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我忍你很久了!
◆1◆
初中那会儿,潘潘最大的失利,就是落选大队长。她戴上两道杠成为中队长时,就是她青春的暗黑时刻。她差点哭了,底下的人一头雾水。
大学时代,女大十八变,潘潘长开了,成为绝对的美女,身高也过了一米七。这个女孩由内而外,基本无懈可击。她的思想品德也学得不错,是个很乖很优秀的孩子,也是标准的“别人家的孩子”。潘潘端庄但不虚伪,落落大方,也会把握分寸。她很听爸妈的话,但遇事也会结合自己的判断。潘潘的性格过于文静,进而寡于言谈,是个比较文静的优秀女孩,她出场甚至会自带滤镜,四平八稳地行走在青春里。
毕业后潘潘去了银行工作,从基层的柜员开始做起,陆续做到了对公的客户经理,这是多么积极向上的人生啊。早年我去潘潘工作的柜台办过一张卡,她保持着职业的礼貌,也夹杂着青春的气息。她点到为止,没说太多废话,但也不至于冷漠。她办业务的速度不算快,但特别稳妥,一切都那么得体。她好像是一份标准答案,无聊但准确,快速且从容。
直到有一天,她突然给我打来了电话。那时,我们已经将近一年没有联络了,好像上一次有交集,还是别人群发的“新年快乐”。她和我寒暄了片刻,说得我晕头转向的,直到她终于问出了那句:“你买保险了吗?”
那一刻,重金属摇滚乐的经典副歌部分,在我脑海里陡然响起,嗡嗡作响!她的问题搞得我措手不及,甚至后面她描述的种种福利,我都自动地换成了忙音。
我对保险从业者没有任何偏见,只是好奇这些年她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2◆
银行柜员的工作还是挺枯燥的,强度也不低。在各种表格、数据、单子、算法之下,指尖飞舞,头脑紧绷。遇见沟通不畅的老大爷以及内心敏感的老太太,还容易发生轻微争执,导致自己被稀里糊涂教育一番。不过,潘潘基本能面对,她有时就像通了人情味的AI。
逢年过节是潘潘收获夸奖的时刻。那种底线很高的稳定的胜利,是上一代人迷恋的东西,也是他们潜移默化想给我们灌输的思想。“铁饭碗”这个词不存在后,“稳定工作”这个词就接棒了。
一辈子不会下岗,貌似就是这辈子的胜利。
“哎哟,瞧瞧人家潘潘,再瞧瞧你!”
“啊呀,潘潘可真棒,在银行多好啊,不仅稳定还赚得多。”
“潘潘真有出息,小时候学习就好。”
潘潘听着自然也是高兴的,但多年也习惯了,不会感到兴奋。
春晚前,体育频道播放着极限运动的内容,潘潘的眼睛停留了一会儿,她觉得很酷,她想起了大学时代自己认识的一个朋友。
那是潘潘短暂喜欢过的男生,也是她青春的野蛮片刻。
男生是个有文身的开摩托车的帅哥,学习也挺不错的。他是个聪明的叛逆少年,周末会去攀岩,有三天住在宿舍里,另外四天用来享受生活。他半年才回趟家,感觉像是流浪汉,实则是自由的人生冒险家。潘潘很关注这个男孩,家人得知后大惊失色,让她赶紧悬崖勒马。潘潘只得克制自己的情感,后来他们也真的没有发生什么。
她好像优秀惯了,在自我管理方面的效率很高,误差很小。
但是内心是否动**,是否留下了痕迹,只有她自己知道。这其实只是一个短暂的青春记忆,后面或许还有很多碎片,堆积在了潘潘漫长的青春里。
细数下来可能是去北京西山鬼见愁山顶,去露营看星空,等太阳升起;可能是看一场爆笑的通俗话剧;可能是要不要穿黑丝,在端庄的局面里,带着一丝性感出席。
潘潘很听劝,那些只要是稍微“不正确”的事,她都不做。所以,她不能违反校纪,不能太晚回家,更不能有一丝擦边的嫌疑。
人生的对错好坏,到底是否有标准答案?又到底是谁说了算?
高考的卷子统一,答案自然也需要统一的说法,但人生压根儿没卷子,撞见的各种问题,很多都是我们一生遇到的那个唯一的问题,所以曾坚信的那份“标准答案”,又是否真的有意义?但愿我们能活成一首奇怪的诗,而不要活成一篇通用的稿。
好像在潘潘的成长过程中,大家都默认了她事事都会做得很正确,也默认她内心不会有什么波澜。但真实的想法其实只有她自己知道,这样的日子已经让她开始感到烦躁了。似乎要说:生活!我忍你很久了!
潘潘没有明确的兴趣爱好,当年更多的是沉浸在数理化里。她的语言表达没有什么魅力,也并不风趣。她甚至担心,一些玩笑开大了,是不是就成了冒犯和恶臭。她没有经历过那种疯狂的青春。
毕业后,潘潘在公认的很好的单位里,面对着日常合理的艰辛,履行着基本法定的作息。她没有什么立场去矫情,旁人也一定判断她过着很好的生活。但潘潘开始慢慢变得更沉默寡言,其实本质上就是压抑。那是一种多年累积的性情的压抑。
年少不疯狂,长大很平淡,中年就容易失控?
