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男孩的内心世界

在第一章中,我曾向大家介绍过以美国、英国和墨西哥青年男性为研究对象的2017“男性行为框架”的课题。我第一次看到这份研究报告时,其中一项调查结果跃然纸上,引起了我的注意:在对传统男性身份表示认可的18~30岁男性中,有3/4的人表示,过去的两周里,他们至少有一次“感觉做什么事都百无聊赖”;2/3的人表示,他们感到“低落,沮丧,或者无望”;还有2/5的人表示,他们曾经“想到过自杀”。这些年轻人普遍感到不幸福,这证明了他们身为男性的身份与他们身为人类的内心极不相符。压制潜意识的想法和感受,只会令这些年轻人的生活变得流于形式,而非脚踏实地地去经历、体悟。他们经常感到孤独和灰心,因此往往错失情感连接会产生的放松与鼓舞。

大众文化认为,女人是感觉派,男人是行动派。但事实是,上一个时代结束后,一切都变了。女性开始向质疑她们能力的偏见发起挑战,展现出她们敏锐的感受力和强大的行动力。同样的,近期也有研究表明:男性的情感能力不足这一观点是一种刻板观念,很可能是错误的。事实上,就在不久前,有相当数量的调查表明:相对于身体保养,当代年轻男性更愿意投资于自身的精神健康保养。他们明白,管理好自己的精神是获得优质生活的关键。篮球运动员凯文·乐福自曝,在一场关键比赛中他曾因恐慌症(1)发作导致比赛中断,一度震惊篮坛。这在他的人生经历中也是头一遭,他不得不开始认真对待自身的情感生活,同时决定,为那些同样无法正视自身感受的其他男性做出榜样。如同他在为体育网站撰写的文章中提到的那样,“尽管表面波澜不惊,但其实每个人都正在暗暗经历着某些困境”。

男性大都冷漠无情已然是个刻板概念,但这并不是空穴来风。由于传统意义上的男子气概仍然遭受着严格管束,绝大多数男孩必须学习隐藏、压抑自己的情感,甚至让理智凌驾于情感之上。除了愤怒之外,男孩几乎对其他情感表达方式一无所知。冷水浴、欺辱仪式、恃强凌弱、勇气测试,凡此种种历史延续,都一再强化了情感断联(emotional disconnection)。一个男孩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感情用事只会令他四面楚歌。从学业欠佳到滥用药物,从打架斗殴到不计后果,种种糟糕的结果和威胁健康的冒险举动,大都与男孩对情感的压制有关。

话虽如此,将行为和感觉一分为二的观点也不正确。我们生活的本质就是人际关系,在这样一个相互联系的世界里尤其如此。当一个男孩连他自己的感受都无法感知时,真的很难与他人相处。在视野不及之处,在意识可控范围之外,他的行为非常容易被强烈的感情挟持。没有同理心的约束,男孩很可能会伤害别人。

非要说有什么区别的话,当今的情感需求变幻显得更为复杂,这对年轻人来说是个挑战。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心理学家珍·特文格对一批少男少女展开跟踪调查后发现,这种情感低潮呈现出令人担忧的上升态势。她提醒道:“未来十年,年轻人中将会爆发最为严重的精神健康危机。”自2011年起,对生活中生出的孤独、沮丧、狂躁和不满会在网络社交媒体一代(2)之中弥散开来。和凯文·乐福一样,许多男性仿佛已经有所察觉,这种情感割裂的状态肯定不是通往成功的生活之道。近期,一份针对英国青年男性的调查阐述了这样一个重要观点:英国青年男性的焦虑无处不在,而且已经对他们的工作和社交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调查中附带的数据源自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the US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NIMH)。数据表明:近1/3的年轻人正在遭受着焦虑的折磨。网络社交媒体一代又称为Z世代,这拨人正被一种“流行性痛苦”所裹挟。

按照特文格的说法,抑郁症指标也是“一飞冲天”,在2016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有相当比重的大学一年级新生在审视自身的精神健康时,将健康值定在了“平均线之下”。尽管每年有600万男性遭受着抑郁症的折磨,该症状的表征却往往带有迷惑性,难以确诊。“男性更愿意表现为疲劳、易怒,对工作或爱好提不起劲儿,而不愿承认自己感到伤心,也不会承认自己感到毫无价值。”特文格解释道。另外,从2000年起,自杀率就呈现上升趋势。如今,有1/7的男性会走上自杀这条路。关于轻生这件事,男性数量是女性的4倍。

