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荡荡的送亲队伍
贞观十五年(641 年)春天的一天,文成公主一行,辞别了送行的大臣和王室夫人,辞别了在道旁依依惜别的百姓,带着增进汉藏两族人们情谊的崇高使命,浩浩****地离开了长安,取道青海,前往吐蕃。
文成公主在父亲李道宗等人的护卫下,坐在了一辆缓缓向西行驶的香车上。她的侍女也陪同入吐蕃,侍候起居。
文成公主的送亲队伍十分盛大,前头是五百名禁卫龙骑兵,后面是由十僧十尼护持的释迦牟尼金佛像。佛像后面的两辆马车,装满了佛学经书、法器、举办佛事用的服饰等。
接下来的几辆马车,装载的是正式的嫁妆,里面有金鞍玉辔、金玉书橱、珠宝珍玩、各种金银饰物,以及各种花纹图案的锦缎垫帔,还有文成公主的日常衣物、衣料数十箱,以及唐太宗赐给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大婚礼服各数套。
另有卜筮经典三百种,医学论著四种,治病的医方一百种,医疗器具六种,各种史书、诗文著述、营造技艺著述,以及数十袋作物种子、数十种农耕器具等。同行的还有营造工匠三百名。那些载着生活必需品的骡马、骆驼也多达数百匹。
在送亲的路上,唐朝沿途的地方官员都为送亲队伍扫清道路,并列队在城门口迎送。前来观看的老百姓也是人山人海。文成公主在车帘中看到了外面的热闹情景,听到了官员百姓们的欢呼声和真诚的祝愿, 深受感动。
文成公主的送亲队伍走了后,唐太宗又召见了吐蕃史节禄东赞。召见仪式是在明德殿进行的。皇帝对圆满完成使命的禄东赞表示了赞赏,同时对这位中年蕃使的聪明才智和好学精神也极为欣赏。他对禄东赞说:“朕将文成公主赐婚给你们的赞普,为了两国永远和好下去,你已是不辱使命了。”
唐太宗还任命禄东赞为右卫大将军,并想把琅琊公主的外甥女段氏许配给他。但是,禄东赞却对唐太宗说:“我已经有了妻子,她是我的父母为我聘娶的,我不能把她抛下啊!何况,我们的赞普还没有见到公主,我作为陪臣怎么能够先娶媳妇呢?”
听了禄东赞这么一说,唐太宗对他就更加称赞了,并赐予了他很多财物。但是,禄东赞仍然没有接受。
由唐朝著名画家阎立本所作,真实地记录了近一千 四百年前文成公主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联姻的历史事件的《步辇图》,就描绘出了唐太宗便装接见吐蕃使节禄东赞的情景:
《步辇图》中的坐辇者为唐太宗。唐太宗身着红色便装,雍容大度,面目和善,嘴唇微动,可能正在询问吐蕃使者。
对面三个站立者中间的一人为禄东赞,他头顶小帽,身穿团花窄袖长袍,留着黑密的络腮胡子,脸上布满饱经风霜的皱纹,风尘仆仆中露出精干,拱手肃立,显得毕恭毕敬,看似正在回答唐太宗的询问。
唐〕阎立本《步辇图》
禄东赞前边的穿红袍、长髯者,可能是唐时的典礼官(即翻译);其身后站立的,应该是他的随从官(一种说法是三者中的前者为引班的礼官,后者为典礼官)。
唐太宗步辇的四周还分立着几位娇小玲珑、曲眉丰颊的宫女,有抬辇的,有扶辇的,还有持扇和打伞的,姿态各异。
画中人物的表情,衣饰和姿态,真实生动,其身份和个性特征,都逼真传神,富有极强的写实性,代表了初唐人物画的最高绘画水平。
暂时留在了长安的禄东赞心系故土,他征得唐王朝的允准,修书一封,命手下人日夜兼程,先行入蕃告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即将前来的消息,让他准备迎亲。松赞干布也亲自率领大队侍从,从拉萨赶往青海南部的柏海(古湖泊名,近黄河源,即今青海鄂陵湖和札陵湖)迎接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入藏的行经道路是唐蕃(唐朝、吐蕃)古道。这条道路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开辟了,只不过直到唐朝的时候才得以定型。根据考古学资料证明,被雪山封锁的西藏高原,自古以来就不是一个完全孤立的地方,因为高原上的原始居民一直在努力开辟通向内地的道路。
