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过程

(一)定都北平历史过程

“定都北平”的重大决策有一个历史过程。

“定都北平”这个决策非常重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因为确定首都,表明中国革命胜利进入了新阶段,这是一个标志性的胜利象征,是旧政权崩溃、新政权建立的标志;二是因为首都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处于重要地位,定都本身就很有政治意义、军事意义、发展意义,是保障国家政治安全、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三是首都定在北平是正确的选择,北平当时是民国的重镇,有着天然的政治优势、革命优势、民心优势,定都北平是历史的选择、现实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也就是天时、地利、人和。地利是指北京的重要地理地位,是政治安全、国家安全的重心,是全国历史重镇;天时是革命全面胜利,革命的重心到了中国的北方,东北、华北已经解放,新中国成立水到渠成、指日可待;人和是北平人民支持,是北平解放半年多取得的伟大成绩,是北平市委领导北平军民取得的胜利的结果,给北平营造了一个政治社会安全安定、人民生活安居乐业、经济发展不断好转的政治环境、社会环境和军事环境,定都于此,北平当之无愧。

1.“定都北平”

定都、都城的选址是一个政权非常重要的政治工作,是国家稳定的头等大事之一,因为都城是一个政权重要的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中心。所以,唐朝韩愈说,“京师者,四方之腹心,国家之根本。”(2)

第一,历史的传统。我国的古代王朝首都开始是以长安—洛阳(黄河中游)为重要选择,唐宋以前长安为主都、洛阳为陪都;到了国家版图更大以后,北京就成为首选。北边可控制东北与蒙古高原,能保障国家安全、民族安全;西边可控制西北,遥控边陲;东南有运河与华东、中南连成一线;有太行山、燕山的天然屏障,有华北平原的丰饶沃土,居高负险,层山带河,雄视天下,是控制、保障中国的政治安全、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经济安全、交通便利的枢纽。所以,古代中国后期辽金元明清各个朝代定都,都在北京。

第二,革命形势的发展。这时候东北、华北解放,北靠苏联,有着非常好的根据地。

第三,北京人民的支持。关于“定都北平”这个重大决策确定的时间,王稼祥的夫人朱仲丽写了一本书《艳阳照我》,介绍了当时北平具有的政治优势、地理优势和安全优势。这本书说,定都北平的决策起于新中国成立前的1949年2月。这时候,北平已经解放,中共中央住在河北的平山西柏坡,准备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有让王稼祥担任外交部部长或驻苏联大使的意图,所以把他从东北叫来参加七届二中全会,他当时是东北中央局委员、城市工作部部长、宣传部代理部长。

该书介绍,定都北平源自王稼祥的建言。当时是在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期间,毛泽东询问王稼祥在哪儿定都的意见,王稼祥分析了中国历代定都的特点,指出在西安、洛阳、开封等地方建都都不足取,南京也不足取。

王稼祥认为,北平比较合适,他讲了4个理由,一是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利于首都安全;二是靠近苏联;三是经济发展,有较好经济基础;四是历史传统,民众容易认同。朱仲丽说,这更坚定了毛泽东定都北平的决心。(3)

这个说法有一定合理性,但毛泽东定都北平的想法与决心至少在1948年底就确定下来了,甚至可以说他转战陕北,在革命胜利在望、决战在即的情况下,率领中央军委机关移驻西柏坡,就确定了要定都北平。这有几则资料。

一是1949年1月底米高扬秘密访问西柏坡。毛泽东告诉米高扬,“中共中央将在2月20日迁往北平”。(4)

二是华北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在回忆录里讲的。1948年5月,中央要求晋察冀、晋冀鲁豫解放区合并,组成华北中央局的党的机构和华北人民政府。“华北人民政府的成立,中央是试图以此作为一个国家的蓝图来试点的。”(5)也就是说,华北人民政府是中央政府的雏形。

11月8日,中共中央、毛泽东决定由华北中央局接管天津、北平。北平解放后,毛泽东指示华北局负责人说:进北平要依靠工人阶级。“蒋介石的国都在南京,他的基础是江浙资本家。我们要把国都建在北平,我们也要在北平找到我们的基础,这就是工人阶级和广大的劳动群众。”(6)

