾不得自己的尊严,急切地向屈原发问了:“那依你看来,我们楚国是怎样强盛起来的呢?”
屈原一听,这问题提得太好了,真是求之不得呢,自己可不要错失良机呀!“那是因为我们的先君懂得为君之道啊。”
屈原朗朗地答道。
“什么?为君之道?君主为一国之尊,有令则行,有禁必止,全国上下都要拥戴他。自古以来只有为臣之道,为民之道,哪有什么为君之道?”楚怀王说起来似乎振振有词,其实古训他一点儿也不知道。
“大王,依您看来,夏桀、商纣为什么会失天下,成汤和文王、武王为什么会得到天下呢?”
楚怀王沉吟不语,思索起来。屈原仍然抓紧时机。
“夏桀、商纣荒**暴虐,失去了民心,也就失去了天下;成汤、文王和武王贤明仁惠,得到了民心,也就得到了天下。这里不就有一个为君之道吗?”
楚怀王听到“失天下”三字,心中不觉一惊,听到“得天下”三字,又不觉为之一震。心想:这里面还真的大有文章啊!
对于这些帝王,楚怀王不能说一无所知,但由于终日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乐,没有心思了解个究竟。他被屈原的话引起了兴趣,很想知道详情,又不愿暴露出自己的无知,便依然用高居人上的口气说话。
“好,那你就把他们的事在这里说一说,寡人倒要看看你知道多少。”
屈原拱了拱手。“大王,如果你不介意,为臣就饶舌了。”
接着便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
屈原把夏桀和商纣的荒**与残暴的事件一一列举出来,讲完后他把目光转向楚怀王。
“大王,夏桀、商纣不听忠言,最后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都是因为他们不懂为君之道,您说是吗?”
楚怀王听着屈原讲的故事,心头不时地怦怦直跳。他从往日那种无忧无虑、纵情享乐的日子中仿佛看到些什么值得忧虑的东西。
“屈原啊,夏桀、商纣果然无道,那么有道之君又是怎样的呢?”
大王问得好呀,楚国的希望也许就在这里了。屈原这样想着,便接着说了下去。
屈原将圣君唐尧爱民如子,商汤仁慈的故事讲给君主听。同时他也阐述了君主的责任,以及君道即安抚、保护百姓的道理。
楚怀王边听边频频点头,可是他也有疑问:“君主的责任如此重大,一个人如何担当得了呢?”
“所以做君主的就要善于任用贤臣。周公在辅佐周天子时,十分重视招纳天下贤士,只要是有才能的人,到他那里就会受到礼遇。他正在吃饭时,听说有贤士来到,来不及嚼完嘴里的食物,赶快吐出来去迎接。他正在洗头时,听说有贤士来访,他来不及洗完头,就暂时挽起发来起身相迎。有时接待活动频繁,他吃一顿饭就要吐上几次东西,洗一次头就要挽上几次头发。在7 年当中,周公以师礼相待的布衣之士就有12 人,亲自到穷巷茅屋中去访问的有49 人,经常给他进善言的就有100 多人。”
楚怀王越听越觉新鲜,也越感吃惊。“难道贫贱的人家也能出才智之士吗?”他忍不住问道。
屈原没想到谈话竟然完全顺着自己的思路走,他心中很兴奋,便略略直起点儿身子,稍稍提高点嗓音说道:“一个君主是真的好贤还是假装好贤,这恰恰是一块试金石。诚然,名门贵族的子弟,读书的条件优越,出了许多优秀的人才,但是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也不少。”
屈原见怀王面有愧色,便转了话锋说了下去:“贫寒人家条件不好,可是他们的子弟大多好学上进。所以,山野之间常常是藏龙卧虎。自古以来,贤臣发迹于岩穴之间的例子比比皆是。”
接着,他给楚怀王讲了商汤数次访农夫伊尹,文王请渔夫姜尚,以及筑路劳动罪犯傅说助商高宗武丁复兴的故事。
楚怀王满怀兴致地听着,屈原却略作停顿,像是在稍稍理一理思路,以便把这一切总括起来。
“大王,仁民是为君之道的第一要义,尊贤便是为君之道的第二要义,千万不能忽略。”说着屈原抬眼望楚怀王,而不知何时楚怀王已来到屈原身边。
原来,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落在脚跟上。
怀王听得入了神,不自觉地两腿向屈原那边移过去了。
楚怀王越听越觉得这个年轻人有学问,现在轮着他向屈原拱手请教了。
“先生,”楚怀王开始这样称呼屈原,“你说的这些古圣先贤,果然令人钦慕,可是,我们楚国有这样的君主吗?”
之后,屈原给楚怀王讲了楚庄王多方访求贤才,发现孙叔敖,任命他为国相,协助楚庄王成就霸业的故事。
楚怀王越听越有味,不觉地脱口而出:“你就是寡人的孙叔敖呀!”
时光易过,天色已晚,屈原告退回到了寓所。
屈原回到寓所,十分兴奋,楚怀王那句“你就是寡人的孙叔敖”一直在他耳边回旋。他庆幸自己刚踏上仕途就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尽管他发现楚怀王浅陋无知,甚至有些颟顸,说不上是一个明君,但是他器重自己,只要他肯用贤臣,听信忠言,楚国还是大有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