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家前往成都

1940 年,战争形势依旧十分紧张。在侵略者不断压迫下,国民党政府调转枪头,展开了对共产党的围剿。因此,随着战争形势的日益恶化,昆明物价暴涨。但是,此时又逢天旱无雨,青黄不接,因此百姓生活异常艰难。朱自清十分同情这些饥民,因为他明白吃饭这一基本权利受到威胁是什么样的滋味。

在1937 年“七七”事变以前,教授们的工资大概为300 元,那时3 元钱可以换1 美元,5 元则能换1 英镑,较高的工资水准使他们的生活比较稳定。可是,到了昆明之后,货币贬值的程度令人惊愕,当时国民政府推行法币政策,而云南拒用法币,常交易以银币为主。而法币兑换银币,最高时竟达60 元法兑换1 元银币,教授的300 元法币,只值5 元银币。

昆明飞涨的物价和家中众多的人口,使朱自清的生活捉见肘。恰巧这时陈竹隐又怀了孕,因此要维系家中日常生活于朱自清来说实在是困难极了。考虑到陈竹隐是成都人,那的东西比昆明应该便宜些,所以夫妻二人商量后决定举家迁成都。

不料,由于家中光景惨淡,他们竟然连路费都拿不出来了于是,朱自清只好忍痛割爱,把当年从英国游历回来时送给陈隐的留声机和音乐唱片,以低廉的价格卖给了旧货铺。就这样全家才终于来到了成都。

8 月4 日,朱自清把家安顿在了东门外宋公桥报恩寺里他住的是旁院三间没有地板的简陋小瓦房,收拾一番后却也净。14 日,陈竹隐又生下一个了女儿。

几天之后的一个清晨,叶圣陶前来看望朱自清。原来,战期间,他原在武汉大学中文系任教,后来在1940 年5 月又四川省教育科学馆聘为该馆专门委员,负责审查小学国文材。所以,这年7 月间,他得知朱自清一家搬来成都之后便来朱自清。

分别多年,二人再次相见后都欣喜不已。但是,当叶圣环视朱自清所住的茅屋之时,只见满目贫穷萧然之相,因此心中感到了一阵酸楚。午饭时,朱自清拿出一瓶珍藏的好酒有名的云南宣威火腿请叶圣陶品尝,于是二人把盏叙旧。下还去了不远的望江楼品茶畅谈。之后两人时常见面,或闲谈,或小饮。

1941 年1 月31 日,叶圣陶也将家眷从乐山接到了成都,因此朱自清特地从东门赶去祝贺。在成都,朱自清常和叶圣陶经常在一起赋诗唱和,互诉衷肠。朱自清曾经在《近怀示圣陶》五言古诗中有诗句:

累迁来锦城,萧然始环堵。

索米米如珠,敝衣余几缕。

老父沦陷中,残烛风前舞。

儿女七八辈,东西不相睹。

众口争嗷嗷,娇婴犹在乳。

百物价如狂,距躟孰能主?

朱自清喜欢将自己忧世伤时的情怀深情向老友倾诉,虽然他自己甘守清贫,但是绝不会对当前风雨如晦的现实视若无睹。因此,面对山河破碎,他感到无限痛心。

朱自清的这首长诗,沉郁顿挫、感慨悲凉,读后让人深切地体会到了处于饥寒交迫中的诗人的凄凉之情,更反映了一个知识分子在凄风苦雨中对祖国、对人民的殷切之情以及对抗敌救国的坚贞之志。

许多年后,朱自清的思路回溯到遥远的过去,想起他和叶圣陶结识的情况,想起了叶圣陶的性格与品性,忆起了他们在杭州同室对床夜话,共泛西湖的情景时,他激动不已。于是按捺不住自己内心的澎湃情感,特赋诗《赠圣陶》寄赠:平生游旧各短长,君谦而光狷者行。

我始识君歇浦旁,羡君卓尔盛文章。

讷讷向人锋敛铓,亲炙乃窥中所藏。

小无町畦大知方,不茹柔亦不吐刚。

西湖风冷庸何伤,水色山光足彷徉。

归来一室对短床,上下古今与翱翔。

曾无几何参与商,旧雨重来日月将。

君居停我情汪洋,更有贤妇罗酒浆。

嗟我驰驱如捕亡,倚装恨未罄衷肠。

世运剥复气初扬,咄尔倭奴何猖狂。

不得其死者强梁,三年血战胜算彰。

烽火纵横忽一乡,锦城东西遥相望。

悲欢廿载浩穰穰,章句时复同参详。

百变襟期自堂堂,谈言微中相扶匡。

通局从知否或臧,为君黾勉图自强。

浮云聚散理不常,珍重寸阴应料量。

寻山旧愿便须偿,峨眉绝顶倾壶觞。

后来,朱自清和叶圣陶还合作编撰了《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这两本书比一般教本详明确切,都是专供学国文教师参考所用,并分别于1942 年和1943 年由上海商印书馆出版。这两本书出版后,对当时中学的语文教师有了大帮助,更是深受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

