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香山地区早期革命斗争实践

(一)中法大学党组织的革命斗争

1922年下半年,中法大学成立海淀历史上第一个党支部,海淀地区成为北京市建立中共地方组织最早的地区之一。1923年,陈毅到中法大学学习,是年底,陈毅入党。陈毅于1924—1925年任支部书记。

中法大学当时条件差,陈毅和几名同学联名张贴“意见书”,要求改善办学条件,经过争取,校方妥协,学生学习和生活条件有了改善。陈毅在这里学习期间积极从事文学活动,1924年底,陈毅在香山成立“斗千社”。1925年,陈毅与好友创办名为《燕风》的半月刊,又组织了“西山文社”。因文学活动,陈毅结识了王统照、沈雁冰、郑振铎等左翼作家,参加了文学研究会。对于陈毅在西山地区的早期革命活动,其次子陈丹淮曾记述道:“到了北京不久的一个星期日,父亲就带我们全家到西山碧云寺游览。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拜谒孙中山先生的衣冠冢……父亲告诉我们,当年孙中山先生是在北京逝世的,那时父亲正在北京中法大学学习,还参加了孙中山的追悼会,为孙中山先生守过灵……后来我慢慢知道西山碧云寺原来是父亲完成学业的地方,是他入党的地方,是他从事文学创作的地方,是他迈向职业革命家的地方。难怪他要急着带我们来,父亲是在怀旧,也是在让我们逐步地靠近他的事业和他的生活。”(2)

(二)香山慈幼院党组织的革命斗争

1925年,北京女高师学生张秀岩到香山慈幼院女校当语文教师。1926年冬,张秀岩经郭隆真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二天,郭隆真带张秀岩去见了李大钊。

香山慈幼院共有党团员30多人,党组织积极开展活动,组织党员学习党的文件、马列著作,成立读书会,宣传反帝反军阀、拥护北伐、拥护三民主义的思想,甚至到校外张贴标语、传单。党团组织利用运动会、文艺会、讲演会等形式,传唱《国际歌》,扩大党团员在学生中的影响力。支部书记张秀岩在香山慈幼院播下革命火种,她组织进步学生领导学生自治会,反对在学生中进行宗教宣传,要求取消对女生的不合理限制,反对检查女生信件。张秀岩还经常冒着白色恐怖,外出与燕京、清华和城内的党组织联系。

(三)孙中山灵柩归安碧云寺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10月,受革命影响的直系将领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电请孙中山北上。12月31日,孙中山扶病入京,发表书面谈话和《入京宣言》,庄严宣告,此次来京,“不是为争地位,不是为争权利,是来与诸君救国的。”孙中山抵京,扩大了国共合作统一战线在北方的影响。然而他的病势却日益严重,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病逝。中共北方区委联合国民党左派,在北京举行了大规模的追悼活动。3月19日,孙中山遗体由协和医院移往中央公园。李大钊、林祖涵等参加了抬棺仪式。

4月2日,孙中山灵柩由中央公园灵堂移居西山碧云寺。在国共两党的发动下,护送灵柩的军政人员、学生及市民达30余万人,情景极为悲壮,护灵队伍一直步行送至西直门,由西直门送至西山的有2万余人。按照李大钊的指示,陈毅率领中法大学挽灵队,分段由铁狮子胡同挽灵至碧云寺。这次送殡形成了一次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游行大示威。游行队伍宣传孙中山与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团结合作精神,宣传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革命纲领,海淀地区的大中学生和普通群众受到一次反帝爱国的活动教育,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四)公葬李大钊

1927年,革命先驱李大钊遇难后,其灵柩一直停放在城内。1933年4月,李大钊夫人赵纫兰携子女专程来到北平与党组织取得联系,商讨处理李大钊后事。中共河北省委、中共北平市委研究决定为李大钊举行隆重的公葬,争取通过盛大的殡葬仪式来揭露反动派杀害共产党人的罪行,伸张革命正义,进一步唤醒民众。

