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东大建筑之滥觞
北陵原上。
东北大学的开学典礼如期举行,堡垒形的大礼堂前面的广场上,鼓乐队奏起了雄浑的音乐,乐声飘卷着松涛柳浪,如大海的波涛澎湃汹涌。
两千多名师生,队伍齐整,在广场上站成一座森林的方阵。
校长张学良将军一身戎装,胸前披挂着金色的绶带,雄姿英发,眉宇间透着青春勃发的朝气,笔挺地站在主席台正中,副校长刘凤竹、文科学长周守一、法科学长臧启芳、工科学长高惜冰站立两旁。他们身后的一排是张学良亲自募聘的名流学者:数学家冯祖荀,化学家庄长恭,机械工程学家刘化洲、潘成孝,新开设的建筑系主任梁思成,美学教授林徽因和文法学院聘请的名教授吴贯因、林损、黄侃等。
张学良做过简短的致辞之后,乐声响起,两千多名师生高声唱起了刘半农作词、赵元任作曲的《东北大学校歌》:
白山兮高高,黑水兮滔滔;
有此山川之伟大,故生民质朴而雄豪;
地所产者丰且美,俗所习者勤与劳;
愿以此为基础,应世界进化之洪潮。
沐三民主义之圣化,仰青天白日之昭昭。
痛国难之未已,恒怒火之中烧。
东夷兮狡诈,北虏兮矫骁,
灼灼兮其目,霍霍兮其刀,
苟捍卫之不力,宁宰割之能逃?
惟卧薪而尝胆,庶雪耻于一朝。
惟知行合一方为责,无取乎空论之滔滔,
惟积学养气可致用,无取乎狂热之呼号。
其自迩以行远,其自卑以登高。
爱校、爱乡、爱国、爱人类,期终达于世界大同之目标。
使命如此其重大,能不奋勉乎吾曹,能不奋勉乎吾曹。
一首歌,唱沸了两千多颗激昂的心。师生们群情振奋,他们仿佛听到了血液在脉管里汩汩奔流的声响。
林徽因和梁思成从欧洲日夜兼程赶回北京,已是这年的8月18日。梁启超全家正翘首以盼,奶妈王姨早就为他们小夫妻收拾好了东四十四条北沟沿23号的新房,他们举行了庙见大礼,又到西山祭谒了李夫人墓。梁启超见思成满面黑瘦、头筋胀起的风尘憔悴之色,老大不高兴。休息几天后,看到儿子脸上恢复了原来的样子,才算放下心来。林徽因的到来,给这个家庭添了许多喜气,她落落大方,没有从前旧家庭的虚荣,又没有新时髦的习气,与全家人都处得十分融洽,梁启超最小的女儿梁思宁(1916年10月生,小名六六,长大后参加新四军),也一天到晚围着林徽因不肯离去。
他们在家休息了十多天,东北大学开学时间已到,便匆匆打点行囊北上。为了他们夫妇的职业,梁启超绞尽脑汁,在他们游欧期间,就多方奔波了。在旅途中,他们频频收到父亲的来信,几乎每一封信中都谈到了他们回国后的职业问题:
你们回来的职业,正在向各方面筹划进行,一是东北大学教授,一是清华大学教授,成否皆未可知,思永别有详函报告。另外还有一件“非职业的职业”——上海有一位大藏画家庞莱臣,其家有唐画十余轴,宋元画近千轴,明清名作不计其数,这位老先生六十多岁了,我想托人介绍你拜他们,当他几个月的义务书记,若办得到,倒是你学问前途一个大机会。你的意思如何?亦盼望到家以前先用信表示。你们既已学成,组织新家庭,立刻须找职业,求自立,自是正办,但以现在时局之混乱,职业能否一定找着,也很是问题。我的意思,一面尽人事去找找,找得着当然最好,找不到也不妨,暂时随缘安分,徐待机会。若专为生计独立之一目的,勉强去就那不合适或不乐意的职业,以致或贬损人格,或引起精神上苦痛,倒不值得。一般毕业青年大多数立刻要靠自己劳作去养老亲,或抚育弟妹,不管什么职业得就便就,那是无法的事。你们算是天幸,不在这种境遇之下,纵令一时得不着职业,便在家里跟着我再当一两年学生(在别人或正是求之不得的),也没有什么要紧。所差者,以徽音现在的境遇,该迎养她的娘才是正办,若你们未得职业上独立,这一点很感困难。但现在觅业之难,恐非你们意想所及料,所以我一面随时替你们打算,一面愿意你们先有这种觉悟,纵令回国一时未能得相当职业,也不必失望沮丧。失望沮丧,是我们生命上最可怖之敌,我们须终身不许它侵入。