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毛泽东在会上宣布:“我们希望4月或5月占领南京,然后在北平召集政治协商会议,成立联合政府,并定都北平。”(7)这是中共中央正式对外宣布新中国将定都北平。

这是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决定定都北平的决策过程。另外,北平和平解放以后,北平市委、北平军管会领导北平军民做的工作非常好,北平非常安全、安定,北平成为首都名正言顺,这是现实基础。

2.建设新北平

建设新北平,主要是指两个方面,一是全面和平接管,对国民党军政系统的接收、改编、改造,如改编国民党军队,接管旧政府、警察机关,接管物资系统,接管文化系统,这是政权建设;二是建设古都全新秩序,如建立人民政权,恢复社会秩序,安定民生,发展生产,这是民生基础,经济、社会基础。

北平和平接管、建设新北平的领导工作,是由彭真任书记的北平市委和叶剑英任主任的北平军管会负责的。叶剑英也是第一任北平人民政府的市长,他的任职到8月19日,后调任广东,任职华南中央局第一书记,中央军委任命聂荣臻继任北平市长兼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所以开国大典的阅兵总指挥是聂荣臻。这年彭真47岁,叶剑英52岁,聂荣臻50岁。

当时北平市政府的领导关系是这样的,中央任命平津战役总前委负责对华北中央局的领导,但它侧重军事工作及外事工作;党务、政务工作由华北中央局领导,具体领导北平市委,北平市委领导北平市政府和军管会。

北平和平接管,始于1948年底。1949年1月22日《关于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协议》签署,北平正式和平解放。北平和平解放后,接管工作全面启动,主要是改编国民党军队和接管物资系统、文化系统、政府系统。4月1日接管工作基本完成,历时约3个月。

接管工作是两方面,先“接收”,再“管理”,重在政权建设和国营经济建设,建立新北平的政权基础、经济基础和社会秩序基础。

北平和平接管是对共产党执政的重大考验,是共和国建立前夕的一次大考,由于有很好的前期准备,尤其是良乡培训干部做得很扎实,接管工作整个过程很顺利,北平市委、北平市军管会领导有方,全体北平市共产党员、革命军人、市民共同努力,取得了很大成功、完满的成功,得到了国内外的一致赞誉。《新闻天地》报纸评价说:“叶剑英领导的中共干部,为了打稳中共未来首都的基础,接管是审慎、周到、仔细、严密的,”“几乎做到尽善尽美的程度。”(8)这份报纸当时还不是我党管理的报纸。

“管”,就是基层人民政权的建立与旧的国家暴力机器的摧毁;治安秩序的恢复,清除各种危险危害因素;发展生产,稳定市场,安定民生,这个也是战果辉煌:两个月内,接收国民党的军、警、宪、特人员散兵游勇共35000余人,其中尉官以上军官5000多人,相当于一个军的兵力;半年多时间,共登记摊贩50029户,其中46229户分别迁进12个市场,取缔3200余户,介绍工作343人,动员返乡农民320余人,收容、救济280多人;收容乞丐2935人;11月21日,12个小时内关闭224家妓院,集中妓院老板269人、领家185人,处理妓女1316人(小孩94人未计入);91天清洁运动,清户清巷,清除城市所有垃圾,运除垃圾219280公方、201638吨。

其中,对北平的警察机关接管大致情况是:

1948年12月17日,北平市公安局在保定正式成立,局长是谭政文,谭政文同时是北平市委常委。公安局下设4个处,全局干部114人,进城时增至539人。市内总共20个分局,内城7个区分局,外城5个区分局,郊区8个区分局。

1949年1月31日进城时的干警一共是1260多人,接管了国民党的旧警察员警13600多人,10∶1的比例。接管方针是“粉碎旧机构,逐步洗刷坏分子”,这些旧警察,依据罪恶轻重,先处理反革命分子,后处理一般旧警人员;先处理上层,后处理中下层,到本年底,处理、离职的6972人。