假期即将结束,朱自清又要回昆明上课了。为了节省开支他考虑再三后,决定将家眷留在成都。离开成都这天,叶圣闻讯赶来相送。在码头上,朱、陶二人执手相对,默然无语。

想到此次他乡小聚,没想到又匆匆离别,从此天各一方,两个惺惺相惜的人不知何时能再见面,因此彼此心中不免有一些惆怅。叶圣陶临别赠诗《成都送佩兄之昆明》:平生俦侣寡,感子性情真。

南北萍踪聚,东西锦水滨。

追寻逾密约,相对拟芳醇。

不谓秋风起,又来别恨新。

此日一为别,成都顿寂寥。

独寻洪度井,怅望宋公桥。

诗兴凭谁发?茗园复孰招。

共期抱贞粹,双鬓漫萧条。

10 月8 日,朱自清搭乘小船顺岷江而下。没想到,船到乐山耽搁了一天。于是,朱自清决定借此机会去探望在武汉大学的老朋友朱光潜、叶石荪等人。

乐山有“海棠香国”之美誉,风景优美,在岷江南岸凌云山栖鸾峰临江的崖壁上,有一座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元年(713 年)、完成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 年)的大佛,高达71 米,体态雍容,神情自若,这就是乐山大佛。

好友朱光潜带着朱自清玩了乌龙寺,看了这座世界最大的乐山大佛,还玩了蛮洞和龙泓寺。蛮洞是很早以前汉人凿在石壁上的墓室,乐山附近山上都有;龙泓寺是个石窟寺,规模很小,只有一排洞子,大多一人高,每个洞里都有一尊菩萨。朱自清倒觉得它比乐山大佛还有兴味。

19 日,朱自清从纳溪乘车往叙永,但是由于汽车少,车票又被黄牛垄断,难以买到,所以他只好出高价和司机商量搭乘结果不料当天赶上下大雨,再加上汽车没油了,所以一直到晚车还没到站。于是朱自清只得摸黑进城,走了十多里泥泞石子路,相当狼狈。

叙永是个边城,永宁河曲折地从城中流过,蜿蜒多姿。上有上下两桥,朱自清站在桥上眺望,感到颇为旷远,山高深,清幽幽的。东城长街有十多里,都是用石板铺就的,很宽阔有气象。但是叙永的西城,马路上的石子却像刀尖似的,另一下雨时到处都是泥浆,因此很不好走。

西南联大在叙永有一个分校,朱自清就住在这里,分校人对他都很好。第一晚到达,由于朱自清在船上蜷曲太久,此他感觉疲惫极了,所以这一夜睡得很香。赶走了疲惫的朱清第二天起床时写成《好梦》一诗:山**上一宵过,菜圃羊蹄乱睡魔。

弱岁情怀偕日丽,承平风物人多。

鱼龙曼衍欢无极,觉梦悬殊带有科。

但恨此宵难再得,劳生敢计醒如何?

后来,朱自清把这首诗寄给了好友朱光潜。

在叙永,朱自清还和李广田见面数次,李广田已十多年见朱自清了,他在后来回忆时写道:相隔十年,朱先生完全变了,穿短服,显得有些消瘦大约已患胃病,特别引起我注意的是他的灰白头发和长毛,我很少见过别人有这么长眉毛的,当时还以为这是种长寿的征象。

朱自清和李广田谈得很愉快,他们在一起主要是讨论抗战文艺,特别是抗战的诗。也正是因为这次谈话,才使朱自清下决心要开始从事评论抗战诗歌的工作了。

由于等车,他在叙永待了10 天,至11 月初才回到昆明。

其实,在朱自清离开期间,昆明遭到了日本战机的疯狂轰炸,许多学生的宿舍都被损毁,学校的实验室、办公室也纷纷遭到了破坏。尽管侵略者能摧毁校舍,但是他们却摧不垮师生们抗战求学的坚强意志。

为了继续正常办学,西南联大在昆明北郊的龙院村北购置了400 亩土地建盖校舍。清华大学也于东北郊龙泉镇司家营成立了文学研究所,由冯友兰任所长,闻一多任主任。

11 月13 日下午,朱自清雇了一辆马车将书籍和衣物运到了司家营清华文学研究所。当时许多教师也都搬到了研究所住,闻一多全家住在一个侧楼里,由于朱自清单身一人,便和浦江清、何善周、许骏斋3 人合住在闻一多对面的侧楼上。

这里的居住环境有些简陋,房子也不好,里面有一个小小的天井。二层楼上还可以晒到阳光,底层就很阴沉了。不过,这里非常安静,是个读书的好地方。由于住处临近,朱自清和闻一多交往也逐渐密切起来。

朱自清对闻一多的勤奋程度与学术造诣深感钦佩,他经常说要细读闻一多的全部手稿,闻一多也欣然答应了。但是,令朱自清遗憾的是,由于自己总是以为这些稿子随时都可以阅读,所以也就一直耽搁下去了,不曾想就这样一直到他们各自分别搬回昆明市,朱自清也没有将好友的手稿好好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