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暴政救天下苍生

献计救帝和只身救父除了使少年李世民声名大噪外,还是他一生命运的转折点。

在护送隋炀帝回京的途中,李世民亲眼见到军纪散乱的士兵、生活悲惨的百姓,饿殍遍野,到处是不忍入目的悲惨景象。回到京师的隋炀帝住着华丽的宫阙,过着奢靡的生活,不但不吸取教训,好好主持朝政、训练军队、安定百姓,在休息调养后,又再度率领大队人马到江南游玩去了。

李世民心中又一次产生了为救天下苍生而起义的想法。他觉得如果皇上是个英明的圣主,自己哪怕做一个小卒都甘心情愿,为捍卫自己的国家牺牲性命也是不会推辞的。如今皇帝如此荒唐暴虐,难道就因为自己是臣子就要助纣为虐吗?孟夫子不是说过:“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有理想、有抱负又有能力的李世民内心十分挣扎,还没有决定自己是不是应该出来为百姓谋幸福。因为承袭国位的皇族大臣,只要出兵就是叛变。成功的话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名垂千古。如果失败了,就会恶名昭彰,世世代代都得蒙受叛臣的恶名,使全族的人蒙羞。思索再三,坚毅不屈的李世民决定不顾个人名声,为了百姓也要去起义。他要效法尧舜,使全国百姓都能过上舒适的日子。

同时,许多有远见的政治家也注意到这位英勇不凡的少年英雄。一天,李密的姻亲刘文静对他的好友、晋阳宫监裴寂说:“李渊的二公子是个了不得的人物,将来必定会有一番大作为。”

“是吗?我倒看不出来,他只不过是个没有沾染坏习性的世家子弟罢了。”裴寂说出他的看法。

“那你就错了,他绝不是寻常人。”刘文静郑重地说,“我观察过,发现他的度量不亚于刘邦,干劲则和曹操不相上下,虽然年纪轻轻,行事运兵却很有法度,比那些胡搞的乌合之众强多了,日后会成就帝业也说不定。”

这一番话传到李世民的耳中。“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刘文静。”李世民暗想,“虽然他现在是朝廷的犯人,但为国家前途,我何必避什么嫌疑呢?我想他一定有许多好的建议,我一定要和他畅谈一番不可。”此时刘文静因为李密在洛阳谋反而受牵连,被拘禁在监狱中。

李世民特地到狱中探望刘文静。寒暄过后,刘文静便开始旁敲侧击地问:“二公子,你对时局有何看法?我认为这么乱的局面,除非汤武、刘秀之流的人才在世,否则,这天下是平定不了的!”

“你怎么知道没这种人呢?也许这人早已出世,只是普通人看不出来罢了。”李世民豪放地说。

当李世民说这话时,全身上下仿佛发出耀目灼人的光,使得刘文静不禁点头叹说:“真是位英雄豪杰啊!”

“我这次不避嫌到狱中,就是要和你商量起义的事。

我觉得这件事不能再拖下去,要早日将百姓救出困境才好,所以希望能听听您的意见,更希望您能为我谋划。”李世民恳切地将心事说出来。

“好极了,我早就想和公子讨论这件事了,只可惜一直找不到适当的机会。我被抓进监狱以后,还以为再也见不到您了,想不到……”刘文静压低嗓音凑近李世民说,“事不宜迟,现在正是动手的好时机。如今皇上远走扬州,我的女婿李密现已包围东都,那些占领州郡和占山称王的人无论势力大小,不过是些毫无谋略的乌合之众。

您只要提出百姓信服的口号,坚持为百姓办事,一定可以使天下统一的。现在各方逃兵多聚集在太原一带,我在那里做过几年地方官,和他们的头目有点儿交情,只要您肯屈下结交,立刻就会有10 万人投到您的旗下,再加上令尊的部将,我们手中便有10 多万大军。趁李密围东都,我们直取长安,自京师号令天下,如此一来天下不需半年即可安定了,您认为怎样?”

“果然是个好主意,细节方面还需要再仔细谋划一番,”李世民诚挚地握着刘文静的手,“我立刻回去和父亲商量,并设法尽快将你救出来。”

能谦虚听取他人意见是李世民成功的最大因素。他聪明绝顶,遇事能立即做出正确的判断,但决不因此而刚愎自用。相反,他乐于听取不同的意见,然后分析利弊,从中选取一个最好的方法去实行。

从此,李世民的公馆便成了江湖豪客的秘密聚会所,他除了得到许多谋士为他效力外,还交结许多拥有兵将的英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