北平市委把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经过半年努力,北平市经济恢复、改造和发展生产的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8月9日北平市长叶剑英在北平市各界代表会议上作《北平市接管与施政工作》的报告,指出:“北平的工业生产是有进步有成绩的。”一些行业已经超过了解放前,个别行业还超过了1948年前半年。(9)

北平市的建政成绩,得到了毛泽东与中共中央的肯定。5月16日,毛泽东向华东局、华中局、西北局、南京市委通报了平津接收企业的经验。

正是因为北平市领导、军民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北平市确立为新中国首都奠定了经济基础、城市基础。

3.人民的支持

定都北平第三个因素,是北平人民的支持。

1949年1月17日,傅作义时代的前北平市长何思源领导发起和平解放北平运动。在华北七省市参议会上,他以北平荣誉市民的身份,在会上提出议案,督促与会将领接受毛泽东与中共中央的条件,提出三条建议:(1)将北平改称北京;(2)在北京设立中央政府;(3)中央政府统一全权。

何思源随即被推举为“华北人民和平促进会和平代表团”的首席代表,出城与解放军前线指挥部接洽,促成了北平的和平解放。这反映了北平市政界、商界和社会精英对人民政府定都北平的支持、拥护和期待。

人民的支持,为北平成为新中国的首都奠定了群众基础、社会基础,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1)革命形势发展,黄河以北都是解放区,中国革命的全面胜利在望。中共中央“大搬家”真是一年一个样:1947年3月,撤离延安;1948年3月22日,由陕北米脂杨家沟向华北前进;1949年3月23日,进京;(2)苏联政府支持;(3)北平人民支持,这些是政治优势;(4)北平是历史名城、中国著名都城,这是巨大的地理优势、历史优势;(5)政治安全,重心所在,这是安全优势。

正是有了这些政治优势、军事优势、地理优势、历史优势、经济优势、社会优势,新中国建都北平是众望所归、民心所向、水到渠成,也就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现实的选择。

4.进驻香山

定都北平确定了下来,中央驻地定在哪儿?

北平这时候还是百废待兴,很多地方并不安全。所以,中央副主席周恩来就和中办主任杨尚昆商量,先暂住香山,而不进驻中南海。这时候,周恩来是“搬家”的总指挥,杨尚昆是具体负责人。

这里有两个很重要的信息,一是中共中央明确决定将来中央主要领导人是要入住中南海;二是暂住香山。为什么暂住香山?主要是出于安全考虑和房子比较多。这是杨尚昆的回忆,说到为什么要选择香山作为中央临时驻地。(10)

杨尚昆说,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香山安保工作比较好做;二是香山的空房子很多,便于中央和中央军委等机关驻扎。

这样,毛泽东入住了双清别墅,中央书记处书记入住了附近来青轩,中央军委机关入住了香山,这里有3000多间房子,可以住5500多人。

毛泽东在1949年从进入北平到搬驻中南海,具体的时间是:3月25日,入住双清别墅,中共中央机关、解放军总部迁驻香山;6月15日,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进城后,毛泽东有时晚上就暂住中南海丰泽园菊香书屋;9月21日,正式移居菊香书屋;中共中央机关、中央军委机关陆续迁入北平市内。毛泽东在香山前后一共住了181天。

(二)中共中央“进京赶考”

中共中央、毛泽东进北平的时间表大致是,3月23日,自西柏坡出发,毛泽东一行是11辆吉普车、10辆大卡车,毛泽东坐在第二辆吉普车上,当时是“全副武装”,戴上了墨镜、穿着雨衣,遮挡灰土。

出发前毛泽东和周恩来有一段对话,这就是著名的“进京赶考”讲话,周恩来见毛泽东醒来就过来询问是否睡得不错,毛泽东非常满意,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周恩来笑着说,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11)

