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我因为想停止焦虑而更焦虑
有时候思绪就是这么奇妙的东西,当我越想停止想一件事或者一个人,往往就越无法停止,因为这个努力不想的过程本身就在提醒我去想,去聚焦这件事或者这个人。
焦虑就是这样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绪。越想让自己停止焦虑,反而让我们更焦虑,甚至可能是本来不太焦虑,因为害怕产生焦虑情绪而越发焦虑起来。这读起来有些拗口,但是确实是存在的事实。
想必很多人听过墨菲定律:你越担心一件坏事发生,它就越可能发生。只要有一种变化的可能,不管概率多小,终究还是会发生。
既然焦虑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何不坦然接受,放轻松,保持平常心去迎接焦虑,拥抱焦虑?就像我们的身体里有各种微生物、细菌一样,我们允许其存在于我们体内,共存共生。
戴维·A.卡波奈尔博士是研究焦虑症的心理学家,他在37年间帮助了全球超过9000名心理咨询师,传授他们应对焦虑的方案和课程。卡波奈尔博士出版了《焦虑的时候,就焦虑好了》一书,书中引用大量的实证,剖析了焦虑与人的关系,并教授如何打破焦虑的循环,如何避开焦虑设下的陷阱,与焦虑和谐共处。书中提道:“焦虑是人类生存的常态之一,每个人都会有焦虑的想法,无法控制,也无法消除,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选择应对的方式。”所以,书中并未提供消除焦虑的方法,而是让我们认识焦虑,找到合适的应对策略,从而实现与焦虑共存,降低其对生活的负面影响。
惧怕往往源于未知,不了解所以害怕,故而面对焦虑,首先要了解焦虑是什么。
认识焦虑
我们经常会说:“万一……怎么办?”未发生但有可能发生的事情,总是会让人担忧牵挂,如果真发生了,倒也不焦虑了。这个现象的产生源于人类自我保护的生理机制,有利于帮助我们待在一个安全的环境里。人类文明能延续至今,也得益于这种焦虑机制。
所以,对于焦虑情绪,我们不需要去遏制,而应该像治水一样,顺势而为,控制好焦虑的程度,将损害降低。这就如同我们看待压力一样。压力也是一种动力,促使我们积极前行。但压力太大,超出承受范围,就会带来副作用。焦虑同样如此。
而且,有些焦虑是没必要的,属于我们的认知偏差造成的假象。例如,父母经常跟我们说的,不好好读书,就考不上好大学,考不上好大学就找不着好工作,找不着好工作就找不到女朋友,孤独终老。这一系列的推理很明显缺乏逻辑严谨性,但换一个场景,我们却经常在犯同样的错误,这就会导致严重的焦虑情绪。老板要的报告还没写完,这道题始终不会解,这次考试很不理想,孩子又感冒了,这些日常随时发生的事情,会引发我们产生一系列的联想,激起焦虑情绪,其中的逻辑性也未必比前面父母的例子更严谨。
应对焦虑的AHA策略
关于如何应对焦虑,有一个很好的策略——AHA策略,它为我们提供了三个步骤来应对焦虑。
AHA策略是Acknowledge(承认)、Humor(顺应)、Activity(行动)这三个单词的缩写。
正如前文所说,焦虑是人类的本能反应,客观上就是真实存在的,且不可消除。面对焦虑,我们能做的是去学习它、认识它,对其足够熟悉之后,没有了恐惧感,就可以承认并接纳其客观存在的本质。
当不再为焦虑而焦虑时,也许焦虑情绪本身就已经在开始减弱。设想一下,如果你下个星期就要去做一场演讲,台下将会有几千人,还有领导在场,然而此时此刻,你连演讲的主题都还没想好,而且你还从未在这么多人面前做过演讲。此时,是不是会感到焦虑?
这种情景下,焦虑是必然的。一万个人就有一万种焦虑。焦虑之余,你可以抓紧时间去搜集相关资料,还可以去找演讲高手请教演讲技巧,甚至还可能花钱请专业人士帮助你一起拟定主题,设计演讲内容,指导排练演讲。这个过程中,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动力去完成这些工作,焦虑功不可没。所以焦虑可以促进我们的行动,提升工作效率,只要不为焦虑本身而焦虑,那焦虑一下也不是什么坏事。
将焦虑的内容呈现出来,反复演示给自己看,可以有效缓解焦虑情绪。我们可以仔细想想到底是什么让我们焦虑,把它写下来或者录下来,如果有可能,将焦虑的事项细化再细化,拆解成很多具体的点,这样效果更好。写下来后,我们可以让它反复在面前出现,不断冲击我们的大脑,当重复很多次之后,会发现焦虑对我们的影响降低了。
让自己行动起来是对付焦虑的绝佳办法。杞人忧天是因为有时间思考。如果不给自己留时间思考,是不是就无暇焦虑了?
更何况,焦虑是因为某些问题的存在,如果能付诸一些具体的行动,让问题朝着有可能解决的方向前进,或者做好解决问题的准备,等待问题的到来,这些动作都可以减少我们的焦虑情绪,积极的行动总是比空想更有效。
这三个步骤的目的不是要让我们消灭焦虑,而是降低影响,与焦虑共生。
另外,前文中介绍的正念呼吸、冥想、脱敏疗法等方式方法都可以应用在焦虑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