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初显才华

隋炀帝大业七年(611 年),也就是隋炀帝亲征高丽的那一年,大规模的叛乱开始了。由于近半个世纪以来少有大的战乱,人民都习惯于安居乐业的生活。山东、河北一带的许多壮丁突然被强拉去攻打与自己毫无仇怨的国家,他们根本不愿意。这些征夫纷纷寻找各种机会逃走,有的潜逃到山川林泽,最后甚至聚众抗命。隋炀帝处理叛乱的方法就是杀无赦。在这种高压政策下,反正都是死路一条,他们只有铤而走险、冒死一拼了。起义的风声越来越大,全国形成割据分裂的局面。

当时只要有点儿领导才能的人都招兵买马、拥兵据地,自立为王。所以不到3 年时间,据地称王的人不下数百。其中势力比较大的有河北的窦建德,山东的徐圆朗,河南的李密、王世充,河东的刘武周,江淮的李子通、杜伏威、沈法兴,江西的林世弘,荆湘的萧铣,西北的梁师都、郭子和、薛举、李轨。天下已经被分裂了,李世民问父亲是不是也应该起兵?李渊痛斥了他一番,坚持为人臣子,不管皇帝是不是好皇帝,都应该为皇上效命。李世民只得遵从父亲的话。

大业十一年(615 年),动乱的局势日益严重,隋朝的政权已经风雨飘摇了。昏庸的隋炀帝为了炫耀国威,亲率大队人马到北方视察。突厥的酋长始毕可汗早就了解到,隋朝的军队毫无斗志、不堪一击。当隋炀帝军队到达雁门关时,始毕可汗率领数十万强悍的骑兵前去袭击,果然轻而易举地将隋炀帝及其带领的大队人马困在雁门关。朝廷急忙向全国各地征募勇士,组成敢死队,去解救被困的隋炀帝。

当征兵的消息传到太原后,李世民立刻奔进府中向父亲请求让他加入云定兴的军中,打退夷兵救出隋炀帝。

李渊想了一会儿,觉得儿子能有这样远大的志向是一件很难得的事,而且这是立功成名的好机会,就答应了。

年仅18 岁的李世民终于可以把自己的才华显露出来了。李世民不但有大志、胆识过人,还很有谋略。参军后,他立即向主帅献出自己的计策。他认为始毕可汗之所以敢举兵包围皇上,是算准隋军援兵不足,不能在短时间内赶去救援。隋军的确不是突厥兵的对手,所以,要赢这一场战争只有用计——这个计谋就是旗鼓疑兵计。

所谓的旗鼓疑兵计,就是先把部队的行列尽量拖长,然后一路不停地击鼓,使敌兵产生幻觉—— 白天看到的都是隋军的旗帜、晚上听到的都是隋军的战鼓声。对方的探子一定会把这些情报回报给始毕可汗,始毕可汗定会以为有大批隋军援兵赶到而连夜逃走。不然以隋军现在的实力直接去攻打始毕可汗的军队,是绝对赢不了的。

云定兴听后半信半疑,但李世民自信的眼神、果决的态度使他终于决定相信这个少年,使用这个计谋去对付始毕可汗。

果然如李世民所料,就在军队摇着军旗、擂着战鼓络绎不绝地进入雁门关的途中,始毕可汗接获情报后连夜撤兵逃走了。这一支仅数万人组成的军队就这样轻而易举地吓走突厥10 多万大军,没损一兵一卒就将隋炀帝救了出来。

没有交战就将隋炀帝救了出来,李世民成了少年英雄。许多人都知道李渊有个出色的好儿子,年纪虽小,胆识、计谋却十分了得。

第二年,李世民又一次发挥了他杰出的军事才能。

那一年冬天,叛军历山飞率领大军攻占太原,隋朝大将潘长文不幸战亡。李渊奉命围剿叛军,两军在介休西南雀鼠谷中相遇,叛军兵多将勇,没厮杀多久,就将李渊的部队包围住,情况十分危急。李世民在后方得到父亲被围困的消息后,立即率一小队骑兵火速赶去救父。只见他骑着马飞一般冲入包围中,迅速拉开弓箭。敌人还没有反应过来,一下子就被射杀了数十人。李世民的剽悍神勇令敌军胆寒,纷纷退向两旁,让出一条路。这年轻勇敢的英雄,凭着他高超的射技、过人的胆量,创造了一次令人难以置信的胜绩。援军赶到后,李氏父子俩一鼓作气,把人数众多的叛军消灭了。

这两次胜利,正如他父亲所预想的一样,李世民扬名于天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