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篇:

三千八百七十三公里

社那/文

广州距离长白山有三千八百七十三公里。

乔阳听孟孟一字一句认真地说出这话的时候,扑哧一声毫无顾忌地笑了。

“这么近啊!”

笑过之后,他一只手敲着桌子,开始盘算路线,可是紧接着后脑勺就挨了孟孟一巴掌。她瞪着眼睛看向他,“还说学霸呢,连一公里是多少都不知道?”

广州到长春足有三千三百九十三公里,长春到二道白河还有四百五十五公里,最后二道白河到长白山,有二十五公里。

一公里是一千米,三千八百七十三公里可就是三百八十七万三千米。

这样一听,是不是就觉得路途长得没有尽头?

乔阳很快又找回自己那忽高忽低的智商了,他在纸上画画算算,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这样长的一段路,若是徒步走过去的话,就算每日走上五十公里,也要足足走满七十七天才能到达。

广州与长白山,一个在最东南,一个在东北,这个时候正可以用上那句成语——天南地北。

可是乔阳和孟孟几乎每天都在盘算,该如何到达那个看似遥不可及的地方。

如今正值高三,乔阳和孟孟不仅是同班,还是前后桌。孟孟的全名就是孟孟,名字可爱,人缘也不错,偶尔还会有隔壁班的男同学在班门口踌躇一阵,拖到快要打铃了,才揪住一个同学小声说着:“我找孟孟。”

这时候孟孟就会无可奈何地放下手里的书,也不管后座的乔阳是不是趁着课间小睡,便把厚厚的一本书塞到他怀里,示意他藏好。这是两人的默契,哪怕是在睡梦中,乔阳也能准确无误地将书接过去压在身下,再用胳膊和脸一挡,任老师从身边经过都发现不了。

而这被他们两人藏来藏去的书,自然不是什么能够明目张胆带到学校来的东西。那是这些年最火的一本盗墓小说,只是孟孟刚开始追它的连载时,它还没有火到如今家喻户晓的地步。那时她想要寻求一个有着同样爱好的人实在有些难,直到上了高中遇到乔阳。

乔阳在班里算是学霸一类的人物,可在孟孟这种成绩居中不上的普通同学眼里,却只是个对课本感兴趣的书呆子。不过比起那些拒人千里之外的尖子生,他算是班里最好接近的“好学生”之一了,只要有人拿着习题来请教他问题,往往都会得到最详细的解答。

一次偶然分座,孟孟坐到了乔阳的前面。她本想找出卷子请教他问题,却不小心将那本小说露出来,这就成了一切故事的开端。

当这个系列小说终于出版了最后一部的时候,为了第一时间读到让自己牵挂了多年的结局,孟孟在学校外面唯一的一家书店蹲守了整整一个小时。那时正逢午休,住校的乔阳跟室友们吃完饭,也飞快地跑到书店陪她一起等。但是出于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心态,两人像是做贼一般,没有凑在一起,而是各自占据了书店一角,偶尔偷偷摸摸地望一眼彼此。

不知有多少好事之人暗地里对孟孟说过,“乔阳是不是喜欢你啊?”

在那除了学习之外再无其他事情可做的学生时代,偶尔有一对男女凑得近了些,便会成为所有人议论的话题。孟孟从不计较这些事情,但也没将这个传闻当做笑谈说给乔阳听。不过日子久了,两人确实渐渐生出一些默契来,只要离开教室,便有意无意地远离对方。

但此时此刻,当老板将刚刚送到的一摞书搬进来的时候,两人最终还是没有绷住,也不顾店里是不是还有认识的同学,就齐齐跑到了那堆书前。

孟孟从未拿钱拿得这么爽快,百元大钞往桌子上一拍,不等找回零钱,手上已经翻到了全书的最后一章。她还记得自己看完之后,没有感慨,没有失落,只是深深看了一眼身边的乔阳,然后叹了声气。为什么叹气,她自己都有些说不清,可她就是觉得乔阳能懂。

那是个说不上结局的结局,一切故事暂时终结于那座神秘的长白山。

认真说起来,就连孟孟都忘记了“2015长白山见”这句话是什么时候流传开的了。她只知道,在这世上一定有许许多多人像自己一样,真的订好了行程,打算与那座神秘的高山相约在二零一五。也说不上是为了什么,他们只是因着一本书而对那个从未踏足的地方产生了好奇和向往,哪怕那里相距自己生活的城市三千八百七十三公里,哪怕天南地北。

孟孟第一次对乔阳说起自己的想法时,本以为他会说上一句:“想想就算了,那么远还是别去了!”可是很是意外的,他只回答说:“好啊,我跟你一起去。”

那是个再平常不过的星期二,课间的时候,大部分同学都在抓紧时间补充睡眠,而醒着的少部分人也拿着笔在纸上写写算算。乔阳算是后者,只不过拿着笔的姿势实在有些漫不经心,就像他做出这个回答时那样随随便便。

