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海跌宕起伏

正式参加科举考试

明代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历代。在明代以前,进学院学习只是科举培养人才的方法之一。到了明代,进学院学习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

明代进入国子监学习的人,称监生。监生大体有四类:生员入监读书的称贡监,官员子弟入监的称荫监,举人入监的称举监,捐资入监的称例监。监生可以直接做官。特别是明初,以监生而出任京城和地方大员的多不胜举。明成祖以后,监生直接做官的机会越来越少,却可以直接参加乡试,通过科举做官。

参加乡试的人员除了监生外,还有科举生员。只有进入学院,成为生员,才有可能入监学习或成为科举生员。明代的府学、州学、县学,凡经过本省各级考试进入府、州、县学的人员通称生员,俗称秀才。取得生员资格的入学考试叫童试,也叫小考、小试。

童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由各省学政主持,学政又名提督学院,故称这级考试为院试。院试合格者称生员,然后分往府、州、县学学习。

生员分三等,有廪生、增生、附生。由官府供给膳食的称廪膳生员,简称廪生;定员以外增加的称增广生员,科称增生;于廪生、增生外再增名额,附于诸生之末,称为附学生员,科称附生。

考取生员是功名的起点。一方面各府、州、县学中的生员选拔出来为贡生,可以直接进入国子监成为监生;另一方面,由各省提学官举行岁考、科考两级考试,按成绩分为六等。科考列一、二等者,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称科举生员。因此,进入学院是科举阶梯的第一级。

明朝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在南京府、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乡试每三年一次,逢子、卯、午、酉年举行,又叫乡闱。

明孝宗弘治五年(1492 年),二十一岁的王守仁第一次参加浙江乡试。据说,在他参加乡试时发生了一件神秘事件。那天晚上,巡场者看见考场上突然出现了两个巨人,分别穿着红色和绿色衣裳,东西相向而立且自言自语“三人好做事”,说完就忽然不见了。考生们听到这怪人的话后,连卷子都不想做了,专心思考起那句话的寓意来。王守仁自然也不能心无旁骛,但他思考了很久,也得不出合理解释。

据说这个神秘事件为王守仁这次乡试以及日后的军事成就做了一个预言。因为在这个考场上,王守仁和胡世宁、孙燧三个人脱颖而出中了举人。而后来在平定宁王叛乱时,三个人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王守仁顺利通过这次考试,接下来就要参加第二年的会试。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在乡试的第二年即逢丑、辰、未、戌年举行。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

会试也分三场,分别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由于会试是较高一级的考试,同考官的人数比乡试多一倍。主考、同考以及提调等官都由较高级的官员担任。主考官称总裁,又称座主或座师。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

王守仁中举后,其学问大有长进。与此同时,他也越来越喜欢谈论军事,并且很会射箭。当时,所有人都认为王守仁在第二年的会试中会一鸣惊人,王守仁本人也信心满满。

然而意外发生了。老天爷像故意似的要苦王守仁的心志劳他的筋骨,让他走一段弯路,或者是让他暂时停滞下来。弘治六年(1493 年)春天,会试还没有开始,王守仁就病倒了。可是考试不等人,于是他只好抱病参加了礼部会试。结果可想而知,他名落孙山。

对于这次意外,王守仁仿佛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他似乎没有把这当成意外,而是真当成了老天爷的考验。不过,王华的同僚好友却都来安慰王守仁,其中就有当时的文坛领袖、大名鼎鼎的内阁大学士李东阳。

李东阳是一个幽默诙谐的人,和王华私交不错。王守仁的才名以及格竹子的趣事,他早有耳闻,得知王守仁落榜,倍感意外。李东阳本想安慰一下王守仁,却见他并不是什么难受的样子,于是立马改变主意,趁机调侃王守仁说:“你这次虽然不中状元,下一次科举必定会中状元,试一试为下一次科举登第做个‘来科状元赋’给我看看。”

对于写诗作文来说,王守仁一向很自信。李东阳刚说完,少年气盛的王守仁当即提笔铺纸,一挥而就。一篇新鲜出炉的《来科状元赋》写得文采斐然,恣意汪洋,如瀑布直飞,如大河奔流。

李东阳读后啧啧称奇,禁不住大声叫好:“此文真是妙哉!”

李东阳除了是这年会试的主考官外,还是明朝茶陵诗派的领袖人物,是当时文坛巨擘,学界泰斗。不是谁都可以得到文坛领袖的夸奖,所以王守仁的文才属实了得。

李东阳慧眼识英雄,看到王守仁就像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身影。所以,他让王守仁作《来科状元赋》,一半是调侃,一半是考验。众官员见李东阳称文章奇妙,也都夺来传阅,个个惊叹:“真是天才!真是奇才!”