《中国宫室史》诚然是一件大事业,但据我看,一时很难成功,因为其建筑十之八九被破坏,其所有现存的,因兵乱影响,无从到内地实地调查,除了靠书本上资料外,只有北京一地可以着手。所以我盼望你注意你的副产工作——《中国美术史》。这项工作,我很可以指导你一部分,还可以设法令你看见许多历代名家作品。回来时立刻得有职业固好,不然便用一两年工夫,在著述上造出将来自己的学术地位,也是大佳事。
前在清华提议请你,本来是带几分勉强的,我劝校长增设建筑图案讲座,叫你担任,他很赞成,已经提出评议会。闻今年此类提案甚多,正付审查未表决,而东北大学交涉已渐成熟。我觉得为你前途立身计,东北确比清华好,况且东北相需是殷,而清华实带勉强。因此我便告校长,请将原案撤回,他曾否照办,未可知,便现在已不成问题了。几年评议会许多议案尚未通过,新教习聘书一概未发,而北京局面已翻新,校长辞职,负责无人,下学期校务会在停顿中。该校为党人所必争,不久将全体改组,你安能插足其间?前议作罢,倒反干净哩。
实际上,梁启超是非常希望儿子能留在清华的,那里虽是温柔乡,但治学条件毕竟与东大不能同日而语,可是因为政局的变化,他的一番苦心也终究徒劳。192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和“外交部”会同致电清华学校教务长,委派他暂代校务,南京政府要接管清华已初露端倪,在清华归属问题上,大学院与外交部之间各不相让。大学院以统一全国教育学术机构的名义接管清华,而外交部却坚持要由它来承袭北洋政府外交部对清华的管辖的权力,抢先一步接管了清华的基金,拒绝大学院插足,在梁思成和林徽因欧游期间,外交部派张歆海等八人来校“查账”,以示接管清华。第二天,大学的特派接管人员高鲁等3人也接踵而至,声称“视察”,双方你争我夺,互不相让,各派势力竞相逐鹿,一个校长的位子,竟有30多个人去争抢。梁启超审时度势,改弦更张,决定让儿子、儿媳去东北谋职。
此时,离东北发生“皇姑屯事件”不久,张作霖被炸死,改由张学良主政,东北大学亦实行改革,积极网罗人才,全校的师资大部分都留学于英、美、法、意、德、日、俄等国的世界名牌大学。梁思成、林徽因的就业问题很快就有了着落。6月19日,他们还在旅游考察途中,东北大学的聘书就先行寄到梁启超手里,而且待遇十分优厚,梁思成月薪800元,林徽因月薪400元,是新聘教授中薪水最高者。
东北大学前身是“国立沈阳高等师范学校”和“公立文科专科学校”,1922年奉天省长王永江倡议筹设东北大学,并自任校长,在北陵前辟地五百余亩,依照德国柏林大学图纸建造。
1923年春季,东北大学正式成立,暑期招收第一届预科学生,分为文、法、理、工四科,两年毕业,可直接升大学本科。1925年暑期,招收第一届本科学生,仍分四科九系,学制四年,毕业后授予学士学位。1926年5月,又增设东北大学附属高中,分为文、理两种,毕业后经考试升入大学本科。另外还有东北大学夜校专修科,政法、数理专修科,招收在职公教人员。
在东北大学工作时的林徽因
