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思与误导

不幸的是,许多男孩必须凭借一己之力,独自穿越大众媒体在传播过程中打造出的那令人费解的神话迷雾。正如任职于金赛研究所的贾斯丁·加西亚和他的团队所写的那样:“大众娱乐媒体中与性相关的剧本,其实只是媒体为了博人眼球、激发核心兴趣而剑走偏锋的种种夸张案例。”迷思之一就是“每个人都在这么干”。但事实上,青少年性行为真的呈现出下降趋势:由心理学家吉恩·特温吉率领的一支研究团队,对美国范围内共计840万名13~19岁的青少年展开了大规模调查,研究发现,情况发生了戏剧性转变。在九年级学生中,表示自己对性事跃跃欲试的人数从1991年的54%下降到了2015年的41%。她写道:“18岁这群人干的事情,现在看上去就像他们在15岁时曾经干过的那样。”

尽管在文化层面出现了诸如此类的种种转变,但关于男性性欲亢进的神话仍然存在。老套刻板的男性形象让很多男孩都感到,自己只是按照传统在被迫表演,并不是自然流露。“性短信”现象,即“由未成年人打造并传播的性形象”,它揭示了带有文学气息的种种神话与血肉之躯的真实男孩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

根据新罕布什尔大学反儿童犯罪研究中心(Crimes Against Children Research Center)的研究,普遍认为的性短信激增态势具有误导性。研究设计有瑕疵、前后矛盾的学术用语,以及困难重重的对比研究,都让媒体大放厥词。关于究竟有多少男孩发送过自己的性图片,媒体是这么说的:根据美国预防青少年意外怀孕运动(National Campaign to Prevent Teen and Unplanned Pregnancy)的一项调查指导显示,相对于女孩的20%占比而言,男孩占比达到了18%。皮尤互联网研究中心(Pew Internet)和美国生活计划(American Life Project)重视并发起了一项针对12~17岁青少年的研究,结果表明,仅有4%的青少年说他们曾发送过有性挑逗意味个人照片或视频,而只有15%的人表示他们收到过色情短信。近期,另一份针对39项研究课题的大规模分析报告指出性短信的流行有下降趋势,尽管性短信的流行呈现熔断趋势,但2009年到2016年间,有15%的青少年接触过色情短信,高年龄层比低年龄层的青少年收发色情短信的可能性更大。非常明显的事实是,没什么男孩收发色情图片,这和媒体夸张的说辞相悖。与之相对的,有53%的成年人承认自己接触过色情短信。

尽管只有1/7的青少年交换过这样的色情图片,但40%的学生表示,他们认识的朋友里面有人接触过性短信,同时,更有27%的青少年表示性短信“无时无刻”都会出现。来自新罕布什尔大学反儿童犯罪中心的一个研究团队写道:“尽管收发色情短信这种事情看上去确实只在少数青少年中存在,但鲜有可靠证据表明这一问题会如同众多媒体报道所暗示的那样影响深远。”

这种媒体的夸大其词,只会对男孩的性发育造成损害。一旦这些年轻男性离开家庭,步入社会,他们便很容易屈从于周围人的想法,让自己发自内心、自觉自愿地被最糟糕、最老套的性形象所影响。近期,美国大学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Universities,AAU)发布了一份基于美国维思达特公司问卷调查的校园氛围报告。该报告指出,在顶尖大学中,有多达1/3的贫困阶层女性曾遭受过来自贫困阶层男性的性侵犯。佩吉·奥伦斯坦写过很多关于女孩的书,据她所言:性侵犯已经变得如此普遍,以至于“对我遇到的许多高中女生和大学女生来说,忍受一定程度的粗暴对待已经成了走进社会生活的入场券……随着时间的推移,所有人都被迫接受这个规则,并沿袭这个规则。就算遇到不愿相处的合作伙伴,也要在不得罪对方的前提下脱身——对女孩们来说,即使事实上不该如此,她们还是非常在意维护男孩的情感和尊严。”