“天才”“非池中之物”“前途无量”等词汇像瀑布一样倾泻在王守仁的头上。这些赞美之词其实是鼓励,王守仁当然明白。

他在平静之中又信心十足,在他看来,意外只是偶然出现,不是人生必定。

李东阳大赞王守仁之后,王守仁倒是很平静,而有些人的内心却翻江倒海,一肚子的嫉妒。这些人碍于李东阳在现场,不好意思当面起哄,于是窃窃私语地说:“王守仁如此张狂,如果日后果真中了状元,他的眼中还会有我辈的容身之地吗?”

果然,三年后,当王守仁第二次参加会试时,由于某些人从中作梗,他又一次落第了。在放榜现场,有些人因为没有见到自己的名字而号啕大哭,王守仁却无动于衷。大家以为王守仁是伤心过度,于是都来安慰他。没想到王守仁脸上掠过一丝沧桑的笑,说:“你们以不登第为耻,我以不登第却为之懊恼为耻。”

人生中会遇到很多的艰难困苦,越是在这种时候越能体现人的心性修养。寻常人往往慌乱悲戚,唯有修养深厚者能做到泰然处之。王守仁的坦然态度,正是表现了他深厚的心性修养。

但是,他不能考中进士就意味着不能进入仕途,也就没有机会实现建功立业的梦想。因此,王守仁心中还是有点落寞但这就是现实,没有考中进士,只能再等三年。

于是,王守仁乘船南下,返回家乡,准备三年后的会试。在路上,他顺路拜访了著名的太白楼。太白楼与湖南的岳阳楼湖北的黄鹤楼、江西的滕王阁并称“长江三楼一阁”,素有“风月江天贮一楼”之称。太白楼又名谪仙楼,位于安徽歙县古镇采石矶西南一千米处,面临长江,背依翠螺山。相传李白在洛阳同华传舍墙上读得一首歙人许宣平写的诗:隐居三十载,筑室南山颠。

静夜玩明月,清朝饮碧泉。

樵夫歌垄上,谷鸟戏岩前。

乐矣不知老,都忘甲子年。

李白读罢,击掌惊呼:“此仙人诗也。”于是他来歙访许宣平,几经周折,却与许翁失之交臂。因为李白曾经在太平古桥西侧的酒肆饮酒,后人为了纪念他,特将酒肆改名“太白楼”。

旧志记载,太白楼始建于唐元和年间,因记载过简,不得其详。确认兴建较早的时间为明英宗正统五年(1440 年)。这一年工部右侍郎周枕命广济寺僧修惠在寺前建太白楼,并在楼上画太白像进行祭祀。

王守仁在太白楼凭吊过“诗仙”后,不禁诗兴大发,写下《太白楼赋》一篇,吊李白祠诗二首。其中一首诗中这样写道:谪仙栖隐地,千载尚高风。

云散九峰雨,岩飞百丈虹。

寺僧传旧事,词客吊遗踪。

回首苍茫外,青山感慨中。

从诗中可以看出,王守仁对诗仙非常崇敬。

王守仁回到家乡余姚后,寄情于山水之间,调节心情,溺于辞章,倒也逍遥自在,并与文友们在龙泉山结成一个诗社。虽然诗社规模不大,但组织这些事务的工作对王守仁日后主持书院大有裨益。王守仁与诗社成员经常同游龙泉山,徜徉于山水之间,吟风月、弄花草、抒性情,留下了许多唱和诗。这足见王守仁对故乡的一片深情,以及他与龙泉山的不解诗情。这里的峻峰秀峦、清风白云不仅使他心灵坦**、胸怀宽广,也使他诗艺大进,诗名日长,成为当时相当著名的诗人。

诗社中有一位忘年诗友魏翰,他平时以雄才自放,常和王守仁一起登山。有一次,两人在山里游玩,对弈联诗。诗句仿佛是地上的石子,每次都被王守仁收了最好。魏瀚惭愧地对王守仁说:“你的诗才太高,我只好甘拜下风,退避数舍。”

在老家,虽然王守仁度过了一段惬意悠闲的时光,但是他期待有一天能大展宏图的念头依然在其心中挥之不去。他以诗咏志,写下了《次韵毕方伯写怀之作》:孔颜心迹皋夔业,落落乾坤无古今。

公自平王怀真气,谁能晚节负初心?

猎情老去惊犹在,此乐年来不费寻。

矮屋低头真局促,且从峰顶一高吟。

不久,王明阳离开了龙泉山诗社,离开了老家余姚,回到京城,准备再次参加会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