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二次革命”
1912 年7 月26 日,袁世凯不顾议会反对,出动军警威胁参议院同意陆征祥出任国务总理。面对袁世凯的专权,原本在唐绍仪内阁任农林总长的宋教仁,深感必须组织一个强大的政党,造成两党通过竞选轮流执政的制度,以把国家引向宪政轨道。
当时,南北小党共有数百家之多,其中统一共和党是参议院中的另一大党,极其不满陆征祥组阁,深感有扩大力量的必要,提出与同盟会合并的愿望。经几次商谈后,合并之事进展颇为顺利,国民公党也表示愿意加入合并,国民共进会、共和实进会得知三党将合并,也表示愿加入合并谈判。
于是,统一共和党、同盟会、国民公党、国民共进会、共和实进会五个政党合并,改称“国民党”。8 月25 日,在北京虎坊桥湖广会馆召开了国民党成立大会。这一天正是孙中山来到北京的第二天。在会议选举中,孙中山以1130 票的绝对多数,当选为理事长。孙中山力辞不就,于是,国民党中央决定让宋教仁代理。
袁世凯害怕他骗到手的权力被宋教仁用合法的手段再拿回去。于是,他授意内阁总理赵秉钧收买刺客,跟踪宋教仁,伺机向他下手。
1913 年3 月20 日晚上,宋教仁赶赴上海车站,打算坐火车去南京时被刺杀。
宋教仁被害的残酷现实,使孙中山认清了袁世凯的狰狞面目。他意识到,袁世凯就是共和民国的最大威胁,不打倒他,中国就会重新走回专制独裁的黑暗时代。
因此,孙中山急忙从日本赶回国,召集同志商议发动反袁的“二次革命”。从此,孙中山走上了捍卫共和民国的斗争历程。
1913 年秋,孙中山决心要缔造一个组织坚强的中华革命党。但是,孙中山的誓词,遭到了几位老同盟会中坚人物的反对。
对于孙中山以武力讨伐袁世凯的正确主张,国民党的上层领导开始并不支持。不少人软弱退让,迟疑不决。这一点被袁世凯看透,他的气焰更加嚣张起来,悍然下令把一批国民党官员,如江西省都督李烈钧、安徽省都督柏文蔚、广东省都督胡汉民等给罢了官,并派兵向南方的国民党人发起武装进攻。大势所迫,国民党人不得不起来应战。
7 月12 日,李烈钧在江西湖口宣布独立,打响了“二次革命”
的第一枪。
在上海的孙中山,号召南京、上海等地紧急行动起来,配合李烈钧的行动。接着,江苏、安徽、广东、福建、湖南、重庆等省市相继宣布独立。
7 月下旬,孙中山通电全国,声讨袁世凯反对革命的罪行,要他引咎辞职;不然的话,孙中山将以过去“反对君主专制之决心”,来推翻袁世凯的反动统治。
8 月初,孙中山离开上海,打算去广东直接领导讨袁战争。
帝国主义积极支持袁世凯,给他钱,派军官、兵舰帮助北洋军攻打讨袁军。
思想、军事准备都不足的南方各省的讨袁军,招架不住北洋军的反扑;国民党政府又涣散无力,不能发动和组织群众,最终导致独立的省市先后被北洋军攻陷。
在去广东的途中,孙中山了解到形势的不利变化,去广东已不可能,他只得转赴日本。
9 月1 日,讨袁军的最后据点南京陷落。
孙中山为抢救辛亥革命成果而发动的“二次革命”,不到两个月时间便被中外联合的反动势力打败了。
这次失败,给亡命日本的革命党人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阴云,种种灰心,互相埋怨。但是,孙中山毫不气馁,他耐心地鼓励革命党人振作起来,恢复以往的朝气。这年年底,他函告南洋的革命同志:
既不可以失败而灰心,亦不能以困难而缩步。精神贯注,猛力向前,应乎世界进步之潮流,合乎善恶消长之天理,则终有最后成功之一日。
孙中山眼光远大,对未来抱有必胜的信心,他指出,即使在自己这一生革命也难成功,但四万万民众总有站起来的,一定不要害怕。
孙中山也敏锐地看出,复杂、涣散的国民党已经不能承担号召和聚集革命力量的历史任务。于是,他召集在东京的部分革命党人,总结经验教训,准备重新建党,重整旗鼓,进行“三次革命”。
在“二次革命”失败的责任问题上,以及在革命党人未来的行动方针上,两位革命领袖——孙中山、黄兴——发生了重大分歧,黄兴带领一批主张缓进的同志组织了欧事研究会,而孙中山则带领一批激进的同志组织了中华革命党。
1914 年夏,建新党的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孙中山便于6 月22 日在东京召开了中华革命党第一次大会,流亡到日本的八个省革命党人出席。大会选举孙中山为总理。
7 月8 日,中华革命党宣布正式成立,有三百多人参加了成立大会。孙中山在会上宣誓入盟,正式就任中华革命党总理的职务。
孙中山手书的《中华革命党总章》也在大会上公布,其中规定,党的宗旨是实行民权主义、民生主义,目的是扫除专制政治,建立完全的民国;至于民族主义,孙中山认为清帝已经退位,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
大会决定在海内外设立党的支部,国内支部的任务主要是从事武装讨伐袁世凯,国外支部的任务主要是筹集经费。
遗憾的是,孙中山的政治纲领、斗争目标,仅仅局限在“反袁”和实现“共和”这种比较表面的层次上,没有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彻底纲领,使封建主义得以在帝国主义支持下维持局面,镇压革命力量。此外,再加上在重新建党过程中有些做法不大妥当,比如把党员分等级,入党的人要按手印,绝对服从总理等。这就使得,这个党像是在恶劣环境下出世的早产儿,没有多大生命力。孙中山想通过重新建党来重振雄风、再举革命的愿望,只有再次落空了。
后来,孙中山总结这次重新建党的经验教训说,从前在日本,曾经想改组,就是因为没有办法。
接下来,孙中山从失败当中进一步认识到武装的重要性。
9 月,孙中山亲自为中华革命党拟定了《革命方略》,还用了两个半月的时间同廖仲恺等商量组建革命军队问题。不过,这个重要问题实际上并没有落实。反袁的手段,仍然主要是组织局部暴动的方式,没有什么大的成效。这一点孙中山自己也发现了,他想采用一些新的做法。
1915 年夏末,孙中山派出他的许多重要助手分别去做地方军队将领的工作,争取他们把枪口对准袁世凯,结果也收效不大,最后都失败了。孙中山反对袁世凯的斗争,一再陷入巨大的困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