很明显,有些男孩膨胀得连自己都看不见了,更不用说正视他们的伴侣了。在上述这些结论的背后,似乎潜藏着两种错觉。一是,男性“天生有权”进行性行为;二是,他们对女性的剥削是合理的。这些态度的根源不仅来源于朋辈文化,而且来源于童年经历。在某些家庭中,极度推崇大男子主义的态度,甚至是男性至上的态度,都会润物无声地交织进男孩的社会属性中。有些父母会对儿子更为严厉,对儿子的身体要求更为严格,并且对儿子试图与自己沟通时展现出的情感表达和情感需求嗤之以鼻。这样的父母,会让他们的儿子在不知不觉中抗拒,甚至是憎恶所有与女性相关的事物。轻视或控制男孩母亲的父亲会树立一种旧式的男性谬论,受这种谬论的影响,他们的儿子在今后与女性相处时也会在思想中代入这种老派观念。在这样的家庭里,对女性充满敌意和冷嘲热讽是家常便饭。有太多的男孩成长于这样的家庭,这样的家庭氛围影响了他们的整个青少年时期和成年后的人际关系。

尽管这样的新闻上过头条,但事实上,只有少数男性会受到这种性剥削意识的感染。男孩并没有因为受到荷尔蒙、周围环境或文化作用的影响而产生莫名其妙的性侵倾向。在大学里,仅有6%的男性学生会沦落为性犯罪者。社会学家迈克尔·基梅尔指出,校园环境事实上激发了性侵的可能性,具体包括:动机(一种权利意识和对女性的蔑视)、机会(比如,兄弟会派对和校外住宿能够为性行为提供必需的私密空间),以及支持(在运动队队友和兄弟会兄弟之间通行的一种沉默准则,还有模棱两可的大学政策)。事实上,他的发现证实,大多数年轻人没有屈从于环境,人性也没有被颠覆,还都拥有着正直的品格。

为了缓和男子气概规范对男孩的负面影响,成年人就必须信守承诺,一定要帮助男孩找到爱、并获得亲密感。一个男孩的性发育是危险重重,还是一片坦途,完全取决于他所拥有的人际关系。在面对有辱人格的朋辈规范时,是否有勇气奋起反抗;在面对古板老套的男子气概时,是否有胆量表示反对,这些全都取决于他与自己内心的连接,而这种连接能够在男孩与他人的人际关系交往中得到强化和实现。帮助一个年轻人表露他的浪漫情怀,这个出发点是基础中的基础。几年前,费城地区的一些男校和女校曾组织过一次被学生们称之为“性别意识研讨会”(Gender Awareness workshop)的活动。作为那次研讨会活动的主持人,我和我的一位同事一齐接到了邀请。某个周六的早晨,近百位高中青少年齐聚一堂,他们或是兴奋,或是恐惧,但都带着几分战战兢兢。当天一开始,我们就选中了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邀请他们走上台前面对大家,主动谈谈“做一个男孩是什么样的感受?”“做一个女孩是什么样的感觉?”。

我选择了一个很受欢迎的家伙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希望他能起个好的带头作用,以榜样的力量鼓励在场的其他成员。布拉德坐在其他男孩和女孩的对面。这些人里,有些是他的老熟人,有些则是和他初次相逢。而最吸引我的,却是会场中涌动起来的那份全神贯注的注意力。我提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作为开场白,我问他:“作为男孩,什么事让你感到开心?”但仅仅是这样一个开场,他就一副磕磕巴巴的样子。众目睽睽之下,他支支吾吾、满脸通红,还直冒冷汗。尽管他不知所措又万分尴尬,令在场的观众不忍直视,但从人们温暖的笑容中还是能够感受到对他的同情之意。当看到像布拉德这样受欢迎的男孩都表现得如此张口结舌时,原本一直躁动不安又喋喋不休的年轻人们吃惊得下巴都要掉下来了。

研讨会提供了许多非常重要的见解。尽管这样的经历对他来说很艰难,但事实上,布拉德的决心却十分坚定,他就是要在学习对他人敞开心扉方面做个好榜样。那天余下的时间里,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们都以他为榜样,对于有机会练习倾诉自己的心声这件事显得乐在其中。我们意识到,大家都还是很愿意聊聊自己的,只不过单凭他们一己之力创造不出当时那样可控的环境和条件。原因很简单:男孩和女孩都渴望了解彼此的生活,大家都不喜欢那种“扎扎实实走过场”的集会,也不乐意固守着社交媒体上的既有的刻板观念。学生们对研讨会兴趣浓厚,使得这样的交流形式持续进行了好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