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游附近名胜

第一次畅游天台山

明神宗万历四十一年(1613 年),二十八岁的徐霞客从家乡经杭州、绍兴、宁波游完洛迦山后,转道前往宁海县游历天台山。后存《徐霞客游记》的开卷之作就是《游天台山日记》,描述了其游览家乡胜境天台山的所见所闻。

天台山位于浙江中东部,地处宁波、绍兴、金华、温州四地的交接地带,是江南的一座名山,同时还是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素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而享誉海内外。

天台山西南连接仙霞岭,东北遥接舟山群岛,为曹娥江与甬江的分水岭。多悬岩、峭壁、瀑布,以石梁瀑布最有名。公元570 年,南朝梁佛教高僧智顗在此建寺,创立天台宗。公元598年,隋炀帝敕建国清寺。此外,唐代天文学家一行禅师塔也在此处。

三月三十日,徐霞客携挑夫、仆人顾行与莲舟上人一起,从宁海县城出西门,向天台山进发。当日天空云雾消散,阳光灿烂,一行人心情也分外喜气洋洋。徐霞客曾在日记中写道: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

一种出游的欢喜之情,洋溢在徐霞客的脸上。在他的眼睛里,在他轻快的充满弹性的脚下也写满了喜悦。可是走不多远,有采药人告诉他们这一带常有老虎出没。再看上下高岭,深山荒寂,那是人们因惧怕老虎躲藏在密林草丛中,而把草木烧光造成的。

此时天色已晚,他们只好在采药人的指引下找人家住下来。第二天早晨下雨,还好走了一段后天色逐渐转晴。怎奈山高路滑,只好下马步行。

徐霞客途中碰到了国清寺的僧人云峰,云峰告诉他,从这里到石梁,山势险恶,路途漫长,不便携带行李,建议徐霞客轻装前往,让挑夫将行李放在国清寺等候。

徐霞客觉得有理,就让挑夫挑着行李跟随云峰去国清寺,自己与莲舟上人一起前往石梁。路上行人绝迹,入耳唯有泉流轰鸣,山风动**,很有几分恐怖。

第二天冒雨前行,日暮时分抵达天封寺。好在初三那天天光终于放晴,阳光普照,徐霞客决定趁着好天气登上天台山的最高峰华顶峰。华顶峰为浙江天台山主峰,海拔一千零九十八米,四周群山向而拱之,层层相裹,状如百叶莲花,华顶正当花之顶,故名“华顶”。

沿途经过华顶庵、太白堂,但是都没有值得观赏的景物。

徐霞客听说太白堂左下方有黄经洞,于是便走小路去拜访。走近一看,洞门已封,不禁大为惋惜。

原来,一位带发修行的僧人曾结庵于黄经洞前,怕风从洞中吹出来,就用石头砌上洞门。无奈之下,只好原路返回至太白堂,继续向华顶峰进发。

到达华顶峰时,寒风扑面,只见山顶上没有树木,只有成片枯萎的荒草还没有从冬天的严寒中苏醒过来,草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霜。环顾四周,稍低的山岭,山上的树木都披上了银装,如同玉树银花一般好看。此时,山脚下却已经是山花盛开、争奇斗艳了。

徐霞客由此推断,山顶因为高寒,所以山花迟迟未能开放。

从华顶峰回来,仍旧回到华顶庵,经过池边桥,翻越三座山岭,只见溪流萦绕,山势回环,树木森森,岩石清丽,一转身即有一奇景,让徐霞客心满意足。

之后,徐霞客在下方仰头观赏了著名的“石梁飞瀑”。石梁飞瀑并不比其他瀑布壮观,但是它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它有一条二丈左右的巨大石梁,横跨在两崖之间,那微微拱起的梁面,像一条巨蟒。

金溪和大兴坑两条溪水,左右而来,汇合于此。溪涧岩石坎坷不平,水流随之层层折跌而下,每一次折跌,都激起一阵雪白的水花,接着又往下折跌。

这样经过四次折跌后,溪流终于在阵阵白浪之中流到了石梁附近,聚集成一个巨大的雪浪团,向石梁冲激过来。一部分被打回,而大多数则从梁底穿过,坠入几十丈深的幽谷之中,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

徐霞客看后,连声称赞。中午到下方广寺休息,午饭时有一个和尚说,断桥、珠帘的风景更美妙,饭后再去还来得及打个来回。

匆匆吃完饭,徐霞客立即出发,沿着山涧,追踪瀑布的去向。走了八九里,只见奔腾的瀑布水流从山岩夹峙的石门泻下,曲折旋转,最上是由两岸伸出的岩石形成的几乎相连的“断桥”,冲向岩石的水流碎花迸射,汇入深潭;中间一处的瀑布因两岸巨石对峙,如同一道很窄的门,流水被门束缚,轰然奔腾,其势汹涌;最下面一处是开阔的深潭,瀑布如同从突起的门槛泻下。