“进京赶考”是我党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关键点,加快了争取民主革命的全国性胜利和筹建新中国的步伐。从我党历史上来说,它提出了一个历史性课题,即如何建设我们这个伟大的党、伟大的国家?怎样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使我们的江山长治久安?“进京赶考”的精神就是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5周年的讲话中深刻指出:“毛泽东同志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60多年的实践证明,我们党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同时,这场考试还没有结束,还在继续。今天,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所做的一切工作,就是这场考试的继续。’”(12)

23日当晚天黑以后,毛泽东一行走了200多公里,住到了河北唐县淑闾村。

第二天(3月24日)早晨9时再出发,中午到达保定省委机关,在那儿吃了午饭。下午赶到涿州,住在42军军部。晚上,北平军管会主任叶剑英和(中革军委)铁道部部长滕代远赶到,汇报了第二天行程安排,尤其是毛泽东进北平路线安排,即先乘火车在清华园下车、暂时在颐和园休息、参加西苑阅兵。这些安排都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的同意。

25日凌晨2点,毛泽东一行换火车进京。4个小时后,6点,毛泽东的专列到达北平的清华园站。这个站点是一个破败的小站,为了安保需要,叶剑英、李克农特意选择此地作为毛泽东等的转换站,下火车后转乘汽车,直抵颐和园福寿堂歇息。福寿堂是颐和园里的皇家药房,上面还有一个景福阁,下午3点,毛泽东一行吃完午饭,就坐汽车赶往西苑机场。下午5点,西苑机场阅兵;晚饭时分,在景福阁宴请民主人士;晚12点左右,入住双清别墅。

这是毛泽东、党中央进驻北平香山的经过。

(三)新中国的制度设计

新中国的总体规划,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国家政权,国家的主要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1949年新中国建立时是“人民政协制度”;二是确定基本制度,包括经济制度、外交政策等内容。

1.人民政协会议制度

新政协1949年6月11日正式举行筹委会第一次预备会议,就在双清别墅里;6月15日,新政协筹委会在中南海勤政殿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毛泽东当选常委会主任。

9月17日,新政协会议改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政协改名为人民政协,这也是一直沿用到现在的名称。9月21日,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正式开幕。

在召开新政协期间,大概是6月15日,毛泽东在中南海怀仁堂开会,晚了,毛泽东就暂住在了怀仁堂。后来晚上会议开晚了,就住在中南海了。

2.基本制度设计

基本制度设计,是支撑起新中国的“四梁八柱”。

第一个是“国体”,即人民民主专政制度,这是指政权的性质。新民主主义的政权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政权。

第二个是“政体”,指“政权构成的形式问题”,一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二是民主集中制原则。在这里,毛泽东和党中央有一个伟大的首创,就是用人民政协制度过渡,1954年正式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三个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个也是我们国家的首创,和苏联大不相同,苏联是联邦制,我们国家是“单一制”,中央集权制。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时有一个解释:“我国虽是多民族国家,但汉族占国家人口的最大多数,达4亿多人;少数民族总共不到全国人口的10%,因此,实行民族平等的民族自治,不实行多民族联邦制。”(13)

第四个是“经济制度”。实行的主要是两个:

一是国营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二是“四面八方”的经济政策。

“四面八方”的经济政策最早是谁提出的说法很多,现在一般认为是毛泽东。主要史料依据是陶鲁笳的回忆录。陶鲁笳这时候担任太行区党委书记,他回忆说,1949年4月15日,他来北京开华北局会议。毛泽东、朱德在香山双清别墅亲切接见了他们,谈起了经济政策。毛泽东说,“我们的经济政策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叫作‘四面八方’。什么叫‘四面八方’?‘四面’即公私、劳资、城乡、内外。其中每一面都包括两方,所以合起来就是‘四面八方’。这里所说的内外,不仅包括中国与外国,在目前,解放区与上海也应包括在内。我们的经济政策就是要处理好‘四面八方’的关系,实行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14)

这是“四面八方经济政策”的最早提法。后来刘少奇在天津考察工作时,传达了这个经济指示。

第五个是“外交政策”。当时叫“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主要包含三层意思:“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倒向社会主义一边,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重要力量。“另起炉灶”,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不承认旧中国同其他国家建立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在彻底清除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残余势力之后,再请客人进来,以免敌对者“钻进来”捣乱。

