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看老”同样适用于脑的成长

没有希望和梦想的人,很可能就是在幼年时所处的环境没有培育好同感脑。

俗话说“3岁看老”,这在脑科学上也已经得到充分证明:孩子在3岁之前,大脑的变化很剧烈,而这种变化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我研究的课题“人出生后血清素能神经的发育”,其数据结果也显示,大脑在3岁之前会出现剧烈的变化。血清素能神经和同感脑的发达密切相关,而同感脑控制着大脑皮质,因此,培育方式对大脑的发育十分重要。

那从小需要什么样的环境呢?

需要注意的是,幼儿时的母子分离。

妈妈和孩子的分开,对于幼儿来说,是最大的压力了。

因为幼儿时期的孩子正在全力发动自己的五感“读”母亲的心。

据说,人类是在未成熟的状态下出生的。刚出生的婴儿确实不会走路,也不会嚷嚷着说要喝母乳。

但我认为,在交流上,婴儿和成人拥有差不多的能力。

婴儿虽然不会说话,只是交流的方法不同而已。

婴儿是用非语言性的交流方式。所谓“交流”,就是向对方传达自己的意图和欲望。而婴儿不用语言表达,也充分达到了交流的目的。婴儿的需求,妈妈能充分地理解。

婴儿在喝奶时,通过妈妈的呼吸、皮肤的触感,以及妈妈说话的声调,就能感受到妈妈的心情。这种非语言性的交流,刺激了最有人性的同感脑的发育。

换句话说,孩子在妈妈的怀抱里时,就是通过非语言性的交流,促进同感脑发育的时刻。

如果在这个时期,妈妈长时间和孩子分离,或者就算在一起也不抱孩子,那么孩子就只是身体在长大,而无法培育同感脑。

当孩子1岁左右学会说话,获得语言能力后,也还是需要通过非语言性的交流和感情表达来充分培育同感脑。

要想充分培育同感脑,就不要把3岁前的孩子和妈妈分开,还要尽可能多地进行肌肤接触。

妈妈把孩子抱在怀里,温柔地抚摸,看似无心的举动,但其实是在培育同感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