这年秋天,少帅张学良就任该校校长,任职不久,着手大学的改革与扩充,把原有的文、法、理、工四个学科改为文学院、法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工学院又设建筑系,四处招聘人才,年轻的东大建筑系,成为中国首屈一指的人才库。张学良捐款300万元,又增建了汉卿南楼和汉卿北楼。
东北大学成立之初,建筑系只有林徽因和梁思成两名教职员,学生上课时教授点名,严格限制旷课,理工科几乎全用英美大学教材讲课、做题、实验,实习报告均用英语。建筑系则完全采用英美式教学法,四十多名学生,大家集中在一间大教室里,座席不按年级划分,每个教师带十四五名学生。
东北大学开学前,林徽因回福州一次,把母亲和堂弟林宣带到东北大学建筑系就学。在福州,她受到父亲创办的私立法政专科学校同人的欢迎和宴请。在闽期间,她应乌石山第一中学之邀,为师生讲演《建筑与文学》,还到仓前山英华中学讲了《园林建筑艺术》。还为叔叔林天民设计了福州东街文艺剧场,地址在福州聚春园,现原建不存。这次回来她住在新港,林天民家里还为四堂妹林新声画了两幅水粉画。父亲当年在福州水部高桥巷有一栋日式平房,叔叔死后由四堂妹看管。林长民去世后,家人从北京回来住在福州塔巷林家老宅。现家中人大都凋零人散。
担任美学和建筑设计课的林徽因,经常把学生带到昭陵和沈阳故宫去上课,把现存的古建筑作教具,讲建筑与美的关系。林徽因知识渊博,又有非常犀利的谈锋,性格爽快幽默,因此她的课最受欢迎。
空闲的时候,她和梁思成还去丈量那里的古建筑,作图稿可依据的记录。
上第一堂课的时候,她把学生带到沈阳故宫的大清门前,让大家从这座宫廷建筑的外部进行感受,然后问:“你们谁能讲出最能体现这座宫殿的美学建构在什么地方?”
大家很热烈地讨论起来。有的说是崇政殿,有的说是大政殿,有的说是迪光殿,还有的说是大清门。
林徽因笑了:“你们注意到八旗亭了吗?它没有特殊的装潢,也没有精细的雕刻,跟这金碧辉煌的大殿比起来,它还是简陋了些,而又分列两边,就不那么惹人注意了,可是它的美在于整体建筑的和谐、层次的变化、主次的分明。中国宫廷建筑的对称,是统治政体的反映,是权力的象征。这些亭子单独看起来,与整个建筑毫不协调,可是你们从总体看,这飞檐斗拱的抱厦,与大殿则形成了大与小、简与繁的有机整体,如果设计了四面对称的建筑,这独具的匠心也就没有了。”
说到这里,林徽因给大家讲了八旗制度的故事。
1615年,努尔哈赤完善了正黄、镶黄、正白、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八旗制度,这个制度的建立,在后金国的发展中显示了它的威力。据说努尔哈赤在立国之初凡遇军国大事,必在“殿之两侧搭八幄,八旗之诸贝勒、大臣入八处坐”,共商大计。八旗的首领当然都是努尔哈赤的兄弟子侄,不会是旁门别支、平民百姓去充任。
她说:“从大政殿到八旗亭的建筑看,它不仅布局合理,壮观和谐,而且也反映了清初共治国政的联合政体,它是中国宫廷建筑史上独具特色的一大创造。这组古代建筑还告诉我们,美,就是各部分的和谐,不仅表现为建筑形式中各相关要素的和谐,而且还表现为建筑形式和其内容的和谐。最伟大的艺术,是把最简单和最复杂的多样,变成高度的统一。”
林徽因讲课的方式就是这样,既深入浅出,又简明扼要,脉络清楚,注重细节,循循善诱。
即使过了许多年,她的学生们也没有忘记打开他们艺术思维之门的八旗制度的故事。
因为刚刚建系,教学任务繁重,林徽因经常给学生补习英语,天天忙到深夜。那时她已怀孕,但她毫不顾惜自己,照样带着学生去爬东大操场后山的北陵。