碰见破口大骂的客户,领导来一句:“潘潘,没事,这些东西别人不理解,我相信你一定理解!”
她偶有崩溃,也在午休透气的时候深度思考。她好像开始不再喜欢自己,思考着这一切是不是她想要的人生。
就在这样的局面下,潘潘成为一个很容易被煽动的人。就很像那种“容易上当的宝妈”,在某个间隙里,就要重新定义自己人生的价值。那些网络上叛逆的发言,那些成功学的**演讲,甚至那个坏坏的男孩突然的挑逗,都可以精准撞进她灵魂最深的地方,排列组合,凝聚成一种态度。
去挑战自己吧!去冒险吧!去跳出舒适区吧!去尝试不同的人生吧!去做个超级的个体吧!每个月挣二十万吧!去用新的逻辑过好人生,惊艳上一代吧!也包括——去卖保险吧!
终于,潘潘认识了新的朋友,听到了新的世界,他们和体制里的伙伴截然不同。好像那一刻,对错已经不重要了,“新”是她多年压抑之下的刚需。
那一天北京狂风暴雨,那一天领导发了脾气,那一天新朋友举杯欢聚,画着大饼。后来,她把一辈子最疯狂的冒险用在了这一次。她没有和爸妈商量,没有进行严谨的思考,她直接选择了离职。事情发生后,家庭开始震**,闹得鸡犬不宁。大家都很费解,但已无法回头。
所以,她是去卖保险了?
不是,她是从体制内离开,决定去做独立的理财顾问!
《七月与安生》的故事里,稳健的七月,最后成了疯狂的安生。
年少恣意的安生,三十岁后,踏实地在家做饭等老公回来,为他点亮一盏灯。
我们的人生,随着时光奔涌,会在不同状态下切换。
所以,哪个是伪装的你?哪个是真实的你?
那个是死到临头也坚定不移的你?那个最真实的自己出现了吗?然后,他快乐吗?
我们的生命会在时间的溪流下翻涌,在外界的打磨和内在的沉淀下,慢慢找到那个有关自己的最好版本。
◆3◆
我们都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潘潘做选择的时候,凭着一腔热血,直接冲垮了自己几十年的人设。但是,再经营这新版本的人生,则是一次漫漫修行。
这职位可以叫作独立理财顾问,但具体的活儿确实得从卖保险开始。潘潘要卸下端庄,走进人情世故;潘潘要击碎内向,学着侃侃而谈;潘潘要接纳别人怪异的眼光,要明白“别人家的孩子”已经急转直下,让世界失望。
她得接受被拉黑,她得学着被拒绝,她得习惯这些事会成为往后的日常。
后来,潘潘也沉浸到了“成功学”,并体会到了“失败感”。在那种野蛮市场的浸泡下,她多少也有点迷失。她的朋友圈开始变得功利而怪异,她分享的文字,掺和了大量的鸡汤。这是她大胆冲向的现实世界,不知道那时的她有没有后悔过?
一切来不及了。人生没有存档,能存下的只有经验。三维空间里,也没有另一个人生版本。
她理财这事做了一些年,成功卖出了一些保险。
等再见到潘潘,是在《三十,而立》采访的酒馆里。
我们也很像“神仙打架”。我微醺抒情,总想要挖掘一个人内心最脆弱的部分,或者那些锋利脆弱的伤痛。她则是一杯白开水,难有特殊动人的反馈。后来,更感觉她要把事引导回人生规划,并最终落给理财保险,才是关键。
我说:“你有故事吗?”
她说:“你买保险吗?”
我们后来都笑了,然后在凌晨干杯,仿佛是一杯威士忌和一杯凉白开碰杯。我在尽力清醒,她在努力陶醉。
这是三十几岁的潘潘做的一次不容易被理解的决定,也是对过往几十年的彻底推翻。
冷静地看这事,冲出舒适区是我们在职业规划中经常听到的词,它的本质应该是在正确的大局上,做更有挑战的事,而不应该是去完全不对的地方,难为自己。
如此判断,潘潘这次应该是选错了。今天的她,变得举步维艰,特别难受,导致脸色都很难看。但是好像我们都忽略了,潘潘必须为自己的人生做一次选择。
这任性的“选择”才是最关键的!而流水线的产品不用选,跟着滚条走就好了。很多时候,我们也都是被推着走,沿途做该做的事,看该看的风景,压根儿就没有选过。
这是流水线产品的宿命,不是人生该有的旅程。
后来,她也想过回到体制内,但发现早已经没有了位置。她也想过索性做个家庭妇女,但又无法接受那样的自己。她被迫学习了很多知识,吸取了很多教训,甚至强行改变了性格,努力保持住笑容。
为选择负责任,是成人世界的基本逻辑。她有痛苦,但她并不后悔。在往前的路上,自然会有答案。
是否我们接纳了平庸,所以也借此拥有了平稳的生活?
那些精彩的故事,好像总有一段情节是乱七八糟的。愿你抽丝剥茧,渡过难关。
潘潘给二十二岁的自己留了字条。
“你是个乖孩子,但总有一天会变得叛逆。青春时没折腾,最后长大了也会折腾的。所以,希望你早点变得更主动,努力去尝试你愿意做的所有事。早点推进,还有机会后悔。我现在就有点晚了。如果你看到了,希望你以我为教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