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化赣南百姓
明武宗正德十三年(1518 年)四月,三浰贼寇团伙被剿灭后,王阳明在班师途中路过了太平堡。自古以来有说法,“太平堡太平,天下太平”。太平堡有一个村子叫杨村,杨村远离县城位于九连山麓,山多田少。那里的山民多不能自足,因此世代多有乱民出现。
了解到这些情况后,王阳明大为感慨,贼与民之间当真只是一道坎啊!内心有良知则为民,内心失良知则为贼。如何将山贼转化成良民呢?王阳明开始认真地思考这个问题。
王阳明认为,破心中贼必须从教化百姓入手。如何教化百姓呢?王阳明在各地区交接处设立县治,在关隘处设立巡检司,同时恢复乡约制度,让德行好的长者负责教化当地百姓他还创办书院、兴社学,通过教育来保障当地的长治久安。
王阳明认为“民风不善,由于教化未明”,治本的办法是昌明政教。他强调综合治理,反对不教而诛。每平定一方,他就请求皇帝建立巡司或县级政权。在赣南一共新增了三个县,分别是平和、崇义、和平。这三个县的名字符合了儒家的理念。
为了加强基层权力的密度和强度,以便加大皇权的长度,保证百姓生活在国家的怀抱里,王阳明恢复了早已废除了的明太祖洪武年间订立的乡约制度。以该制度管理乡民的日常生活,保持基本社会公正与礼仪生活秩序,教化子弟改恶从善、积极向上。
王阳明希望通过《南赣乡约》建立一个由官府主导督促,由民众参与管理的乡村治理模式。当时的南赣风气焕然一新,民无重赋,家有田耕,城镇乡村,一派清明。
王阳明大力推行书院教育和社学。书院教育主要面向士大夫阶层。在赣南,王阳明以古本《大学》为基础教材,结合自己的“致良知”与“知行合一”学说,亲自设帐讲学。赣州通天岩、雩都罗田岩、龙南玉石岩、瑞金县学、南安府学等许多地方,都留下了王阳明讲学的身影。
王阳明的教学方法非常灵活。在赣州通天岩讲学期间,他听说广福禅寺有一僧人坐禅闭关三年,终日闭目静坐,一语不发,不视一物,于是前往探访。
王阳明笑了笑,就绕着和尚走了几圈,像道士捉鬼似的作法,最后在和尚面前站定,看准了和尚,冷不防地大喝一声:“这和尚的口终日说些什么?眼终日看些什么?”
不知是王阳明的禅机触动了和尚,还是王阳明的大嗓门惊动了和尚。总之,和尚惊慌地睁开眼,“啊呀”一声,对王阳明作礼说:“小僧不言不视已经三年了。施主却说我的口在说,我的眼在看,这是什么意思呢?”
王阳明说:“你是哪里人,离家多少年了?”
僧人回答:“我是广东人,离家十多年了。”
王阳明说:“你家中亲族还有何人?”
僧人回答:“只有一个老母亲,不知道是死是活。”
王阳明再问:“想念她吗?”
和尚不语。四周一片寂静,静得能够听到和尚头上汗水流淌的声音。最后,和尚打破这一死寂,用一种愧疚的语气回答“怎能不想念啊!”
王阳明说:“你虽然终日不言,但是心中已经在说。虽然终日不视,但是心中已经在看。”
僧人猛然省悟,合掌说:“施主妙论更望开示。”
王阳明说:“父母天性,岂能断灭?你不能不起念,便是真性发现。虽然终日呆坐,却徒乱心曲。俗话说:‘爹娘便是灵山佛不敬爹娘,敬什么人?信什么佛?’”
王阳明说罢,僧人不由地大哭说:“施主说得极是。小僧明早便归家看望老母亲。”
第二天,王阳明再探访静坐三年的僧人。其他僧徒告诉王阳明,那个僧人已于午夜时分挑着行李回家乡了。
顺应自己的本性,顺从自己的良知,这样才是人,才合道绝不是要从别处求一个凌驾于人心万物的道。那也不是道是妄。
王阳明对自己的弟子说:“人性本善,在这个僧人身上就可以得到检验。好好生活,好好做人,听到自己内心善的声音,听从自己内心的良知召唤,也就够了。”
王阳明在通天岩与自己的弟子以诗文唱和,留下了许多诗篇,其中一首便刻在通天岩石窟忘归岩的石壁上,诗云:青山随地佳,岂必故园好?
但得此生闲,尘寰亦蓬岛。
西林日出暮,明月来何早!