放寒假以前,梁思成夫妇接到家里发来的电报,称父亲梁启超病重住院,便匆忙赶回北京。早在1926年,父亲曾做过一次肾切除手术,但手术后仍不断便血。其实在他们赴东北大学就职时梁启超病情已经很重,10月中旬便住进协和医院。
下车后林徽因和梁思成直奔协和医院,此时梁启超已在协和医院二楼特别病房住了近一个星期。林徽因和梁思成看到病**的父亲已宛若暮年的老人,双目暗淡,脸上没有血色,喉中痰壅,亦不能言,见到儿子、儿媳也只能用目光表示内心的宽慰。
父亲的主治医师杨继石和来华讲学的美国医生柏仑莱告诉他们,梁启超的病已不大有挽回的希望了。梁启超刚住院时因咳嗽厉害,怀疑是肺病,经X光透视后,却没发现肺有异常,只是在血液化验中,发现了大量的“末乃利菌”,这是一种世界罕见的病症,当时的医学文献只有3例记载,均在欧美,梁启超是第4例。灭除此菌的唯一药剂是碘酒,而任公积弱过甚,不便多用,只好靠强心剂维持生命。
从上海赶来探病的徐志摩,也只能隔着窗口看了两眼他的恩师。志摩望着病骨支离的老师,黯然神伤,泪水从眼眶里涌了出来。林徽因说:“父亲平常做学问太苦了,不太注意自己的身体,病到这个程度,还在赶写《辛稼轩年谱》。”
采取一段中药治疗以后,梁启超的病况居然出现了转机,能开口讲话了,精神也好了许多,梁思成很高兴,便邀了徐志摩、金岳霖等几个朋友,到东兴楼饭庄小聚,之后他们又一起去金岳霖家看望他的老母亲。金岳霖住在东单史家胡同,那是借的凌叔华家的私产小洋房。一进门厅,他们便看到了地下铺的红地毯,那是石虎胡同新月社的旧物,大家触物伤情,想起新月社当年的红火和如今的寥落,很是感慨了一番。
1927年1月17日,梁启超病况再次恶化,经过会诊,医生们决定只好注射碘酒。第二天,梁启超出现呼吸紧迫,神志已处于昏迷状态,梁思成忙给供职于天津南开大学的二叔梁启勋拍发急电。当日中午,梁启勋便带着梁思懿、梁思宁赶到协和,梁启超神志微醒,口不能言,只是握着弟弟的手,用目光望着思成和徽因,却一句话也没说出来,只是眼中流出了几滴泪水。
当天的《京报》《北平日报》《大公报》都在显著位置报道了梁启超病危的消息。
1月19日下午2时15分,梁启超与世永别。梁启超的遗体被送到地下室,装殓后,当晚送到宣武门外广惠寺,梁家向亲友发出了简短的讣告:
家主梁总长任公于一月十九日未时病终协和医院,即日移入广惠寺,二十一日接三。
20日下午3时大殓,到场亲视者除其家属外,尚有任公生前朋辈胡汝麟、王敬芳、刘崇佑、蹇念益等数十人。
接三之后,为梁启超举行了佛教葬礼,仪式新旧参半,灵柩送到西山卧佛寺西东沟村与李夫人合葬。墓碑是梁思成和林徽因设计的,高2.8米,宽1.7米,碑形似榫,古朴庄重,不事修饰。正面镌刻着:“先考任公政君暨先妣李太夫人墓”14个大字。梁思成和林徽因没有想到,他们毕业后的第一件作品竟是为父亲设计的这座墓碑。
40多年后,梁思成从为他治病的大夫那里得知了父亲早逝的真相。由于梁启超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协和医院指定著名的外科教授刘大夫来做这次肾切除手术。病人被推进手术室后,值班护士用碘伏在肚皮上标错了地方。刘大夫手术时没有仔细核对X光片,误将那个健康的肾切除。这一错误术后不久即发现了,院方当作“最高机密”保护起来。直到现在,这件事在中国还没有广为人知。此后不久,刘大夫便辞去协和医院职务,到国民党政府的卫生部当次长去了。
开学后,林徽因和梁思成回到东北大学。
