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盟约再退突厥大军
没过多久,玄武门之变的消息就传到了塞北突厥那里。
听到这个消息后,突厥二可汗颉利、突利非常高兴,他们商量了一下,觉得趁着唐朝内乱杀向长安,是消灭唐朝的绝好机会,而且这个时候李世民是不会有空来对付突厥军的,突厥可以说是少了一大劲敌。他们立刻发动数十万雄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飞快地攻下了灵州(今宁夏灵武)、凉州(今甘肃武威)、会州(今甘肃会宁)、原州(今甘肃固原)。
突厥攻到泾州(今甘肃泾州)之时,受到泾州总兵尉迟敬德的强烈反击,突厥军被杀千余人,突厥军将领也被俘虏了。虽然尉迟敬德在泾阳之役中取得了胜利,但是无法遏制突厥兵的前进步伐。颉利可汗率领主力驻扎在渭水,把突厥20 万雄兵列阵于渭水北岸,长达数十公里。安顿完军队后,颉利可汗派亲信执失思力进长安打探消息。
“启禀陛下,我们颉利可汗及突利可汗带领的百万雄师,现在已经来到长安城外,等着见陛下您啦。”耀武扬威的执失思力不可一世地向唐太宗说道。
“哼!”唐太宗声色俱厉地说,“如此不讲信用的人,还能称他们为可汗吗?记得当初我们两国明明立下了互不侵犯的盟约,现在你们却背弃盟约跑到我的城下来耍什么威风!”
执失思力傲慢地抬起头,斜睨着唐太宗,说道:“这叫此一时彼一时啊!谁叫你们现在自身难保呢?”
“好大的胆子!”唐太宗站起身大吼,“既然你的国君不讲信用在先,我自然不必对你客气,来人啊,把他拖出去斩了。”
执失思力一看唐太宗真的动怒了,神色立即转变,谦卑地跪地哀声喊道:“陛下饶命,陛下饶命!”
“陛下,两国相攻不斩来使,杀了他不太好吧?”
“对啊!这么做恐怕有损国家的声誉,陛下请三思而行啊!”全朝的大臣都上前劝说。
唐太宗根本没想杀他,只不过是想借此挫挫突厥的锐气,听大臣们如此说,便顺水推舟做个人情。
“好吧,既然你们都求情了,看在你们的分上暂时不杀他,把他押到后面去,我倒要亲自去见识见识你们的百万大军。”
唐太宗立即把长孙无忌等谋臣叫到书房商量对策,他决定用疑兵之计来对付突厥大军。唐太宗命李靖、长孙无忌到豳州设埋伏,又让京师中的部队火速到玄武门集合。将一切事务交代妥当后,就带着大臣高士廉、房玄龄、萧瑀、周范等人来到渭水河畔。
“叫颉利可汗出来,我们陛下要和他说话!”隔着河水,唐太宗的部将向对岸喊着。
“陛下,这样太冒险了,您还是回宫里去吧,这里交给我们来处理。”萧瑀脸色铁青着对李世民劝道。
“绝对不可以,这次颉利敢带兵直接攻到京师,就是认为我们刚发生内乱,无力应战。我若不出面,就更助长了他的威势与信心,所以,我非亲自出面相迎不可,这样才有可能阻止战争的爆发。”唐太宗果断地回答。
颉利可汗骑着骏马带着大军,小心翼翼地走到岸边。
这时玄武门内的士兵也集合完毕,列队来到渭水边,在唐太宗等人后面排出阵势。颉利勒马停住,抬眼一看,首先看到长安城内巍峨的宫殿,再看到由玄武门直奔渭水边的军队,士兵们个个训练有素,队伍威严整齐,颉利的心缓缓下沉。
“颉利,你为什么不遵守盟约,不守信用呢?趁我们危难时前来加害,难道你们习惯乘人之危吗?”身穿黄袍、头戴金冠、气度非凡的唐太宗义正词严地责问,“我们唐朝从建立到统一天下,一直都是以礼义对待贵国,金银玉帛等财物也没少给你们,为何你今天要毁约,破坏两国的友好邦交呢?”这一番话问得颉利哑口无言。
突厥的士兵从来没见过如此勇敢的领袖,只率领几百人马,就敢面对数十万大军,不但毫不惧怕,而且声音铿锵,全身上下仿佛有一股令人慑服的力量。士兵们都低下头,刚才嚣张的气焰消失得无影无踪。
颉利可汗支支吾吾地说:“这一切都是误会,我是听说贵国发生了重大事变,赶忙带兵前来协助的,请陛下明察。”说完下马跪在地上。
“陛下,现在正是攻打他们的好时机。”周范在一旁低声说。
李世民摇摇头,和气地说:“原来是误会啊!既然你千里迢迢地带大军到达京师,那我们就好好地谈一谈吧。”
颉利可汗赶紧向唐太宗求和,唐太宗很高兴地答应了。第二天,两军在渭水桥上斩白马立下新的盟约,唐太宗还赏赐许多金银给突厥军队,让他们高高兴兴地班师回塞北。
“陛下,您怎么有把握能以三言两语化解这一场争战呢?”颉利退走后,朝臣们都好奇地问。
“这就是心理战啊!”唐太宗满脸自信地说,“他派兵前来只是探探虚实,如果我不敢迎战,就表示京师的兵力不足,我们心里有所畏惧,那对方就有把握可以打败我。
一旦我做出早有准备的模样,自然就灭了他的威风。再说,他们深入我国内部,原本想利用我们动乱的情势来趁火打劫的,没想到我们内部十分安定,这已经出乎他们的意料,我再这么一吓唬,他的军心能不溃散吗?”
“陛下,您不是在豳州设防了吗?为什么不趁他们退守时攻打呢?”
“时机尚未成熟,”唐太宗慎重地说,“我刚即位,国家刚统一,百姓的生活还很困苦,国库不足,现在安定国家、发展生产才是当务之急。如果立即对突厥发动战争,对我们一点儿好处都没有,但是这个耻辱总有一天会讨回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