醉卧石床凉,洞云秋未扫。
此诗被人们广为流传,后来引得文人墨客接踵唱韵。
王阳明在南赣大力推行学院教育。正德十三年(1518 年)九月,他整修了城内的濂溪书院。濂溪书院本是为了纪念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在虔州讲学而创建,此时成了王阳明讲学的地方。后来,清末赣州知府王藩在郁孤台下重建这所书院,他为了纪念王阳明在赣南的卓越贡献,正式将书院更名为阳明书院。
王阳明举办书院得到了许多人积极响应。其中的赣州知府邢珣和赣县知县邹守益最为积极。由于南赣巡抚衙门与赣州府衙、赣县县衙同城共治,他们两人便成为王阳明南赣活动期间的得力助手。
特别是赣州知府邢珣,王阳明对他礼遇有加。邢珣提出的建议,王阳明也多有采纳。邢珣在王阳明指挥的历次战役中都是重要的辅佐者。王阳明指示整修濂溪书院,邢珣也是直接实施者。换句话说,邢珣是王阳明在南赣立下“文治武功”的最好的见证者与参与者。
王阳明的大弟子邹守益出于对邢珣的尊重,在多年以后,把邢珣像摆进虔州报功祠配享王阳明,并写《虔州报功祠配享记》专门记载此事。
王阳明主政南赣期间,邢珣受其命在赣州府城中一次性地创立了五家书院。据记载,这五家书院:“东曰义泉书院,南曰正蒙书院,西曰富安书院、镇宁书院,北曰龙池书院。”
从此,以中心城市带动县里乡村,以正规书院带动民间社学的办学方式席卷了整个南赣地区。在此情形下,江西省内外许多学者纷至沓来,以至形成了之后著名的“江右王学”。
在王阳明主政期间以及之后的较长时期内,赣州、南安二府各县邑涌现了不少书院,如雩都龙溪书院、罗田岩濂溪书院龙门书院、雩阳书院,信丰桃溪书院、壶峰书院、崇正书院,兴国安湖书院、鸿飞书院、长春书院、南山书院,会昌湘江书院,安远濂溪书院、太平书院,上犹兴文书院、东山书院等。
如果书院主要是士大夫阶层的学习场所,那么社学则是为普通百姓提供的教育场所。明朝初年,朱元璋曾下令“天下五十家立社学一所”,然而这一制度并没有很好地贯彻落实。
王阳明在平定三浰贼寇后,积极地推动南赣地区社学的建立。为推广社学,他颁发了十余道牌谕。其中专为南安、赣州两府所颁发的牌谕就有《兴举社学牌》《颁行社学教条》和《行雩都县建立社学牌》三块。
第一块牌谕是正德十三年(1518 年)四月颁发的《兴举社学牌》。王阳明认为当时赣州的社学乡馆还不规范,没有为弘扬良好的社会风尚发挥应有的作用。他认为当务之急是提高教师的待遇,形成尊师重道的风尚,他要求地方官府带头执行这种以官府名义设于乡社间的学校要求官府承担校舍建设、师资费用等,并对入学生员给予免差役的待遇以及一定的学资补助。这种官办社学在赣南昌盛一时,几乎每个县邑的人口主要聚居地都建有社学。
第二块牌谕是《颁行社学教条》。该教条再次强调要对延聘的教师礼貌优待。王阳明对教师也提出了要求,他希望教师对学生要尽心训导,最终使教育达到“使礼让日新,风俗日美的目标。
第三块牌谕是《行雩都县建立社学牌》。王阳明为什么专门为雩都建立社学颁发一道牌谕呢?这是因为在雩都罗田岩,王阳明有一大批弟子,他们中的好几位都成为了王阳明得力的谋士。有感于雩都文化学者之昌盛,王阳明决定在县邑多层次推行社学。
此外,王阳明还颁行了《教条四则》《议俗文四首》《社学训蒙大意》等文,对百姓进行教化。他指出教育学生“惟当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有关教育的方法应当是通过咏诗唱歌来激发学生的志趣。引导他们学习礼仪,借以严肃他们的仪容;教导他们读书,开发他们的智力。这些教化理论的提倡和措施的颁行,对于南赣的民风和客家文化的形成,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王阳明家规的核心是良知教育,主张“蒙以养正”。王阳明把勤读书、早立志、学做人、做好人作为家规教育的重中之重。
由于长年在外为官和征战,家书成为王阳明开展家族教育的主要途径。
王阳明把家规理念运用于社会教育,以家族历代传承的家规理念和毕其一生的心学研究为基础,向王学弟子们和赣州百姓广授教育树人之道,倡导文明礼仪乡风,被后人誉为“百世之师”。
王阳明在赣南推行书院与社学,教化了当地百姓,改易了好斗逞凶的民风民俗,使南赣风气为之一变。后来的南赣客家人普遍热情好客,知书达礼,这或许与当年王阳明的善政不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