理工学院是东北大学教学和生活环境最好的一所学院,巍峨的白楼耸立于沈阳北陵的前沿,校门前浑河川流不息,学院的教学条件很好,图书、仪器齐备,学生宿舍富丽堂皇,教授的住宅是每人一套小洋房。
1929年夏天,在宾夕法尼亚时的同学陈植、童寯和蔡方荫,应梁思成和林徽因之邀,也来东北大学建筑系任教。老同学凑到一起,志同道合,把一个建筑系搞得生气勃勃。每个周末,一帮老同学聚在梁家,吃茶、聊天,日子过得倒也快活。
几个老同学一商定,热热闹闹地成立了一个“营造事务所”,不仅搞研究,而且承揽建筑工程。适逢吉林大学筹建,总体规划、教学楼和宿舍设计,他们“一揽子”全包了下来。后来还设计了交通大学拟在辽宁锦州开办的分校校舍、沈阳郊区的“肖何园”等建筑。
这一年,兼任东北大学校长的张学良将军设奖金征集“东北大学校徽图案”,林徽因设计的“白山黑水”图案中奖,几个老同学到梁家又是一番庆贺。
让人感到不惬意的是东北混乱的时局,各派势力争夺地盘,太阳一落山,胡子便从北部牧区流窜下来,马队飞一样从窗外飞驰而过。大家聊到兴致正好的时候,也只能把灯关掉,屏住声息,隔窗看一眼,月光下胡子们骑着高头骏马,披着红色斗篷,很是威武。林徽因说:“这还真有点罗曼蒂克呢!”
1931年4月,日本侵华日紧,梁思成、林徽因辞去东北大学教职,由东北籍的童寯继任。“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人关闭了东北大学,建筑系由童寯带领迁到上海。同年7月,第一届建筑系本科学生毕业的时候,接到童先生和毕业生的信,梁思成在北京给他们写了长信给予祝贺和鼓励。信中说:
“现在你们毕业了,毕业二字的意义,很是深长。美国大学不叫毕业,而叫始业”。“你们的业是什么,你的业就是建筑师的业,建筑系的业是什么,直接地说是建筑物之创造,为社会解决衣食住三者中的住的问题;间接地说,是文化的记录者,是历史的反照镜,所以你们的问题十分繁难,你们的责任是十分地重大。
“现在你们毕业了,你们是东北大学第一班建筑学生,是‘国产’建筑师的始祖,如一艘新舰行下水典礼,你们的责任是何等重要,你们的前程是何等远大!林先生和我两人,在此一同为你们道喜,遥祝你们努力,为中国建筑开一个新纪元!”
东北大学的学生张镈回忆,东大建筑系是“又团结互助又斗争雄辩的集体”,三个班,共约四十多名学生,四位导师,梁(思成)师、陈(植)师、童(寯)师、林(徽因)师,他们各不相同,“平时团结一致十分水乳,评图时,不放过任何不足之处。真是难能可贵。”
东大学生后来到南京中央大学本科进修的学生林宣回忆,梁先生讲授“西洋建筑史”,“教案是写在卡片上,分捆成束,语言少,图画多。几乎每个典故实例都在黑板上画一遍。”林先生的课程设:“初步设计、雕饰、专业英语,还有古典文学课。每周六个学时,他记得学过《威尼斯商人》。在林先生倡导下,英语课又增加一个学时。”林宣许多年后还清楚地记得,林徽因在东北大学时讲过,做学问“少一事不如多一事”。
从梁、林讲课也可看出二人处事风格的不同,一个话多一个话少,一个沉静一个活泼,但配合相得益彰,不同中却透着契合。
这年7月,林徽因产期已近,借暑假之机,梁思成陪同林徽因返回北平。8月住进协和医院,随着剪刀的一次闪光,他们倏然觉得,女儿维系在母体上的那根脐带被剪断之后,两颗风筝一样漂泊的心却把一条线紧紧挽在那双小小的手臂上。
宝宝的第一声啼哭,引爆了窗外一片嘹亮的蝉鸣。
1929年,初为人母的林徽因,抱着女儿梁再冰在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