这三级瀑布都高达数丈,极尽神奇。又走了一里多,才是珠帘水,水流倾泻而下的地方平坦开阔,水势缓慢,如万斛明珠,轻若无声地飘洒而落。

徐霞客喜不自禁地赤足跳入草丛中,手攀树枝在崖边走来走去,从各个角度观察了瀑布的雄姿。同去的莲舟上人简直跟不上他。一直游到暮色笼罩,方才尽兴而归。他在游记中写道:停足仙筏桥,观石梁卧虹,飞瀑喷雪,几不欲卧。

意思是说,在仙筏桥上停下脚步,只见石桥犹如彩虹横卧天空,飞瀑则宛如霰雪四处喷溅,这样的美景让人不想睡觉,只想这么一直看下去。

徐霞客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膜拜之情,溢于纸上。这时天色已晚,他只好返回庙里。回去之后,他对“石梁飞瀑”念念不忘,第二天清晨,顾不上吃早饭,就沿着仙筏桥登上昙花亭。因石桥就在昙花亭外,坐在亭内可以近距离观赏。

石梁是架在两山之间的一块天然巨石,形成了一座天然的石桥,两条瀑布从昙花亭左边奔流而至,在石梁底下汇合,突然坠落百余丈,如河堤溃决,声若雷鸣。

徐霞客冒着危险从仅有一尺来宽、三丈长的石梁走过去,从高悬的石梁上俯瞰瀑布轰然泻入深潭的壮观,也不禁感到毛骨悚然。走过石桥,路就被大石阻隔,只好原路返回,经过昙花亭,进入上方广寺。

他顺着寺前的溪水,再次爬到阻隔前山的大石上面,坐下来观赏石桥。直到寺中的僧人催促去用饭,才起身离开。吃过饭后,他又拜访了万年寺,并登上了寺中的藏经阁。

万年寺前后有很多古老的杉树,都是三人合围的粗干,鹤群在树上筑巢,鹤声嘹亮清远,为深山增添了一种清雅之声。

这天,徐霞客原本打算去桐柏宫,寻觅琼台、双阙两处胜景,因路多岔道,于是改去国清寺。

国清寺离万年寺有四十里路,途中经过龙王堂。每走下一座山岭,都让人以为已经到了平地,等到走下好几重山岭,下坡的态势还没有停止,这才感觉到华顶峰之高。

日暮时分,徐霞客进入国清寺,与僧人云峰一见如故,于是和云峰商量游览的顺序。

云峰说:“要说名胜,没有比得过寒岩、明岩这两处的,虽然路程遥远,但可以骑马去。先游览寒岩、明岩,然后步行到桃源洞,抵达桐柏宫。翠壁、赤城栖霞两处胜景,就可以一览尽收了。”

徐霞客听后十分高兴。第二天虽然下雨了,但也不能阻挡他的游兴。冒雨骑马走了五十里路程,涉水渡过水流甚急的南溪,这时雨也停了,眼前峰萦水映、木秀石奇,风景秀丽的寒石山果然名不虚传,徐霞客欣喜不已,也忘记了旅途劳顿。

又走三里路,到达明岩。明岩倚山临溪,峡谷深邃。山谷尽处,石柱岩异峰独起,四面凌空,直冲天际,顶上杂树丛生,藤萝遍绕,名“螳螂钓蟾”。

其旁有著名的“五马隐”,棕黑色的马影,颇似一幅绝妙水墨画,诉说着“闾丘追寒山”的佛教故事。仙人洞内有“合掌岩”“独鲤朝天”“青天落白雨”;洞前有“石弄堂”,上有瀑布飘洒,名“老龙喷水”。

明岩是寒山、拾得两位高僧隐居的地方。两座山迂回曲折,最后面有一山洞,山洞外面,左边有两座石岩,右边有石笋突起耸立。左右相对,堪称奇绝。

明岩山背,屏岩耸峙,峭壁如城嶂,绵亘十里,气势十分壮观,名“十里铁甲龙”。内有无数深奥莫测的洞穴和形状各异的奇石,构成天台山独特的“非喀斯特地质的喀斯特地貌”。

其中“龙须洞”状如覆瓮,圆耸明豁,高大可容十四层楼房。

洞顶开有“天窗”,瀑水从天窗纷纷扬扬飘洒而下,散若虬须,终年不竭,龙须洞因此而得名。

徐霞客兴致勃勃地寻访明岩附近的胜迹,攀岩探幽,直到夜色降临,才回到国清寺歇息。吃过晚饭后,阴云散尽,一弯新月挂在碧空。站立在回环盘曲的崖顶上,只见石壁洒满清辉,景色之清奇简直不似人间。

