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案序幕

开始执笔写《史记》在司马迁的人生中是最重要的事,这年之后,汉武帝还是一样地敬鬼神、求神仙,还是经常巡礼名山圣地,司马迁也一直随行。不过这些并没有妨碍他的写作,相反还因为接近各种历史遗迹,可以探访地方遗老,而使他的写作更为活泼充实。

本来照这样发展下去,司马迁会有一个安静而不寂寞的中年,可是5 年后的李陵案几乎断送了他的生命和事业。这件事改变了司马迁的一生,同时也赋予了他一种生命的原动力,为他的事业增添了一种宿命式的冲击。

我们有必要来详细了解一下李陵案的始末。

自从元狩四年(前119 年)卫青、霍去病最后一次大规模出击匈奴,迫使其远遁之后,汉武帝南平南越、东征朝鲜,进行了一系列开疆拓土的努力。不过他对于北方的匈奴一直不敢掉以轻心,他的策略是孤立匈奴。他招揽辽东塞外的乌桓,驻在东北诸边郡的塞外地区以监视匈奴,又联络匈奴西边的乌孙以断其右臂,对于其余各国也都派使者前往笼络,每年出使西域的活动都在五六次以上,每次的使节都有近百人。这一连串的外交攻势确实令匈奴感到很大的威胁,经过将近20 年的休养,匈奴国力逐渐复原,又开始频频入侵。

汉朝在卫、霍两将军痛惩匈奴后,也实施了各种新的财经措施——盐铁公卖、均输、平准等。这些措施造成的结果就是仓库溢粮,“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

在这种情势下,双方再度爆发大规模战争已经是无法避免的。太初元年(前104 年),汉武帝所筑的柏梁台遭天火,秋天又有蝗灾大起,从关东向西飞到敦煌,自然界似乎已经为这场战争揭开了序幕。

李陵案中第一个登场的是外戚军人李广利。之所以称李广利为外戚,是因为他的妹妹李夫人受到汉武帝的宠幸(在卫子夫及早死的王夫人之后)。李广利还有一个弟弟,即李夫人的哥哥李延年,他是个音乐家。李家从父母到兄弟姐妹都是乐人,以唱歌跳舞为生。起初李延年因为犯罪受了腐刑在宫中养狗。最爱帮汉武帝介绍女人的平阳公主,以“善舞”为名推荐李延年的妹妹入宫,后来李夫人果然得到宠爱,而李延年和李广利也逐渐受到汉武帝的宠幸。如此看来,李广利的出身背景与当年的卫青有些相像,不过他与卫青的军事才能相比可就差得远了。汉武帝一直想给李广利一个爵位,但是高祖有遗训“非有功不封侯”,无奈之下,汉武帝只好让李广利领兵作战,希望给他一个立功的机会。

李广利早年的事迹如今已不可考,他在正史中一出场就是个将军。他虽然没有故意加害李陵或司马迁,可是他的存在对李陵和司马迁的惨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汉武帝封李广利为将军,并不是让他领兵攻打匈奴,而是让他攻打大宛。大宛是西域的一个国家,在今中亚一带。大宛对汉朝并没有什么威胁,只不过因为汉武帝听说大宛有好马,派人带了黄金希望能购买一些。大宛自恃离汉甚远,且中间隔着敦煌一带五谷不生的沙漠,汉军一定没办法攻过去,所以拒绝了汉武帝的要求。汉武帝大怒,决定以武力征服大宛。有曾经到过大宛的人说,大宛兵弱,汉军只需千余铁骑就可将其制服。汉武帝也认为大宛没有什么了不起,于是他想到了李广利,这么简单的任务他一定能够很顺利地完成。汉武帝心里也知道李广利能力有限,不敢只给他千余人,让他带领属国兵6000 骑,于太初元年(前104 年)出发。

李广利的大军还算比较顺利地通过了敦煌附近的沙漠,可是过了沙漠之后,沿途的小国不肯供应粮食,李广利率兵强取。攻得下城池就进城取粮,攻不下就掉头离开,一路打打停停,到达大宛东边的一座城池时,队伍只剩下一半多,又饿又累,攻打这座边境小城没有成功。李广利与副将商量,一个城池都打不下来,还怎么去打王都,便选择回去。结果,回到敦煌的士兵只剩下一两千人。

