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往已去,未来将至

从很多方面来说,这本书描述的都是父母的善意初衷,但这种初衷一直以来都是急功近利、与本意相背离的。我们想要努力激励孩子走向成功,但却无法带给他们真正的幸福,因为我们过于注重肤浅而短暂的成功的标识,而不是持久的、能给人生带来满足感的目标。我们努力保护孩子免受日常生活中真实和想象中的危险,这限制了他们的视野,减少了他们掌握技能的机会,这些技能是他们将来在真实世界里打拼所需要的。我们努力迫使学校“生产”更高的考试成绩,剥夺了学校逐渐培养出学生广阔的世界观以及强烈的学习动机的能力。这类学生在离开学校很长时间后依然需要的视野和动机过早地夭折了。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破坏了我们本可以赋予孩子的所有潜在的、有启发性的目标。从经济方面来说,它让孩子不足以应对这个全球化的世界(这是对他们所处时代的定义);从心理上来说,它给孩子种下了悲观、犹豫、自我怀疑的种子;从道德上来说,它打开了通往自私自利、愤世嫉俗,只是建立在物质渴望基础上的世界观的大门;从社会角度来说,它导致孩子与市政事务的脱离,以及公民意识的欠缺;从长远来看,无论是孩子还是社会,都不会成为赢家。

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包括我们当下所处的时代和地方,都有很多年轻人带着目标感茁壮成长。他们找到自己通往满足和幸福的道路,通常会获得一些成年人的指导,带他们接触能激发他们的目标。如果本书是对处于漂泊或沮丧状态的年轻人发出的警告,那它同时也通过对那些努力发挥其最大潜能的年轻人的描绘带来了希望。当今的年轻人是一种相当混合的状态:一些人带着目标感茁壮成长;一些人似乎对任何有目标感的事物都不在乎;有一小部分人(最深陷麻烦的)投身于毁灭性的结果;而大部分人(我们研究当中的多数年轻人)在做着或思考着能将他们带到有目标感的方向上的事情,但还是很难持续地投入到一件事情上。

对本书的每一位读者来说,应该都很清楚其中的含义。对于那些已经开始在一些具有潜在目标感的活动中有所尝试的年轻人,我们应该鼓励他们有更全面的思考,关于这些活动可以给世界带来什么价值,以及如何能够给自己的生活带来意义感;对于那些憧憬着极大可能性的年轻人,我们可以帮助他们聚焦在他们真正能够实现的事情上面,并且教他们如何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来实现他们的目标;对于那些对自我之外的事情几乎没有任何兴趣的年轻人,我们可以让他们看到投入付出所带来的回报,以及无所事事的危害;对于那些迷失方向,或是投身可能导致反社会倾向的目标的年轻人,我们可以让他们参与到关爱的道德关系中来,向他们传达明确的是非意识。通过这些方式,就为每一个孩子指明了能够把他们引向有崇高目标感的生活的选择。

最终,所有的年轻人都会作出自己的选择:没有人可以在此替代他们。但我们极有可能做的,是让他们作出能给他们的一生带来幸福感的好选择。我们能够带给他们点燃他们想象力的可能,鼓励他们通往最高理想的引导,帮助他们实现远大志向的支持,以及创造激发他们而非让他们意志消沉的文化氛围。在这样的关怀下,没有年轻人不会感到振奋。通往目标之路是为每个人敞开的,通过帮助所有的年轻人找到目标,我们整个社会也将拥有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