以“别了,司徒雷登”、刘少奇访问苏联为代表性事件。“别了,司徒雷登”是指和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决裂。这是中国人民站起来的重要标志,表明自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者在中国的横行霸道、侵略欺负中国人民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刘少奇访问苏联是一场非常重要的外交活动,代表团在苏联前后一共待了两个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苏联向新中国提供3亿美元的借款达成初步协议,贷款为期5年,年利率以1%计算,中国在贷款生效后10年之内还清,这与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贷款利率3%比较,是相当优惠的支持。和刘少奇一同来到中国的苏联专家多达80多人,大多是司局级领导干部,有个别是副部长级干部、资深高级工程师,一般都有10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并经受过战争考验,落实了苏联向新中国提供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若干个援助项目,为恢复百废待兴的国民经济和新中国的迅速崛起,争取到了宝贵的、有力的国外援助。(15)

(四)新中国的建立过程

毛泽东与中共中央这时在香山、北平做的最主要工作是两项:一是革命,二是建国。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9月12日视察香山革命纪念地时指出: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25日进驻香山,这里成为党中央所在地。在这里,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吹响了“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伟大号角,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向全国各地胜利大进军,彻底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在这里,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政策基础。在这里,中共中央同各民主党派、各界人士共同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通过了起到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了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制定了一系列基本政策,描绘了建立建设新中国的宏伟蓝图。(16)

习总书记精辟地指出了毛泽东、中共中央在香山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一是把革命进行到底,完成了革命战争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全面胜利;二是为新中国的诞生奠基,奠定了基本的理论基础、政策基础和制度基础。

1.革命到底

革命到底是指“将革命进行到底”,是指在三大决战胜利以后,向全国进军,夺取全国胜利。这里面有两个重要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北平和谈。和谈本身是革命胜利的一个组成部分,和谈也是为了全国统一,不能是划疆而治,更不能是划江而治,搞“南北朝”、国家分裂,这是国共和谈真和谈、假和谈的底线。这里有一个字值得说明一下,国民党的如意算盘是“划疆而治”,这个“疆”字,是边疆的“疆”字,当时国民党当局想以实际占领区为谈判的基础。当时,我们解放的地区主要在东北、华北和华东一部分;国民党占领的比较多,江南、西北、西南都是他们占领的。

第二个方面是全国解放。因为北平和谈只是革命到底的一个部分,并且我们党仁至义尽,国民党拒绝签字,所以要向全国进军,武力解放全中国。

向全国进军是指人民解放军解放大陆的过程。主要包括总谋划、北平和谈、渡江战役、全国大进军四个部分,环环相扣,节节胜利,这段历史充分表明了国民党大势已去、气数已尽,也充分说明我们共产党的胜利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这段历史真是**气回肠,使人非常振奋。

这里的“总谋划”是两个谋划,一是渡江战役的“总谋划”;二是全国进军的“总谋划”,体现在下面两个电报中。

第一个“总谋划”,是谋划渡江战役的时间、兵力部署。4月18日,鉴于等待国民党和谈最后签字已经有比较长的时间了,毛泽东、中央军委同意了渡江战役总前委的要求,电报指出:“完全同意总前委的整个部署,即二野、三野各兵团于20日开始攻击,22日实行总攻,一气打到底,完成渡江任务以后,再考虑略做停顿,采取第二步行动。请你们即按此总计划坚决地彻底地执行之。此种计划不但为军事上所必需,而且为政治上所必需,不得有任何的改变。”(17)

毛泽东的这个电报,指示了两个重要内容:一是渡江战役的时间,是4月20日全军渡江;二是渡江战役开始后的解放军战法,是渡江后各军行动“一气打到底”,不受限制。于是,4月20日17时,渡江正式开始。首先是万炮齐鸣,进行炮火压制;随即突击部队挖开江堤,把躲避敌军炮火放在内湖内河的帆船找出来,翻坝入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