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天生具有的读心术

“脸上在笑,心里却在哭。”

这句话说出了人类的一种很了不起的能力。

试想一下,如果对方的脸是在笑,我们又怎么知道他的心里是在哭呢?

所以,这句话说明了:就算对方有意识地隐藏了心理活动,我们也能看透他的内心,看透他想隐藏的东西。

这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

比如,婴儿通过妈妈的声音、目光,甚至皮肤的温度等,就能读懂妈妈的心,就是使用了这种了不起的能力。

只是,与其说是“读懂”,倒不如说是“感觉到”。感觉首先要转化为认识,还需要语言脑的发达,以及与前运动区的能力相联通。

也就是说,孩子是通过“模仿”来完成这个过程的。

幼儿园的孩子就会经常模仿周围的人,模仿爸爸妈妈,模仿哥哥姐姐,或是模仿老师等身边的人。

通过模仿对方的语言和行动,做出相同的语言和行动,就是体验和学习对方的心理。“为什么他要这么说,要这么做?”所以,让大脑发达的重要训练之一就是“模仿”。

孩子就是在反复的模仿行为中,让前运动区变得越来越发达。

这个行为在理解他人心理的同时,也把自己和他人的区别输入了脑中。

因为孩子在模仿他人的时候,会认识到自己和他人的区别所在:他人能做什么,自己不能做什么;自己这样想,而他人却那样想。也就是说,孩子在确立“自我”的同时,也就造就了“理解他人的大脑”。

孩子的大脑通过一个行动,可以同时学到许多东西,养成多种能力,所以,人在长大后,就学会了一系列复杂的程序:一边进行语言交流,一边观察他人的行为、读懂他人的心。

现在的年轻人把那些不会察言观色的人叫作“KY”(1)1。也就是说,不会看他人的眼色,也读不懂他人的心理,换句话来说,就是“前运动区功能弱化”的人。

“KY”的流行,说明这样的个体越来越多。我想,其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核心家庭”这种家庭形态。因为“通过非语言因素读懂对方”的能力,在大家庭中能够自然而然地就掌握了。

然而,现在基本上听不到“核心家庭”这个词语了,换句话说,就是父母和孩子的小家庭好像已经变得理所当然了。但是,从大脑的发育来看,这并不是一件好事。

最常见的一种特别不利于大脑发育的做法是“让电视机照看孩子”。

由于没有其他人帮忙照看,妈妈经常会在做家务的时候,让孩子“乖乖地看电视”,也就是让电视机照看孩子。

这种做法,我能理解。

只是,这不能称为“交流”,因为孩子对着电视机笑,跟电视机说话,电视机都不会回应。

那些经常看电视的孩子和直接模仿他人的孩子相比,脑中所起的反应肯定是不一样的。既然都不能称为交流,那就失去了通过看对方的反应来修正自己,以达到正确理解这个重要步骤的意义了。

换句话说,因为没有真正的交流,只能达到很模糊的理解:“对方也许就是这样想的吧。”既没有理解他人,也没有确立自我。所以,前运动区没有充分地发育。

孩子小时候由“谁”照看,在很大程度上谁就影响了他的脑部发育状态。

(1) KY:源自日语“空気が読めない”的首字母,直译意为“不会读空气”,引申意为“没眼力”“不会看人脸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