4月23日,2000多名革命群众和进步人士为李大钊送殡。送葬队伍举着挽联、抬着花圈,演说李大钊的生前事迹,路边几千人默哀致敬。当队伍行至西四准备路祭时,被军警阻拦冲散,少数继续前进,出西直门前往香山。灵车行至西郊燕园(今北京大学)西门时,清华大学的学生们又拦路进行了郊祭。傍晚,送殡队伍到达香山万安公墓。公葬所立石碑上刻有一颗红五角星,五角星的中央刻有黑色的镰刀斧头。碑的正面是“中华革命领袖李大钊同志之墓”几个红色大字,背面是红字碑文,铭刻:“李大钊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最忠实最坚决的信徒,曾于一九二一年发起组织中国共产党的运动;并且实际领导北方工农劳苦群众,为他们本身利益和整个阶级利益而斗争!”碑文下方落款是:“一九三三,四月念三,北平市民革命各团体为李大钊同志举行公葬于香山万安公墓。”由于当时环境险恶,这块墓碑只能同棺柩一起埋入墓穴,直到50年后修建李大钊烈士陵园时,才重见天日。公祭李大钊烈士活动,对海淀乃至北京的广大青年和群众是一次很有意义的革命宣传教育,使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更为深入人心。

(五)熊希龄及香山慈幼院的抗日活动

因香山慈幼院的共事情谊,以及对革命活动的同情,李大钊被捕后,熊希龄曾救助李夫人及子女避难脱险。熊希龄坚决反对日本侵略中国,“九一八”事变后,为表明自己奔赴国难、矢志抗日救亡的决心,熊希龄在熊家墓园为自己筑好墓穴,意在告诉人们,自己奔赴前线,一旦牺牲,将埋葬于此。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熊希龄组织成立“卫国阵亡将士遗族抚育会”,积极筹集社会资力抚育殉难将士遗孤,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投入抗日,支援前线。1932年2月12日,熊希龄以香山慈幼院院长名义发布通告表明抗日救国的决心,3月19日,香山慈幼院抗日救国会为敦促国民党政府抗日发表通电,谴责国民党不抵抗政策。

熊希龄组织慈幼院200余男生为义勇军,开赴抗日前线,并在北平创办后方医院,救护伤员,亲率长女组成救护队,在古北口、石匣战地救死扶伤。熊希龄还和夫人、女儿共赴前线,全力奔赴国难。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起,熊希龄在上海与红十字会的同仁合力设立伤兵医院和难民收容所,收容伤兵,救济难民。京沪沦陷后,熊希龄又在香港为难民、伤兵募捐。1937年12月25日,熊希龄在香港逝世,国民政府为他举行了国葬仪式。毛泽东对熊希龄也给予充分肯定,并说:“一个人为人民做好事,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熊希龄是做过许多好事的。”

(六)樱桃沟与“一二·九”运动

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伸向华北大地,中国共产党向人民群众发出抵御侵略、保卫华北的号召。1935年,中共河北省委多次发出通知、宣言,要求华北地区各级党组织,在群众中广泛宣传,开展抗日救亡斗争,并对北平市领导机构进行改组,从政治上和组织上加强对抗日救亡运动的领导。12月6日,北平学联召开代表会,通过并发表了《北平市学生联合会成立宣言》。随即,传来了丧权辱国的“冀察政务委员会”将于12月9日成立的消息,广大学生和进步人士极为震惊。在中共北平临时工委的领导下,北平学联决定举行学生大请愿,反对“华北自治”。9日,北平大中学生数千人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要求保全中国领土的完整,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这次游行正式拉开了“一二·九”运动的序幕。

