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贤后长孙氏

贞观十年(636 年),唐太宗的妻子,唐朝的长孙氏文德皇后去世。每一个伟人的背后都有一个强而有力的精神支柱,那个支撑唐太宗的支柱就是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是隋朝骁卫将军长孙晟的女儿,再加上她的先世是北魏的宗室长,所以被称为长孙氏。长孙皇后的家世虽然非常显赫,但她从小就知书达礼,端庄稳重,没有一点儿千金小姐娇纵蛮横的性格。长孙氏13 岁时便嫁给了当时年方17 的李世民为妻,她年龄虽小,但能悉心事奉公婆,恪守妇道,相夫教子,深得丈夫和公婆的喜欢。在秦王李世民征战期间,长孙王妃跟随着丈夫四处奔波,照料他的生活起居,使他能够专心作战。李世民登基后,长孙氏作为一国之母并不因地位的改变而骄矜自傲,她始终保持着贤良恭俭的美德。对太上皇李渊,长孙皇后十分恭敬,每日早晚必去请安,时时提醒宫女怎样照顾他的生活起居,尽守孝道。

长孙皇后非常宽容大度,她从不因为自己与唐太宗同生共死、感情深厚就要求专宠,反而常规劝李世民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妃嫔。正因如此,唐太宗的后宫很少出现妃嫔争宠的现象,这在历代都是极少有的。

因为长孙皇后很有见地,所以唐太宗常与她谈起一些军国大事,并有时会按照她给出的意见来处理国事。

但长孙皇后没有因此就干预政事,她认为“母鸡司晨,终非正道,妇人预闻政事,亦为不祥”。她只对唐太宗说过自己经过深思熟虑得出的见解“居安思危,任贤纳谏”。

她提出的是原则,而不愿用细枝末节的建议束缚皇夫,她十分相信李世民手下那批谋臣贤士的能力。

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哥哥,他文武双全,早年就跟随李世民在秦王府中做幕僚,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并辅佐李世民赢取天下,立下了卓卓功勋。唐太宗本想让长孙无忌担任宰相,长孙皇后却奏称:妾既然已托身皇宫,位极至尊,实在不愿意兄弟再布列朝廷,以成一家之象,汉代吕后之行可作前车之鉴。万望圣明,不要以妾兄为宰相!

唐太宗觉得他任命长孙无忌为宰相凭的是他的功勋与才干,完全可以“任人不避亲疏,唯才是用”。长孙无忌也因妹妹是皇后而有所顾忌,不愿意接受宰相之职。唐太宗不得已只好让他做开府仪同三司,位高但是没有实权,长孙无忌仍要推辞,理由是“臣为外戚,任臣为高官,恐天下人说陛下为私”。唐太宗很严肃地告诉他,这是唯才是用,并不是任人唯亲,长孙无忌才接受这个职位。

长孙皇后的大儿子李承乾自幼被立为太子,他的乳母遂安夫人管理太子府的日常用度。当时宫中实行节俭开支的制度,太子宫中也不例外。遂安夫人时常在长孙皇后面前抱怨太子府内一应器物都很寒酸,花费经常捉襟见肘,因而屡次要求增加费用。但长孙皇后并不因为是自己的儿子就加以娇惯,反而认为既身为储君,没有德行就没有能力管治天下。长孙皇后的公正明智,使宫中所有的人都佩服她,愿意听从她。

长乐公主是唐太宗与长孙皇后唯一的女儿。她从小养尊处优,很得唐太宗宠爱。长乐公主出嫁时,她向父亲提出所配嫁妆要比永嘉公主加倍的要求。永嘉公主是唐太宗的姐姐,出嫁时正逢唐初国库空虚,因而嫁妆比较简朴;长乐公主出嫁时已是贞观盛世,国力强盛,要求增添些嫁妆是很自然的事。魏徵听说了此事上谏唐太宗,他认为长乐公主的要求不符合长幼有序的礼数,劝谏唐太宗不能答应。唐太宗认为情况不同,现在国力强盛了,多给女儿点儿嫁妆有什么关系。回宫后,唐太宗就把魏徵的话告诉了长孙皇后,长孙皇后对此十分重视,她称赞魏徵,认为魏徵是个不可多得的臣子。最后,在长孙皇后的反对下,长乐公主带着并不丰厚的嫁妆出嫁了。长孙皇后不仅在嘴上称赞魏徵,还亲自派中使赐给魏徵绢400匹、钱400 缗来奖赏他。

贞观八年(634 年),长孙皇后随唐太宗巡幸九成宫,回程的路上受了风寒,又引动了旧日痼疾,病情日渐加重。太子李承乾请求大赦天下为母亲祈福祛疾,群臣感念皇后盛德,都随声附和,就连耿直的魏徵也没有提出异议。但长孙皇后坚决反对,她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非人力所能左右。若修福可以延寿,吾向来不做恶事;若行善无效,那么求福何用?赦免囚徒是国家大事,道观也是清静之地,不必因为我而搅扰,何必因我一妇人,而乱天下之法度!

她是多么深明大义啊。

长孙皇后的病拖了两年时间,崩逝于立政殿,年仅36岁。弥留之际,长孙皇后尚殷殷嘱咐唐太宗善待贤臣,不要让外戚位居显要;并请求死后薄葬,一切从简。

唐太宗为长孙皇后修建了昭陵,气势十分雄伟宏大,并在墓园中特意修了一座楼台,以便凭高远眺皇后的陵墓,来表达自己对贤妻的敬慕和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