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说明

本书原名为《谁承担后果——中央情报局与文化冷战》,其实也可视为美国文化冷战史,因其所描述的时间跨度起自二战结束直至苏联解体,史料丰富翔实,从正文后所附的注释和资料来源即可见一斑。作者弗朗西丝·斯托纳·桑德斯(Frances Stonor Saunders),是一位居住在伦敦的文献纪录片独立制片人。她从开始研究到成书,历时七八年,辗转各地,查阅大量资料,遍访尚在人世的当事人,可见其态度之认真。由一个外国人来写美国,大概较少偏见与局限,犹如法国人托克维尔所著《美国的民主》和英国人詹姆斯·布赖斯之《美国政体》(The American Commonwealth,此书似尚无中译本),反倒被世人视为研究美国的经典读物,本书从总体上说也较为客观、理性,观察敏锐而细致,可信度也较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世界(主要是西欧,也包括美国)的知识界普遍减少了对苏联的偏见,思想上明显左倾,共产党力量壮大,甚至盛传意大利共产党可能执政。美国为了遏制苏联向西“扩张”,抵制共产主义对西方的影响,发动了长达数十年的冷战,这已是大家都熟知的史实。不过,一般的论述都偏重于政治、军事领域,较少涉及文化艺术领域,而本书恰恰将注意力集中在这个领域。通过作者的详尽论述,读者会看到美国为进行这场特殊的战争,耗费了多少金钱,网罗了多少人才,费了多少心计进行策划和组织,涉及多少不同的文化艺术种类,又有多少世界名流卷入其中。透过这些触目惊心的论述,读者不难体会到意识形态的对立和冲突确实根深蒂固,并可以进一步认清当今一些美国人,尤其是决策者和政客仍摆脱不掉冷战思维的本质。

尽管从总体上说,本书还算客观,但作者毕竟是西方人,在书中援引事件、资料和进行评论时显然还是出自西方人的立场和观点,这是难以避免的,也是我们不必苛求于作者的。相信我国读者自能分辨,毋庸编者赘言。

本书正文部分,页下注均为译者注,原文(包括《前言》《后记》)中的注释,一律放在书后。原书后附有资料来源及采访记录,我们只选译了部分资料来源,采访记录,以其多人名、地名,未译。

在本书出版过程中,我们进行了认真的编辑加工,力求译文的完整、准确,但仍难免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