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事机智的少年

出生于广东一个贫困人家

1864 年,在清王朝的血腥刀剑、帝国主义列强的洋枪大炮的联合镇压下,一场轰轰烈烈的、坚持了十余年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被绞杀了。19 世纪后半叶,中华民族在没落封建统治者的黑暗统治下,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的翠亨村里,绝大多数村民生活都过得很清苦。这个不足百户的小村子,在香山县东南,离澳门七十多里,背山临海,村前有小溪流过,山上树木苍翠,风景优美。但是,村里的土地多为沙质,主要的农作物水稻及杂粮产量甚低,因此村民大多外出谋生。

孙中山的祖上大约是在明代由广东东莞迁居到香山的。家族中一直没有出过什么大人物。孙中山的曾祖父孙恒辉是个农民,有田产十余亩,算得上一个自耕农,家境并不富有。孙中山的祖父孙敬贤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生活十分艰苦。他成年后,继承了父亲遗留下来的田产。

后来,孙敬贤迷信风水,希望找到风水宝地让祖先安眠、永葆子孙昌盛,为此花费了不少钱财,致使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境更加衰败。

孙敬贤有三个儿子,即孙中山的父亲孙达成、二叔孙学成、三叔孙观成。

1813 年,孙达成出生。他未及成年,家中田产已变卖干净,生活日渐困苦。为生计所迫,1929 年,十六岁的他到澳门的鞋店去做学徒。

三年辛苦的学徒生涯期满后,孙达成在澳门一家葡萄牙人开的鞋店当鞋匠,每月工资四元钱。孙达成在澳门一共待了十六年,这期间他还学过裁缝。

如此数年,一直到1845 年,也就是孙达成三十二岁时,他才返回故里,与邻村杨家女儿结婚。

孙达成的妻子是隔田村(今崖口村)杨胜辉的女儿,结婚那年她才十八岁。

在早婚观念盛行的旧时代,一个男人直至三十二岁才成家,多半的原因是贫穷。孙达成的晚婚,正是因为贫穷。

说起孙中山的父母,现在所知的情况并不多。只知道他们两个人都是贫苦人家的子女,都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但是,他们都是忠厚老实、勤劳节俭、待人诚挚、无不良嗜好、安分守己的人。关于杨氏,孙中山的好友杨鹤龄说过:她是一位贤妻良母,妯娌关系很好。孙达成供两个弟弟孙学成、孙观成出外谋生,孙学成死于上海,其妻程氏在家;孙观成死于美洲,其妻谭氏改嫁。平时杨氏和程氏感情很好,对改嫁的谭氏亦难舍难分。翠亨村人都说达成娶了个好老婆。

孙达成结婚以后,一直在家务农。由于没有自耕地,他只好租别人的田地耕种,种植水稻和杂粮,有时也饲养一两头猪、一些鸡鸭等作为副业。

此外,为了补贴家用,孙达成还兼做村里的更夫,每天夜里为村民打更报时。

这样,他每年可挣几担谷子的工钱。村里的红白喜事,孙达成也常去帮忙。

一家人一年到头,辛苦劳作,日子过得仍很艰难。家人虽然说不上是饥寒交迫,但一直是半饥半饱的。

1866 年11 月12 日的子夜,香山县绵延不断的五桂山还未苏醒,灰蒙蒙的大海还在沉睡。在翠亨村,突然从一个透出灯光的小茅屋内传出了一阵阵“哇哇”的婴儿啼哭声。一个崭新的小生命诞生了,他就是孙中山。

孙中山出生的这一年,清王朝政治黑暗、财政拮据、国防孱弱。这一年是英法联军侵入北京、劫掠焚烧圆明园,清王朝与英、法、俄签订《北京条约》,宣告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的第六年。

这是继中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失败、中英签订《南京条约》之后,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扩大到我国沿海各省,进而深入内陆;我国领土又一次被割夺,经济上完全丧失了独立性。

孙中山出生的这一年,又是太平天国都城南京被曾国藩的九弟曾国荃指挥的湘军攻陷后的第三年。太平军余部与捻军联合,仍在与清军作战。官逼民反,反抗已成时代潮流。

孙中山的出生地广东,被西方人称为“冒险家的乐园”“华夏的一块肥肉”,曾令许多西方人垂涎三尺。这里曾是鸦片战争的战场。在西方人洋枪洋炮的轰击下,这里的人民一次次反抗,但是又一次次失败。

同时,广东的经济又呈旋风式发展。广东的经济一直位居全国前列。在中西文化交织下发展起来的民族工业,形成了一种在废墟上发展起来的畸形繁华。而这种繁华,则吸引着全国各地的各色人物,或冒险,或投机,或革命,或享乐,全都聚集在这个热闹的“乐园”中。

清晨的薄雾刚刚消散,温和的阳光射进了茅屋。坐在床沿儿的孙达成长叹一声:“我孙达成已穷得叮当响了,又添一张嘴,这日子可怎么过啊!”

孙达成上有老母,中有缠着小脚的、不能下地劳动的妻子,下有三个未成年的儿女,长子孙眉十二岁,长女孙妙茜三岁。

孙达成终日辛勤劳动,但是所得甚少,一家人的生活还是十分贫苦。

忠厚慈祥的妻子杨氏,面对忧虑的丈夫,怀抱着婴儿笑着说:“你看这娃生得一副福相,就像他出世前我梦到的北帝一样。

这娃日后会有出息的。你快给他起个名字吧!”

孙达成看看刚出生的小儿子答道:“我不识字,又能起个什么好名字呢?”

杨氏很有主见地说:“托北帝的福,就叫‘帝象’吧!”

关于这个名字,一种说法是,杨氏信奉当地人普遍崇祀的北方真武玄天上帝,因此,还没等小儿子满月就给他取名“帝象”,以求神明保佑,健康成长。另一种说法是,杨氏平日崇奉关帝,于是给小儿子取名“帝象”,希望他将来像关帝一样。

1876 年,孙中山启蒙读书的时候,塾师为他取名“文”,这是孙中山的正式名字。(也有人说,这个名字是他父亲给他取的学名。)

1883 年底,孙中山在香港拔萃书室读书时,取号“日新”,这是从《礼记·大学》中的“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取的。

后来,孙中山的国学老师区凤墀为其改号“逸仙”,它是“日新”的粤语谐音。

“孙中山”这个名字的来由很有趣。1897 年,孙中山在日本进行秘密革命活动时,有一次去住旅馆,一位掩护他的日本友人平山周陪他一起去了。在登记姓名时,平山周想起刚刚经过的日比谷中山侯爵的府邸,就信笔代替孙中山在旅馆登记栏中写下“中山”两字。这时孙中山抢过笔,在“中山”两字之后加上一个“樵”字,作为他的名字,并对平山周说:“这‘中山樵’就是‘中国之山樵’的意思。”

后来,1903 年8 月,章士钊将日本人宫崎滔天新出版的《三十三年之梦》编译成《孙逸仙》一书时,因为日语水平有限,贸然将中山用作孙逸仙的名。从此,孙中山一名就流传开来。

孙先生也默认了这一名字。这个姓名就定了型。所以,辛亥革命之后,中国人一般称他为孙中山。此外,孙中山在革命的过程中还有许多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