第二天凌晨,徐霞客从寺里出发游览寒岩。但见石壁笔直向上,有如刀劈一般,仰视空中,有很多洞穴。

寒岩是天台第一大洞,洞里面冬暖夏凉,因唐代诗僧寒山在此隐居七十多年而得名。洞顶巨嶂覆盖,“飞岩若坠接苍溟”,气势雄伟。洞前有“宴坐石”,传为当年高僧寒山、拾得和丰干小憩吟咏的地方。

洞口两侧有奇岩“上山龟”和“出洞蛇”,称“玄武守门”。

洞左峭崖壁立,有瀑布飞洒,夕阳映照,色彩绚丽多姿,名“寒岩夕照”。

顺着石岩右边走,从岩石的狭窄小道向上攀登。岩坳处有两块岩石相对耸立,下部分开而上部相连,高数十米,长数米,其造型状似石梁,只是少了直挂而下的飞瀑,故又称“旱石梁”。

之后,徐霞客又找了一排竹筏渡过岩下溪流,顺溪流到山下。沿途都是峭壁悬崖,崖壁上草木盘曲下挂,其中有很多海棠和紫荆,树木掩蔽,溪流倒映,香风吹过的地方,到处是玉兰芬草,山风吹来,闻之忘忧。

竹筏走到一处山口,岩壁笔直插到涧底,涧水深而湍急,两旁没有一点余地,无法通行。徐霞客只能攀上岩壁,沿着几个凿出的石孔通过,这些石孔仅能容下半只脚,身贴石壁,脚下便是奔流的涧水,简直惊心动魄。

从寒岩出来后,徐霞客还想顺道游览传说中的刘阮洞。自古以来,浙江天台山名气最大、最具魅力的还数刘阮遇仙的桃源。历代文人墨客或诗或文或戏曲写得最多的就是桃源,历代民间百姓传得最广最久的也是刘阮遇仙的故事。

但是这毕竟只是传说,刘阮洞究竟在哪里也并不清楚。徐霞客跟随云峰和尚莽莽撞撞地行走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居然迷了路。此时太阳已经西下,只好边问边走,走了很多冤枉路后,才找到住处。

第二天,他们从住处出发,在曲折的山路中走了三十多里,渡过溪水进入山中。又前行四五里,山口渐渐狭窄,看到一处叫“桃花坞”的饭馆。这里是一片山间平地,遍植桃树,桃花盛开时节,煞是好看。片片花瓣落入溪水之中,随水而下,别有一番诗情画意。

此处有一深潭,潭水碧绿清澈,瀑布从上游注入潭中,两旁高山夹峙,山峰拥翠,溪水在乱石中奔流,发出叮叮咚咚的声响,涧随山转,水声十里,故名为“鸣玉涧”。

涧流随山流转,人随涧溪而行。两旁山石嶙峋如骨,山峦聚集,翠丛相夹,触目皆成美景。徐霞客大为赞叹,这偶尔得来的景致,居然比寒岩、明岩还要美。

走出饭馆,他们向东南方走去,翻越两座山岭,去寻觅传说中的“琼台”“双阙”,遗憾的是,竟然还没有人知道。走了好几里,才打听到在山顶上。

徐霞客与云峰顺山路攀缘而上,到达山巅,向下俯视,石壁陡峭逼削,回环盘曲。山峰顶端中间断裂,就是所谓“双阙”。

夹在双阙正中间的环形石台,就是琼台。只是天色已经很晚,来不及攀登了。俩人赶紧下山,从赤城后面返回了国清寺。

初八日那天,徐霞客离开了国清寺,登上赤城山。赤城山又称烧山,距天台县城和国清寺均为四里。为丹霞地貌,是仙佛双修的圣地,也是济公活佛的故里。

赤城山,是水成岩剥蚀残余的一座孤山,因其山赤,石屏排列如城而得名,是天台山中唯一的丹霞地貌景观。每当旭日东升或夕阳西下,云雾缭绕山腰,霞光笼罩,光彩夺目。元代天台县人曹文晦形容为:

赤城霞起建高标,万丈红光映碧寥。

美人不卷锦秀缎,仙翁泻下丹砂瓢。

气连海屿贯旭日,光入溪甕生春潮。

我欲结为五色珮,碧桃花下呼周乔。

因此有“赤城栖霞”之称。只是岩上的洞穴都成了僧舍,错杂零乱,淹没了天然之趣。

山上还有许多与神话传说相联系的景观,如悟月楼、洗肠井、晒肠岩、八仙洞、金钱池、摇铃石、青云洞,以及众多的摩崖石刻。徐霞客认为都没有什么奇特的地方,因此匆匆结束了天台山的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