李广利派人上书皇帝,说路途太远,缺粮食,人又少,希望重新来过。汉武帝听了,怒不可遏,派兵到敦煌与酒泉之间的玉门,将那群残兵败将拦了下来。李广利只好在敦煌待命。

这时已是太初二年(前103 年)秋天,来回花了一整年,朝中公卿们都认为这是闹了大笑话,劝汉武帝算了,专心对付匈奴吧。汉武帝不死心,心想怎么可能治不了那个小国,又发给李广利6 万士兵、10 万头牛、3 万匹马,驴、骆驼等也以万计,所需装备一应俱全。这还不算,又加派了18 万兵保卫酒泉,同时作为李广利的预备队。汉武帝听说大宛城中没有水井,只靠城外流入城内的河水,于是又加派了大量水工,以便将其城外的河引到别处,迫使大宛城内水道干涸,以便作为进攻的通道。汉武帝还另外派了两个擅长选马的人随军同行,准备攻下大宛后,选最好的马带回长安。

太初三年(前102 年),司马迁44 岁时,李广利二度率军征大宛。这回出师他可神气多了,沿途小国莫不开城迎接,自动献粮食。只有轮台(今新疆塔里木盆地北)不理,李广利下令攻城,破城后还残忍地屠城。

到大宛时,剩下的士兵只有3 万人。围城四十多天,最后大宛贵族杀了大宛王,出城投降,并答应国内的好马任汉军挑选。李广利答应罢兵。大宛将城中所有的马陈列在城外,由随汉军而来的选马专家挑选,最后选了好马数十匹,中等马三千多匹。大宛又供应粮食给汉军。

李广利立了一位亲汉人士为王,并与之订立盟约然后东归。

第二年,李广利回国,他带回来的军队只有一万余人。这二度出征,军队不缺粮,真正战死的也不多,倒是李广利属下将吏贪渎,剥削士卒,任意打骂,大部分士兵因而死去或逃走了。这样一支军队回来了,汉武帝会作何感想呢?换了别人别说是功,不追究过失已经是法外开恩了,可是汉武帝却念其“为万里而伐,不录其过”,对他的过错根本没有计较,反而迫不及待地宣布他的“丰功伟绩”,封其为海西侯,食邑八千户。

李广利的两次伐大宛,费时3 年,前后出动二十几万人,耗费金钱无数,为的只是几千匹马,这实在是有点讽刺。汉朝确实是需要好马,但因此, 弄得境内不得安宁,付出这样大的代价就有点得不偿失了。唯一的解释就是汉武帝为了名正言顺地给这位受宠幸的外戚封侯,以贯彻他外戚领军的政策。不过李广利这样的外戚,注定不可能有当年卫、霍两位将军的成绩。

李广利回长安是春天的事情,这年冬天汉武帝行幸回中(今陕西陇县西北),司马迁可能也随行在侧。关于汉武帝刻意提拔李广利一事,司马迁不只是耳闻目睹而已,太史令记事记言的工作,应该使他有更深入接触这件事的机会。富于正义感的司马迁恐怕早已对这种不公平觉得不满了。

当李广利从大宛班师回朝时,李陵案的主角李陵也在这出悲剧中登场了。

李陵是谁?我们前面说过,他是李广的孙子,李敢的侄子。他生于元光二年(前134 年),比司马迁小11 岁,而司马迁比汉武帝小11 岁。李陵曾经是侍中建章监(建章是宫名),加了“侍中”的名号,即表示他可以出入宫内,经常在皇帝左右办事,与司马迁等于是同事。他“善骑射,爱人,谦让下士,甚得名誉”。汉武帝认为他很有乃祖李广之风,曾命他率领800 骑,深入匈奴两千余里,虽没遇见匈奴军队,但他趁机观察了沿途地形。回来后,汉武帝拜他为骑都尉,带兵五千,在酒泉、张掖等地练兵以备匈奴。

这之后几年,李广利伐大宛,汉武帝对李广利的出征实在是操够了心,大军出发都已经几个月了,还命李陵率兵随后支援。结果行军到边塞,李陵得到汉武帝的命令,说李广利已经回国,他只好率500 轻骑出敦煌前去迎接,然后继续留屯张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