研究人员还对情绪发展有缺陷的男孩展开了多方研究。俄亥俄州阿克伦大学心理学家罗纳德·利万特就曾表示,述情障碍(3),典型案例见于幸存者综合征(4)。述情障碍也反映了许多男性“无以言表”的情感现状。康涅狄格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詹姆斯·奥尼尔博士将其毕生职业生涯都致力于男**研究。他推断这种“情感受限”会引发一长串有损健康的后果,包括“对女同性恋和男同性恋持反对态度,对女性持暴力态度,对性和健康之事存有危险隐患,沾染毒品并滥用药物,心理压力大同时心理状态紧绷,对寻求帮助持消极态度,违反法律,缺乏自尊,充满敌意,同时攻击性强,血压水平升高,抑郁,焦虑,还会导致婚姻和家庭同时出现问题”。

虽然男性与女性在情感抒发上表现的不同可以用来解释上述发现,但事实上,男孩和女孩在开启自己的人生时,表达内心情感的能力是彼此相当的。从儿童时期开始,情感发展才出现了偏离。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史蒂芬妮·希尔兹认为,男孩和女孩的不同之处在于情感表达,而非情感体验。条件反射作用导致了这种差异:“男孩学会了用‘男孩’的情感去匹配男孩的全部行为技能,女孩学会了用‘女孩’的情感去匹配女孩的全部行为技能,并且双方都对与对方性别有关的情感表达模式表示抗拒。”

为了专门描述社会标准作用于人类情感的方式,社会学家阿莉·霍奇希尔德创造了一个新词汇——“情感规则”(feeling rules)。从孩童时期人们便开始遵循这些规则,规则已经成长为了他们的第二天性。男孩不仅要学会“演戏”,更重要的是还要学会“内心戏”。只有这样,他们才既能表现出符合情感的恰当举止,还能够发自内心地生发出符合这种举止的情感。他们必须拥有勇气,保持镇定,同时绝不气馁,无所畏惧。如果感到恐惧,男孩会发自内心地觉得挫败和羞愧。

现代生活的压力也令男孩的父母身陷困境:变幻的时代更青睐情商,男孩本就对自身的理性思维更为关注,而传统社交模式又限制了男孩的情绪素养的发展。幸运的是,这些陈旧的观念正面临着系统性颠覆。

例如,学校意识到眼下的机遇变幻莫测,已经予以相应的调整。社会情感类课程的教学也已经步入标准化。我曾经在男校工作过很长一段时间,学校管理人员作出决定,全体学生都需要学习鼓励同伴的课程,以实现彼此融合、彼此支持的目标。在情绪急救主题的研讨会上,我们探讨了生命中常见的困扰、伤痛和压力。我们分享案例,而不仅仅是简单地把问题全堆在心里。我们总结谈话与聆听的技巧,同时要求男孩选择一个搭档,针对这些技巧尝试互动。

一旦他们走出这个双人小组,走向外面广阔开放的世界,大多数男孩都能得益于这份发自真心、相互聆听的锻炼。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做好了接受挑战的准备,这令我感到惊讶。另一件令我惊讶的事情是:我们大多数人都心怀成见,正如新罕布什尔大学的托马斯·纽柯克教授所说:“男子汉都厌恶真诚相对。”不过,这一代年轻男性,至少比我年轻的这一代男性,都有着清晰的愿望,他们希望借助工具的帮助来对抗压力,并排遣忧郁。环顾整个教室,我看到两两搭档的男孩子们,他们或是倚在露天看台上,或是坐在地板上,或是靠在墙上,或是坐在一旁卷起的摔跤垫子上。我是如此吃惊,他们竟然需要得到一个成年人的允许,才能打破禁忌彼此交谈。他可能违背了我之前提到的“男子汉的禁忌”,那并非出于他的本意。

在迎接挑战的过程中,即便经历过训练也不见得会奏效。尽管大多数学生都乐于——通过重新梳理和转移感情——唤醒这份感受,但眼前的战场是如此陌生,令人望而生畏,除了戛然而止,他们别无选择。有这样一个男孩,他的成长是如此叛逆,连邻居都不胜其扰,他曾对我三缄其口:“我没有什么好说的。”心理学家威廉·波拉克是《真男孩:拯救少年迷思中的儿子》(Real Boys:Rescuing Our Sons from the Myth of Boyhood)一书的作者,他和纽柯克都曾就男性在情感共鸣的“两难”之处发表过看法。波拉克认为:“只要一个男孩知道坐下来聊聊自己的失望、妈妈的病痛,或是谈谈这个周末很孤单,能够感觉不错,那他就有打破男孩规范的可能。”

