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遗风
仕途多舛
在殷浩遭受弹劾被贬为平民以后,接替他职位的是王羲之同族的一个侄辈子弟王述。王羲之向来十分看不起这个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小人,但现在却要在他的手下为官,这叫王羲之怎么忍受得了?他们两人虽同为王氏子弟,但因性情各方面很不投契,所以关系处理得很不愉快。
王羲之虽然在官场上不是左右逢源,但他勤政爱民的声誉早已传开,成为朝廷标榜自身形象的楷模,其学识才华在社会上也享有盛名,所以,起初王述对王羲之还是十分容忍,甚至还想巴结、拉拢他。
王述做会稽郡太守,因为母亲过世,便住在本郡守孝。
王羲之接替他做了会稽郡太守后,只是礼节性地去吊唁了一次,便不再去第二回。守孝的王述每次听到号角的声音,总以为是王羲之前来拜访自己,都要做一番大扫除,以等待王羲之的到来。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好几年,但王羲之一次也没有光顾王述的住处。王述因此心里很不痛快,对王羲之怀恨在心,逢人就说:“我身为他的长官,他至少应该礼貌性地拜访我一次呀!何况我每次听说他要经过,都郑重其事地准备着要招待他,但他对我视而不见,简直就是蓄意侮辱嘛!”
有人把这些话转告给王羲之,并劝告说:“王述既然如此地看重你,而且又是你的顶头上司,你何不专程去拜访一下呢?至少也可以让他面子上好看些。”
王羲之十分不屑地说:“我才不愿和那‘痴儿’在一起呢,更不要说去拜访他了。我可不想因为要让他面子好看而失了我自己的面子。”
这话传到了王述的耳朵里,把王述气得咬牙切齿,他对朋友说:“这可恶的东西!仗着自己有一点名气,竟然敢这样蔑视我。要是不给他一点颜色看看,那我这个长官还怎么做得下去?真是‘敬酒不吃吃罚酒’,咱们走着瞧,看到最后是谁失了面子!”
等到王述被任命为扬州刺史时,他上任之前,遍访郡内名流,就是不去王羲之家,只是在临出发的时候匆匆道了个别。
此后,王述常常故意到王羲之管理的会稽郡去视察,说是视察,实际上就是故意找碴儿,“鸡蛋里挑骨头”,每次都要弄得地方官焦头烂额、全郡鸡飞狗跳才罢休。
有一次,王述来到郡府官署,借口要检查储存的粮食,王羲之只好带着有关人员陪着王述到城北的粮仓去。一路上,王述指着道路说:“这条路怎么凹凸不平的,你们是怎么搞的?朝廷花了那么多钱,结果就修成这个样子,真不像话!下次我来时这种情形一定要改善,听到没有?”王羲之看到他那种盛气凌人的样子,心中真不是滋味,但又不能发作。
到了粮仓,管仓的人打开了仓门,请王述进去察看。王述大大咧咧地走了进去,王羲之和其他大小官吏也跟随其后。只见王述用手在窗槛上抹了一下,马上大叫起来:“啊呀!这么厚的灰尘,像什么话!这里的管事整天都在干什么,光拿薪水不做事吗?你们这里也散漫得太不像话了!”
然后又用手指着堆积如山的一包包米粮道:“这些米包是谁堆的?乱七八糟,下次一定要改!”
王羲之和手下的大小官吏早已被气得脸色发青,这哪里是视察,简直就是无理取闹嘛,长期下去可怎么受得了?
但王述是长官,在这么多下属面前,王羲之也不好和他争辩,只好把这口闷气憋在心里。
王羲之心想:“这个‘痴儿’不会善罢甘休,只要在他的手下一天,就要受一天这样的气,干脆向上面申请把我调到其他地方,只要脱离他的管辖就好了。”
下定决心以后,王羲之立刻上书请调越州。这份请调的公文自然要经过王述,王述看到了这份公文,冷笑了一声说道:“想走?没这么容易,谁让你当初那么骄横,装清高。
现在知道怕了吧,哼!现在你就受不了,好戏还在后头呢!”
王述把公文压下来以后,放出消息说:王羲之或许有些什么把柄怕被王述抓到,想趁着事情尚未被揭发之前一走了之。这种谣言被一些趋炎附势的小人利用,拿来攻击和讥笑王羲之。
王羲之认为,如果这种情形继续下去,那么自己一定会被弄得身败名裂。
当时,还有一件可怕的事情正在酝酿着,就是各大家族间的斗争越来越尖锐化、明朗化,结果必将导致国家衰亡。
自从大将军王敦、丞相王导相继去世后,王家力量顿显单薄,而谢姓家族的力量却慢慢地崛起,渐渐地有了取代王氏的野心。一直以来,王家的势力太大,压得其他的各姓家族都抬不起头来;现在,王家力量减弱了,其他各姓家族正好乘机而起。因此,王氏家族的人渐渐地受到排斥和敌视,谢姓家族开始联合其他家族的势力,准备要取代王家的地位了。
王羲之曾对族人说:“国家由谁来主持政治都无所谓,只要他确实有才能,能为国家百姓谋求福利,不管他姓什么,我都会拥护他。”
族人反驳王羲之说:“你别忘了你也姓王,如果有人想消灭我们,你的下场又会如何?难道你要站在敌人的阵营吗?”
王羲之很沉痛地回答说:“国家局势如此不安,国内政治又是如此不稳,归根结底一句话,就是大家太自私,动不动就分‘你们’‘我们’。一个国家分这么多的派系,而且每个派系都想独大,想尽办法去消灭其他人,这样下去,国家怎么能安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