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感不安和焦躁——神经症性
你会因为一些小事感到沮丧、不安,或者一遇到问题就闷闷不乐么?还是情感比较稳定,不会有剧烈的情感变化呢?
神经症性也被称为情绪不稳定性。其相反的情况称为情绪稳定性。当被说到“你是情绪不稳定的人”,大家往往会认为这种人是情感变化比较大的人,这基本上与其性格相吻合。
表现神经症性的单词有“不安”“易受伤”“爱担心”“易紧张”“好纠结”等。这一系列词汇整体上表达的都是负面情感。
说到神经症性,大家也许会想到精神病,但这一特性高也未必与疾病有直接相关联。正如这一特性也可以表达为情绪不稳定,它是以情感和情绪的不稳定性为核心特征的,是正常范围内的性格特性。
一直以来,从整体而言,神经症性的强度反映了神经系统的兴奋容易度。这一特性高的人倾向于更加强烈地感受到各种情感,特别是负面情感。诚然,些微的小事就感到受伤、沮丧、不安,给人一种精神上脆弱的印象。
此外,神经症性偏高可以表现为事情进展不顺时的焦躁、对他人的敌意。这个特征也与负面情感的易滋生性相关。
不过,实际上神经症性也有其好处。那就是“引起注意”。
比如,对他人未注意到的琐碎事情感到不安,这关系到考虑发生状况时的准备及应对问题。另外,虽然不安带来紧张,但是适度的紧张可以成为正式进行时发挥实力的原动力。并且,为了避免不安与紧张,也会提高练习的动机。
相反,神经症性偏低,对负面情绪的感受性不是很强,发生状况时,情绪较为稳定。这样的人抗压能力强,不容易受到事物的影响,但对危险可能会有些迟钝,等到意识到的时候,可能会耽误对危机的应对。
神经症性的研究历史悠久,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士兵压力研究就受到人们的关注。战争与心理学概念的结合意外地紧密,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美国在征兵时大规模地使用了智力检查。此外,战时压力反应研究以越南战争为契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逐渐为人知晓。
神经症性这一性格特性,原本被认为是接近病理而需要克服的一种特性,如今被看成一般人正常范围内的性格特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