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会有办法”与“不知道怎么办”

眼看要出问题时,有人会说:“哎呀,一定会有办法的。”而有的人会说:“啊啊,要是那样的话,该怎么办呢?”

当然,面对的问题不一样,情况也不一样,自身处境不同,想法也会变化。但整体而言,会有个体差异,有的倾向于认为“一会儿会有好事发生”,有的倾向于认为“会有坏事发生”。

积极评价自我的是“自尊感”,认为生活整体处于良好状态的是“幸福感”,而期待未来会发生好事的思维倾向叫作“乐观性”。

乐观看待事物的人与悲观看待事物的人相比,其健康状态更好,即便遇到带来压力的各种事情,也能顺利处理,容易获得积极的感情,结果就是他们往往倾向于拥有良好的精神健康状态。

这样看来,似乎积极思考会有很多好处。也会有很多人会想:“我要是也能更加积极思考,就好啦。”

那么来看看乐观性与五大人格特性的关联吧。分析了五大性格、超过4000个被试的数据,结果如表3所示。

乐观性与外倾性呈正相关,与神经症性呈负相关,这一点与自尊感一致。它与宜人性、尽责性也有关联的倾向,这很有特点。但整体从性格特性的角度来看,自尊感与乐观性很相似。

乐观性的反方向为“悲观性”,但有的研究并不将二者看作两个完全“相反的方向”,而是看作“不同事物”。

将其看作不同的事物,可以明确很多事情,如“抑郁并非低乐观性在起作用,而是悲观性高造成的影响”,“与失眠、胃疼等对压力有所反应的身体症状相关的,并非高悲观性,而是与低乐观性有关”。

如前所述,外倾性与积极感情相关,神经症性与消极感情相关,积极感情与消极感情各有各的神经生理学路径。

倘若如此,区别看待乐观性与悲观性的想法也就容易理解了。研究结果也指出,乐观性与外倾性有更大的关联,而悲观性与神经症性有更大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