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哥跟舅舅去了檀香山

五年后,1871 年,孙达成夫妇又迎来他们的次女孙秋绮,也是他们的最后一个孩子。本来就不富裕的孙家,家境更加艰难了。

一天中午,一大群孩子正在村边上玩耍着,这个时候突然听到有一个声音呼唤着:“帝象,帝象!”

一个五岁的男孩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他的同伴,向着家的方向跑去。他长得浓眉大眼、机智健壮,跑到家门口,看到母亲正站在门前的榕树下笑吟吟地望着自己:“妈,喊我做什么?人家正玩得高兴呢!”

母亲笑着说道:“快进屋,看看谁来啦!”

孙中山大步跨进屋子,不由得发出一阵欢呼:“舅舅!”

孙中山的舅舅杨文纳很早就去了檀香山(今美国夏威夷州首府。1850 年起成为夏威夷王国首府;1898 年美国殖民者强占夏威夷各岛),一直在那里谋求发展,很少回来。孙中山一头扎进了舅舅的怀里,与站在一旁的哥哥孙眉好奇地向舅舅问这问那。

一连串的问题,弄得舅舅来不及回答,舅舅只好一边笑着一边点头。

随后进来的母亲笑着叫道:“舅舅这次回来会多住些日子,你们现在就不要缠着舅舅了,让舅舅好好休息。”

孙中山跟哥哥这才一起走出了屋子,哥哥却是有些忧愁地对弟弟说:“我跟妈妈说了,这回要跟舅舅一起去檀香山,不知道爸爸能不能答应。”

孙中山说:“去求求爸爸,他会答应的。”

翠亨村的好多人都去了南洋,但孙中山的父亲却偏偏一直不让已经十七岁的、长得身强体壮的哥哥外出谋求发展。

站在门前的大榕树下,哥哥焦急而忧愁,又带着希望的面孔,小小的孙中山虽然只有五岁,但是能体会其中滋味。

父亲是一个严肃勤俭的人,日夜操劳,从不抱怨。在孙中山三岁的时候,父亲为了维持家庭生计,让哥哥去地主家做长工,吃尽了苦头。

孙中山知道,因为有了自己、妹妹,家中的生活更加辛苦。

孙中山从小就没有鞋子穿,常常都是赤脚走路。他经常吃不到米饭,番薯(方言,指甘薯,通称红薯、白薯)是他的主食。他经常随着姐姐上山砍柴、下地割草干农活。

孙中山不仅同情哥哥,支持哥哥,同时也对舅舅做工的檀香山充满了好奇与幻想。

最终,孙中山鼓起了勇气去找父亲。可是,父亲大声地呵斥他,让他不要管那么多事,吓得他赶忙走开了。

不远处的哥哥也听到了父亲的否定回答,不禁失落地默默走出了家门。

看着哥哥沮丧失落的身影,孙中山也是一阵难过:难道这就是贫困农家孩子的命运吗?

那天晚上,孙中山和哥哥看到舅舅和父母进行了一次彻夜的长谈。也正是这一次长谈,不仅决定了日后哥哥孙眉的命运,同时也改变了孙中山的命运。

第二天,孙中山的父亲终于答应了哥哥的请求,同意哥哥跟随舅舅一起去檀香山闯**。哥哥孙眉知道后,抱起五岁的弟弟欢快地大笑起来。

由于家境贫困,孙眉此次出行的路费,还是由二叔孙学成之妻程氏想办法筹来的。

孙眉到了檀香山之后,先在一个华侨经营的菜园里当工人,每月工资十五元。他省吃俭用,每月寄回十元给家里。十一个月后,他又转到夏威夷的一家农牧场,做了几年长工。

当时的夏威夷,人口稀少,荒地很多,于是当地政府奖励垦荒,一般人通过努力都能分到荒地,进行开垦。当了几年长工之后,孙眉就跑到夏威夷的第二大岛——茂宜岛——去垦荒,慢慢积累了一些资本,开设了商店、畜牧场。

由于孙眉勤奋肯干、经营有方,他的农牧场规模越来越大。

鼎盛时,孙眉的农牧场占地一千多亩,饲养了大量的牛、马、猪、羊和家禽,并且兼营酿酒、伐木等产业,成了一个华侨资本家,被当地人称为“茂宜岛王”。

孙眉出洋之后,常常给家里写信,详细告诉家人檀香山那边的政治、风俗情况,以及他本人事业的成功。孙中山得到这些信息之后,产生了强烈的要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