12月16日,北平学生和各界群众1万余人又举行示威游行,迫使“冀察政务委员会”延期成立。之后,天津学生又组成南下扩大宣传团,深入人民中间宣传抗日救国。杭州、广州、武汉、南京、上海等地相继举行游行示威。北平学生的爱国行动得到了全国学生的响应和全国人民的支持,形成了抗日民主运动的新**,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一二·九”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大规模的学生爱国运动,公开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并吞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的妥协投降,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它配合了红军北上抗日,促进了国内和平和对日抗战。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一二·九”运动“是抗战动员的运动,是准备思想和干部的运动,是动员全民族的运动”,“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因当时相关的一些组织策划和具体活动大多发生在以清华大学、燕京大学,以及樱桃沟为代表的海淀地区,所以海淀是“一二·九”运动事实上的策源地。

在新的革命形势推动下,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于1936年2月1日在北平成立。民先队总部设在北平,随即在国内各大城市相继成立分部。海淀地区的民先队走在抗日救亡运动的前列。清华大学、燕京大学两个大队的80余名队员,经常组织人员在西山地区进行军事训练和游击战演习。1936年7月,北平民先队和北平学联,在樱桃沟举办了第一期夏令营,夏令营采取军事化管理,到西山爬山训练,提高体质,并集中学习我党关于抗日救亡的政策。队员们还在樱桃沟的尽头北山,分“敌”我双方,展开攻防战、伏击战、遭遇战、游击战的演练。夜晚,营员们时常在山谷里搞紧急集合、急行军、抓“舌头”等训练。北京大学学生陆平、清华大学学生赵德尊借助工具在一块巨石上刻下了“保卫华北”四字,另有一位营员刻下“收复失地”,充分表达了进步青年的爱国热情。第二次、第三次夏令营分别在西山老虎洞、大觉寺举行。这两次夏令营除军事演习和政治讲座外,又适当增加了文娱体育活动。夏令营活动既使参加者受到了军事训练和集体生活的锻炼,又宣传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扩大了民先队、学联等党的外围组织在青年中的影响力。

(七)香山有幸埋忠骨

佟麟阁是著名的国民党抗日爱国将领,“七七事变”时以29军副军长代理军长职务,直接负责军事指挥,他向全军官兵发出命令:凡是日军进犯,坚决抵抗,誓与卢沟桥共存亡,不得后退一步。1937年7月28日,日军向北平发动总攻击,佟麟阁率部奋勇抵抗,与132师师长赵登禹拼死抗击。战斗十分激烈,当佟麟阁组织部队突击时,不幸壮烈殉国,时年45岁。爱国将领赵登禹也在此战中英勇牺牲,时年39岁。

佟麟阁将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为国捐躯的第一位国民党高级将领,赵登禹师长是抗日殉国的第一位师长,他们的抗战演绎了一曲不畏强暴、保家卫国的慷慨悲歌。1937年7月31日,国民政府命令褒奖佟麟阁副军长,追赠为陆军上将。抗日战争胜利后,北平市政府各界将寄厝北新桥柏林寺内的佟麟阁将军遗体移至八宝山忠烈祠。1946年7月28日,佟麟阁将军被安葬于香山脚下。

(八)其他革命活动

1936年4月4日,北平学联组织游香山活动并借机开展抗日革命宣传和动员,学生们高唱“救国军歌”,在参与者之一的濮澄看来,这首歌好像是为长城抗战的二十九军准备的。1937年7月,原东北抗日义勇军成员成立抗日游击队(国民抗日军),攻占河北省第二监狱,进行黑山扈战斗,袭击香山、碧云寺等敌人据点。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法大学在日寇占据华北的情况下,苦苦支撑,坚持爱国立场,不屈从日寇,不“接纳辅导官”、不开日语课、不挂太阳旗。1938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的忌日,北平学联于香山碧云寺孙中山先生衣冠冢前举行祭奠活动,望着破碎的山河,瞻仰先生的遗泽,学生们感到无限追思、无限悲痛,呼吁团结抗日,誓为民族解放而奋斗。

抗战时期及解放战争时期,香山地区也是中共平西地下秘密交通线的重要活动区域,留下了众多交通联络员艰辛的革命活动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