孟孟只当他随口开了一句玩笑。

距二零一五年还有三年之久,而他们都是决心留在广州读大学的人,三千八百七十三公里的距离不是说笑,哪怕坐火车也要三天之久。这三年间指不定会发生什么事情,她甚至不确定那时的自己,还会不会与坐在她身后的这个人有联络。

人与人之间的缘分是很浅的,一个不小心就会断掉。孟孟深谙这个道理,所以一直毫不犹豫地拒绝每个想与她成为恋人的男生。她总是觉得现在年纪还轻,未来也有着无限的可能,毕业分别之时,再深的感情也会断得干干净净。既然如此,那就不如从来没有开始过,也省却了伤感。

乔阳一向很赞同她这个观点,但是在听她说起“放心,毕业之后也会跟你联系”这种话的时候,只能浅浅地笑笑,没有回答。

高三时,所有人都埋头书海之中,黑板上的倒计时,还有各科老师时不时的敲打,每个考生的心里都绷紧了一根弦,一丁点小事都容易将这根已经脆弱不堪的弦扯断。整个班级里,恐怕只有孟孟和乔阳没有露出过苦大仇深的表情。他们课下和午休时装作讨论卷子上的问题,实际上却是偷偷聊着小说里的情节,怀揣着同样的小秘密,轻松度过了那度秒如年的最后一百天。

乔阳成绩好,哪怕从未拼死拼活地刻苦学习过,仍高居榜首。孟孟的名次着实一般,也没有什么太大的追求,只求考个最普通的学校,学个自己感兴趣的学科。自从知晓两人有着共同爱好后,她一度将对方封为知己,也曾哀叹过高考之后知己就要离自己远去,可是唯独没想过要与对方考上同一所大学。

“我不行的。”当对方说起这个提议的时候,她几乎想也不想地连连摆手。

以她的成绩,想和乔阳考上同样的大学,几乎是天方夜谭。而每到这时,乔阳都会以一副救世主的姿态俯视着她,哼哼两声,“我可以配合你,降低点标准啊。”

课间的教室安静得只能听到头顶的风扇响,周围的同学都在补眠。孟孟也只能顺手抄起一叠卷子往身后的人身上一敲,压低了声音说:“好好学习吧!别开玩笑了,就为了一个小说,至于吗?”

她的声音太轻了,就像是拿羽毛撩他的耳朵,痒得他忍不住想伸手狠狠抓破自己的肌肤。可是她最后一句话却让他所有的感官都停滞了一瞬。孟孟说话一向不过脑子,说了也便说了,都不会去细想。她说完,便扭过头去看手里的习题,始终没能看到身后那个人两瓣唇张张合合,似是想说什么,却最终没有说出口。

高考那天终于还是到来了,两人分在不同的考场。考前一万遍地告诉自己不紧张,考试那两天还是绷紧了神经,心无旁骛,不考虑任何事情。

从考试开始到吃散伙饭,孟孟都始终没有联系乔阳。在那顿最后的饭局上,严厉了三年、几近苛刻的班主任站在所有人之前,举着一杯酒笑着对他们说:“这三年一直要你们以学业为重。可从今天开始你们就是大人了,如果之前在班级里有看对眼的人,觉得有点意思的,以后也可以发展发展了。”

所有人都在笑。谁也想不到这个连头发都不许她们披散的老妖婆,竟然会在最后一次相聚说起这句话。可是笑过后,有的人已经忍不住有些哽咽了。大家都明白,这顿饭也许就是这辈子最后一次见到一些同学了。

孟孟不能喝酒,便坐在一旁老老实实地看着他们喝得又哭又笑。不少人都借着这一场大醉,肆无忌惮地对身边的人说起了未敢开口提起的一切。她是整场唯一一个还清醒着的人,直到醉得连方向都分不清的乔阳一步一步挪到了她身边。他们坐在角落里,周围的喧闹声不断,却似是再也传不过来。孟孟眼看着面前的人盯着她看了三秒都不到,竟流下眼泪来。

所有人都在哭,理由各不相同,但是大多是说着说着,情到深处自然哭出了声。乔阳始终未发一言,孟孟想不通他为什么而哭,但是在对方突然伸手轻轻抱住她的时候,她只觉得喉间一酸,滚烫的眼泪也顺着脸颊流了下来。

