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公正善良的人

关键问题在于,在一个全新的、相互关联的经济环境中,男孩和年轻人与其他各种各样的人组成团队,共同工作。他们生活于其中的关系和家庭,比以前任何一代人都更加民主。为使其更加有效,男孩必须接受这些新的交换条件以及他们所提供的等级较低且资格较低的职位。年轻人必须意识到,公平和正直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即使认为男人比女人重要的观点仍然大行其道,为了在新的世界中走出自己的路,千禧世代和Z世代的男性必须能够悟出,性别、种族、阶级所赋予他们的不劳而获的特权并不会给予他们公正或有价值的权利。父母该怎样帮助他们认识到这一点呢?

正如葛洛丽亚·施泰纳姆所说,有一个策略是“像抚养女儿一样抚养儿子”,为他们提供更广泛的情感调色板。在最近刊登在《名利场》(Vanity Fair)上的一篇文章中,专家莫妮卡·莱温斯基提到了“男性脆弱的新领域”,援引了美国电影演员布拉德·皮特、英国的亨利王子和美国说唱歌手Jay-Z(4)的例子,认为他们是典型的“与众不同的人——满怀深情、令人着迷、脆弱不堪,甚至有女性倾向”。布拉德·皮特曾经一度遭到传统主义者的猛烈抨击,说他在谈到戒毒和对个人反思和成长的渴望时应该“爷们些”的时候,莫妮卡·莱温斯基对他进行了辩护,她指出:“上一代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现在的年轻人中,‘爷们些’与成为一个‘纯爷们’是和表达原始情绪、承认缺点、外向开放、直面后果密切相关的。”

《纽约时报》的专家克莱尔·凯恩·米勒写了一篇很流行的文章,名为《如何培养信奉女权主义的儿子》(How to Raise a Feminist Son)。她将女权主义者定义为能够接纳男女完全平等的一类人;她寻求专家的建议,总结出十二条,认为这些建议适用于“任何想将孩子培养为善良、自信、自由追逐梦想的人”。

她认为,首先必须允许男孩哭泣。将所有情绪引导至愤怒的单向爆发,会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只有当心灵与智慧共同协作时,只有当男孩在觉得受伤时能实话实说时,他们才能真切地感受到与他人之间的连接。男孩的自然表达建立在同理心的发展之上,当其被打断时,他们的美德就被削弱了。其解决方法很简单,但后果影响却很深远。

她还提出其他意见意欲突破关于男子气概的神话。例如,她建议为男孩提供行为榜样,帮助他们透过刻板形象看到男性的真实情况;建议教会男孩照料自己,而不是把家庭责任一股脑地扔给女孩。与此相关,她还建议父母要教会男孩照料他人,以便他们能和女孩一样学会照料的本领。她援引了加拿大“同理心的根源”计划(Roots of Empathy)所开展的研究,这个计划的影响已遍及全球,因为它成功地预防了霸凌和侵犯。

正如米勒所说,男孩应该为身为男孩而庆祝。他建议父母“也应该嬉戏打闹、开玩笑、爬树、在营地点燃篝火”。但是为了与限定的刻板形象作斗争,她建议应当教会男孩说“不”,以便管理他们的冲动,忍受挫折,当他人的权利受到侵害时,能够表明自己的立场。应当鼓励男孩多读书,而当他们把“女孩”一词当作一种侮辱时,必须马上纠正。他们应该接受关于女**的教育,而且应该鼓励他们与女孩建立友谊。

另一位作家安德鲁·雷纳在一篇名为《像和女孩说话一样对男孩说话》(Talking to Boys the Way We Talk to Girls)的文章中,对这个话题做了更深入的阐述。他援引了各种针对亲子互动所做的调研,这些研究显示,父母从很早的时候就彻底地将传统的刻板印象传递给了男孩。特别是针对语言和互动风格的研究,其结果显示出父母对女儿会有更多的声音表达和情感表达。他采访了哈佛的心理学家苏珊·大卫,后者认为,想要纠正这种针对儿子的偏见的父母会简单地“出现在他们面前,让他们说话,做出无论他们说什么你都愿意听的样子”。

心理学家克里斯蒂亚·斯皮尔斯·布朗认为,父母通常可以做两件事来让儿子“超越性别偏好”(beyond pink and blue)。最重要的是,他们需要挑战关于性别的刻板观念:“即使很难与这些刻板观念作斗争,我也会敦促你用任何方式与之斗争。我觉得这会是一场很精彩的战斗,最终会很有价值。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特征的个体(那些坚定自信、独立自主、帮助他人并且感性的人)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会做得更好。”

在行动上,父母必须坚定不移地选择与刻板观点作斗争。布朗列出了她的首要行动目标:她扔掉了带有刻板特征的衣服或玩具,并在同样的基础上对娱乐选择进行了审查,比如电视节目或电影;她仔细地检查了自己的语言,从而避免直接或间接地提及性别,比如“漂亮女孩”或“大男孩”;当自己的孩子使用刻板印象时,她温柔但却坚决地打断他们。

但在培养好男人方面的付出和投入,远远不止于避免在语言、玩具和媒介等方面对男性的刻板观念,他们自身的行动不太可能强化品德,让人性得以昌盛发展。斯坦福大学的哲学家埃蒙·卡兰专门研究公民权利,他认为:“要想成为……一定要关心其他人。”关心他人的能力受最普遍的人性的影响,它源自孩子自己受照料的经历。如果一个孩子缺乏共情连接,可能会目光短浅,只痴迷于自己的愿望,不顾一切地做任何能使他们满足的事情。男孩对于父母之爱的体验和经历是为人善良的基础。按照另一位哲学家约翰·罗尔斯的观点,孩子会形成什么样的对待他人的方式,即“最终形成依恋”,父母是负有责任的。男孩从亲密关系经历了解到,公平是一项基本权利。想要男孩成长为一个善良的人,就要确保他受到关照,并确保他们对于连接的需求不会因自己的表现而蒙上阴影。

我知道很多让人感到震惊的故事,故事里的男主人公太过于陶醉自我,被“更衣室”谈话所驱动,以至于会“虐待”他们充满浪漫情怀的父母——放弃任何与他们建立爱的连接的机会。这些故事让我想起了那个批判性发现,即不同的男子气概文化培育出了不同水平的男性性侵犯。这项研究提醒我们,众多“我也是”故事中描述的男性犯罪方式,不会自发地产生于男孩自身,也并不是童年的必然部分,没有一个男孩在成长过程中会让自己变得扭曲,充满伤害。

为了能够切实开展争取平等的运动,确保男孩能欣然接受女性做朋友,能够对她们敞开心扉,完全尊重,父母和其他对孩子童年负有责任的人就需要确保自己把男孩当人对待。我们必须仔细观察,注意一下在童年的哪个阶段,男孩的人性发展出现了扭曲。因为从最前沿的事例来看,我们可以看出,男孩已经准备好体验一把“能力的充分发展”,包括爱、创造性,以及连接,并且非常渴望这样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