居住河湟地区(黄河与湟水流域肥沃的三角地带,位于青海省东部)的古羌人,为古代内地至西藏交通道路的开辟作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
据《后汉书·西羌传》载,舜帝曾将原居住在今湖南衡山附近的三苗部落集团中的一部,迁移到三危河关(今青海循化县东积石关口外黄河沿岸)西南地区的赐支河(黄河弯曲处)沿岸。那些三苗部众与原来的土著居民长期杂处,融合发展,渐渐形成了强大的羌人部落。羌人逐水草而居,以游牧为生的生活方式使其活动范围大为扩展。羌人活动范围的扩大促进了道路的开辟,也大大带动了道路间的相互联系。
据《后汉书·西羌传》记载,秦厉共公时,有个叫爱剑的戎人被秦人虏获,充当奴隶。爱剑是位有志之士,不甘为奴,于是他想尽办法,寻找机会逃离秦国。后终于逃脱,辗转来到三河——黄河、湟水、大通河(或大夏河)—— 之间,并将他从秦人之地学到的较为先进的农牧业生产技术传授给这里的羌人,使羌人的农牧业生产逐渐获得发展,羌人人口也日益增多。自爱剑以后,羌人发展更快。后来爱剑的后裔们远迁至西藏高原。这说明从秦汉以前、甚至于更早的时候起,河湟地区至西藏间,就已经存在着一条比较畅通的交通路线,它为后来唐蕃古道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内地、河湟、西藏等地各族人民的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奠定了基础。
隋炀帝也为这条道路的开辟作出了贡献。581年,隋文帝杨坚取代北周,建立隋朝。他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废郡改州,以州统县的政策,撤销前朝在西北设置的乐都、西平郡,新置西都县。后又改西都县为湟水县,隶属鄯州。
隋炀帝大业三年(605 年),鄯州复改为西平郡,领县为湟水、化隆。当时的湟水县,辖境大致包括今天的湟源、湟中、西宁、大通、互助、平安、乐都等地。
当时,已经在青海建立政权的吐谷浑势力较强,不仅阻碍了丝绸之路上正常的贸易活动,而且经常向中央王朝发动攻势。为了炫耀武力,隋炀帝于大业五年(609 年)亲自统兵,随带文武百官、妃嫔和各种服役人员等十万余人,从京城出发,车驾西巡。
隋炀帝在今天的甘肃永靖炳灵寺渡过黄河,进入青海,接着来到西平陈兵讲武,操练兵马。他又前往拔延山狩猎,后来又带领军队经西宁至大通长宁堡,最后抵达金山。
金山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隋炀帝首先在此大宴群臣,然后进行了军事布置。他命内史元寿南屯金山,兵部尚书段文振屯雪山,太仆卿杨义臣屯琵琶峡,将军张寿西屯泥山,连营百里,包围了吐谷浑的重要据点覆袁川(今青海祁连)。
隋军在覆袁川大败吐谷浑,吐谷浑可汗伏允率数十骑逃走了。随后,隋朝占据了吐谷浑故地。这一块新开辟的疆土,包含了今青海大部,南疆和甘南川西北一带地方,东西三千里,南北千余里。隋炀帝在此设置了西海、河源、鄯善、且未四郡,并大力进行屯田。
后来,隋炀帝又出祁连山扁都口,前往河西走廊,并在那里接见了高昌王及西域二十七国的使者,随后返回长安。至此,隋炀帝的第一次西巡结束。
隋炀帝这次西巡,实现了他征服吐谷浑、疏通丝绸之路的心愿。更重要的是,他的这次西巡活动,便利了后来大唐和吐蕃的沟通与交流,间接地为后来文成公主的入藏之行提供了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