明明什么事都还没发生,可心里就是很清楚,自己将要失去一些东西了。三年的时光匆匆即逝,那些青涩的往事从此被留在了回忆之中,总有一日将会被抛之脑后,再也拾不起。

第一志愿没能被录取,两个月之后,孟孟坐上了前往长春的火车。

那是她的第二志愿,一所位于东北的大学。自那天散伙饭吃完,她再也没有与乔阳碰过面,彼此只留了可以联系的方式,即便在填报志愿时匆匆擦肩而过,也只是打了声招呼。

乔阳复读的消息,她还是从同班同学那里听来的。复读的理由,不是因为考得不好,他可以说得上是超水平发挥,只是分数太尴尬了些。平心而论,乔阳考的那分数已经可以笑傲任何一个二本学校或是普通一本,可是他的父母也不知是如何与班主任商量的,竟然要求儿子复读一年,冲刺那全国都叫得上号的几所大学。

最后乔阳妥协了。

孟孟听班里的同学说,乔阳明明考得那样好,本可以报个寻常的二本来着,可能就是因为他这个疯狂的念头被父母察觉了,他们才坚持要他再复读一年。

可是这些事情传到孟孟耳朵里的时候,她已经到了长春。

广州距离长春总共是三千三百九十三公里。天南地北的距离,她在火车上用了三十七个小时就轻松地跨越了。

大学生活与她之前所幻想的完全不同,陌生的城市,陌生的环境,南方与北方的差距……一个又一个问题摆在她面前。她不是没有独自窝在角落里落过泪,可是想要给父母拨个电话,手却怎么也按不下去——她不想再让他们担心。

每每到了这时,她都会想起曾经坐在自己身后的那个少年。在这个偌大的学校里,早已没有了同桌一说,前后桌的人也总是在变。她有了解不开的难题,或是被老师点名提问的时候,再也不会有人在她身后为她解决困难。

偶尔她也会给他发个短信,询问他的近况,可是两人往往聊不到几句,就不知该如何说下去。她想对他说说大学的生活,可是还在复读的他始终无法感同身受。

而她始终没有问起他最开始填的志愿。

不知是谁先与对方断了联系的。

没有刻意不去想起这个人,只是眼前要面对的一切压过了那丝想念。渐渐熟悉了新环境的孟孟结交了许多朋友,大多是因为那本早已火得人尽皆知的小说结缘。大家一起去各种展会、COS、广播剧、同人文,无不涉及,待到二零一五年真人版电视剧开播的时候,也会跟着犀利地吐槽。

日子过得太快,二零一五年的时候,孟孟已经大三了。

周围的同学都在忙着找工作或考研,宿舍里唯有她一个人盯着日历发呆。在网上邀请她去长白山的人不少,哪怕多年过后很多人已经不再执著这件事,却仍会对长白山充满向往。

那是许多人心里的一个结,早已超出了对小说本身的执念。

他们只是想圆一个多年的向往。

不知犹豫了几天,孟孟还是点开了常年不用的QQ。三年过去了,她的手机号码和QQ号码换过许多次,与很多人都彻底断了联系,其中就包括乔阳。列表里唯一一个高中同学将她拉进了高中的班级群,她将群成员从头拉到尾,才找到了那个熟悉的名字。

想了半天,在留言那栏,她只写下了自己新的手机号。

等了不知道多少天,等到她都快因为即将到来的考试忘记这件事了,她的手机里突然收到一个陌生号码传来的短信——

八月十六号长春火车站,T124。

对于这趟列车,孟孟一点也不陌生,只因它连接了长春与广州这三千三百九十三公里的距离。她拿着手机犹豫了很久,写了不下十个不同的回复,最后却连一个字都没有发出去。

她没有回复。

这个暑假,她提前从家里回了学校。十四号下午的火车,三十七个小时的旅程,再踏上长春的土地已经是十六号的清晨。

出站口在地下,一路走过去,身旁不乏穿着蓝色兜帽衫的少女们。她们都在兴高采烈地说着什么,手里还拿着这个陌生城市的地图仔细研究着。孟孟拖着箱子远远地走在她们身后,突然就没有了上前搭话的心情,而是在心底冒出来一句感慨,“年轻真好啊!”

说是年轻,其实三四年前的她又何尝不是如此。

过了出站口后,她便站在了原地,坐在自己的皮箱上,遥遥望着同一列车上还没有出站的旅客们。他们大多步履匆匆,拥挤着从出站口走出来,一晃眼,就容易看漏自己想看到的人。

她耐心地等着,忐忑了几乎三十七个小时的心在这刻反而无比平静。

她甚至想过,自己其实根本不可能再看到那个身影了。

可是生活往往连戏剧性都没有。不是空等了许久、却始终不见心中所想,也不是等到出站口的栅栏就要关闭时,某个人才匆匆赶到。

就在她坐下不久,拥挤的人潮中便走出个熟悉的身影。没有半分猝不及防,他就那样理所当然地从出站口走了出来,走到她的面前,停下脚步。一切都顺理成章,没有任何意外。

她仰起头看他,没有说出那句烂俗的“好久不见”,而是脱口而出,“还有四百八十公里。”

三千八百七十三公里,他们才走完了三千三百九十三公里,这段路途才刚刚开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