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内心的力量——韧性
日本自 2015年12月以后,劳动者人数在 50人以上的公司有义务进行一年一度的压力测试。这是通过劳动者在有关压力的提问票上作答,并进行统计之后,来了解其压力状态的做法。
各位读者里一定也会有人每天一面承受着压力一面继续工作与学习。生活在现代社会,谁身上都带着各种压力。
但是,其状态因人而异。即便是经历同样的事情,有的人受到巨大冲击,而有的人却毫发无伤。
笔者就有一些难以忘怀的经历。
我老家的房子后面自从我记事起就有一家织布工厂。当地流行毛线织物,因此相关工厂很多。工厂里面摆满了纺线织布的机器,从早到晚都能听到机器碰撞的噪音。这个噪音除周日以外,一直在持续,到访我家的客人对这个噪音很是吃惊。对我而言,从小听一直听这个噪音就是我的日常。
可当我读高中时,这家工厂突然关了。从此以后,寂静突然侵袭了我家。
巨大噪音这个压力源消失了,想必会因此觉得精神方面会更健康吧?但结果却相反。从出生时就开始每天听到的声音突然消失的结果是,我的身体状况出了问题。
对我而言,工厂的噪音属于日常,而变得寂静这个环境变化才是压力源。我领悟到,并不是所有人身上都存在“这理所当然是压力”这种共同原因,对个体而言,巨大的环境变化本身才是原因所在。
接受刺激的方式具有个体差异。压力方面也同样如此。有人会对失落的人说“没啥大不了的”,可是对失落的本人而言,是处在一种已经陷入世界将要终结一般无助的感觉之中。需要认识到的是,认为这个状态“没啥大不了的”,终究不过是用自身的标准做的判断。
个体差异,同样存在于“从失落中恢复”的过程。既有陷入短暂失落之后迅速恢复的人,也有长期无法恢复的人。
经历痛苦之后,短暂失落又恢复的现象,以及促进恢复现象产生的原因,叫作“韧性”(resilience)。(译者注:resilience的中文翻译,除了“韧性”,还有“心理弹性”“抗逆力”。)
此外,促使韧性产生的因素称为“保护因素”,妨碍人性产生的因素称为“风险因素”。
韧性的保护因素包含多种外部因素,如温和的人际关系、周围人的支持、在家庭内部人际关系及学校的合理指导、地域社会的支持体制、社会资源、行政支持等。
另一方面,与韧性相关的性格因素的研究也在进行。关于韧性与五大性格特性的关联,笔者的研究小组也正在对全世界范围内所开展的30例先行研究进行整合与元分析。
从表4中可以发现,带来韧性与恢复精神相关性格要素与五大性格要素之间整体有比较紧密的联系。相关模式的特征是,比自尊感有更广的范围,比幸福感有更大的关联。
神经症性较低,其他四个特征较高,这意味着韧性整体具备“倾向于社会希望的”性格。
即便直面危机也能迅速恢复,意味着这种全方位的性格特性符合社会所期望,可以说是充分活用了所有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