我认同这个观点,也把这个观点传授给了男孩。大多数男人都习惯于把注意力从内心世界转移开来。在我刚刚长大成人的时候,还曾和男孩分享过自己的内心世界。但时至今日,我已经记不得上一次动感情是什么时候的事儿了。事实上,我连一次都想不起来,究竟有没有人关心过我的感受,不仅我的双亲、老师、教练没有问过,甚至是我的朋友们都没有问过我。如果说情商包括意识到并捕捉到感受,还能够用语言将它们表达出来的话,那我这些年来似乎并未了解这一概念的内涵。正如我之前提到过的教室中的某些男孩一样,谈到生活中的难处会令我惶恐不安,即使谈话对象是最亲密的朋友或是父母也不行。我能理解那些“没什么好说的”男孩。我的情感生活真是个谜,弄清楚如何与人沟通让我用尽浑身解数。

正如男性行为框架研究表明:很明显,抑制情感会让人付出代价。幸运的是,制约着情感发展的感觉规则有所改变。奥尼尔博士在展开回溯性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了一个乐观的推测。“在美国……社会在如何感知男性情感方面正进行着一种范式转变,”他写道,“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宽容,允许男性变脆弱,允许男性流露出最本真的人类情感。”

从某种程度上说,就实际需要而言,这些转变非常关键。要知道,当今世界越来越需要培养积极性、韧性和自控能力这样的“软”技能。1995年,丹尼尔·戈尔曼出版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情商》,该书紧扣时代精神,引发了新的科学热潮。促进学术、社会与情绪学习协同发展组织(CASEL)将情商定义为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社会意识、人际关系和决策责任多方技能的统一,是成千上万研究工作的主题。情商这一概念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激发了各大学校中社会情感技能学习(SEL)项目的蓬勃兴起。到2005年,在全美范围内,有超过60%的学校设立了该项目,并开设了情感技能课程。

2011年,涉及27万名儿童的一项研究曾对超过200多份关于SEL项目的报告展开分析,证实了该项目的有效性。作者总结道:“SEL项目强化了学生们和学校、课堂表现以及取得学术成就之间的联系。”2012年,一份针对教师的调查发现:“教育工作者知道,这些技能可以通过教授获得;希望学校方面能够给予该项目更多优先权,更重视将该项目的发展整合纳入总体课程、指导方针以及校园文化之中;同时,州立学校的学生学习标准都应体现出这一优先原则。”在那个时代,坚忍克己、波澜不惊、意志坚定是情感的理想状态。而时至今日,在处理感情方面,男孩却能够接收到与以往极其不同的信息。

耶鲁大学情绪智力发展中心研发了一种“将情绪注入学校自身DNA”的方法。目前,在美国和美国境外有1200所公立、特许和私立学校采纳了这种方法。该项目能够对学校人员的教学技能展开培训,包括情绪识别、情绪理解、情绪分类、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简称“标尺培训”(5)。因此教学人员能够在教学工作中应用这些技能。2017年,当被问及各个学校对该项目的接受情况时,中心创始主任马克·布兰克特回应道:“说实话,情况好得难以置信。现在,每年都会有数百所公立、私立和特许学校要求我们开展此项培训。”

几世纪以来,面对男孩的情感培养,人们总是报以忽视和抑制的态度,并且还存在着不少误解。总觉得帮助男孩在日常生活中建立情感素养,是对传统观念的彻底背离。其实在家庭中,父母只要带着真正的兴趣和耐心聆听他们说话,就能鼓励他们的儿子展开情感词汇方面的锻炼。在学校开设的项目中,学生们会学习感受他们自身的感受、认可并深入了解这份感受,而不是急于把它们表现出来。重视实践是这些项目的核心理念。孩子们不仅要学会处理他们的感受,还要学会在理解这份感受的基础上,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在他们不断发育的头脑中,感觉、意识和行为之间的循环不断增强。消极情绪会引起下意识反应,而这种逐渐增强的循环,能够抵抗消极情绪对孩子们的掌控。

当那个年轻人说“我没什么可说的”时,他的发声,代表了所有存在情感发展障碍的学生。这对男性来说太常见了。总的来说,在男孩的日常生活中,很少能有机会学习并锻炼自己的情商技巧。亚利桑那大学的理查德·莱恩和日内瓦大学的布兰卡·泽伊·波勒曼联手设计了情感意识水平量表(Levels of Emotional Awareness Scales,LEAS),这份表格可以以量化的形式来区分情感发展的不同水平,而女性的得分通常高于男性。这项工作能够为男孩们提供真正的支持,真是在关键时刻派上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