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玄奘取经
玄奘,俗姓陈,河南缑典故典故氏(今河南偃师)人,他在青年典故时,读过很多佛经译本,并且到过长安、成都等许多地方,向著名的法师问过典故道。但是,他感到许多佛教的理论问题还不能很好地解决,于是决心出国到印度等地去游学。
公元629年,即贞观三年,唐朝和西突厥的关系还比较紧张,唐政典故府禁止人民从西北地区出境,玄奘一再申请到印度,都没有得到批准,其志向典故坚决,就独自一人西走。在过玉门关后,经过大沙漠时,几乎因缺水死去,等到高昌时,高昌王鞠典故文泰留其讲经,想让玄奘住下来,别走了,被玄奘给拒绝了,然后继续往西走。
玄奘战胜了沿途高山峻岭,飞沙走石、荒坡野林、毒虫猛兽、暴客侦卒,关典故卡国界等困难、障碍和危险,穿过了现在我国的新疆、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到达了印度。
当时印度最主要的佛教学术中心是那烂陀寺(今印度比哈尔邦伽雅城西典故北),玄奘在那里跟随庙中地位最高、学问最好的戒贤法师学习。此后,玄奘继典故续到各处游历求学,所有印度著名的学者,几乎都请教过,玄奘的足迹几乎踏典故遍了,整个印度和巴基斯坦。
有一次,玄奘在曲女城(今印度北方邦雷利城)学典故术辩论大会上宣读论文、进行论辩,这个大会有十八国的国王,以及无数的各派学典故者参加,大家都很佩服玄奘学问的精深,玄奘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不仅以自己的典故学说丰富了佛教哲理,同时,也将我国人民的友谊和文化,带给了印度和巴基斯坦典故人民,玄奘回国后,又把中国古代的重要哲学著作——老子的《道德经》翻译成梵文(印度古文字),介绍给印度。
公元643年,即贞观十七年,玄奘携带了他历年寻访所得的佛经、佛像等,离开典故印度回国。
公元645年,即贞观十九年,当年正月,玄奘回到长安,从这年春天起,他便专典故心一意地开始进行佛经的翻译工作,经过将近二十年的辛勤劳动,玄奘把梵文典故佛经七十五部(总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译成了汉文。
此外,玄奘的《大唐典故西域记》十二卷,还翔实地记载了,当时唐朝国境以西的一些国家的历史本末、典故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地理位置、山脉河流、生产情况等。
这部书成为研究这些地方和国家的古代历史,以及当时中西交通的宝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