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蔡文姬——女神不好当啊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
打住,唱出来就暴露年龄了。
都说乱世出英雄,三国无疑是一个出英雄的时代,当然美人也不少,毕竟“英雄配美人”“英雄难过美人关”这种现象在历史上还是普遍存在的。
建安时期就有一位女神,名叫蔡琰,字昭姬,当时这个“昭”字,和司马昭的“昭”重了,司马昭这人大家可能不是特别熟,但是一定听过一句话“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当然,此时的司马昭还是很安分的。
这两人因为名字有了一点交集,换作现代,重个名那是司空见惯的事,谁也管不着谁,但是古代人可在意名字忌讳了,碰到名字相同的,不认识也就算了,认识但地位平等也能友好地互相道一句“有缘有缘”,目前的情况是,一个是小女娃娃,一个是朝廷重臣,最终位高权重者胜,蔡昭姬改名了,改成蔡文姬。
蔡文姬受她爹——当朝音乐之王蔡邕的影响,从小对音律也极有天赋。某日,蔡邕心中有感,深夜弹琴,弹到无法自已的时候,琴弦突然断了一根,蔡文姬闻声出来,突然开口:“是第二根断了!”
蔡邕看着自家才不过9岁的女儿,说:“你这小丫头猜得还挺准的。”
蔡文姬一脸大写的不服,瞪大双眼盯着自家爹爹,这黑灯瞎火的,蔡邕也看不清女儿的脸色,只是未听见女儿说话,便故意弄断一根琴弦,问她:“这一次呢?”
“第四根!”蔡文姬像是抓住了机会一般,迫不及待说出来。
这一问一答之间,蔡邕也知道了女儿在音律上的天赋,大概是做父母的心中都怕埋没了自家孩子哪怕一点的天赋,稍加展示,便要着重培养,这一下,蔡文姬的学问方面,又多了音乐这一项,可喜可贺。
过了几年,蔡文姬长大了,长成了一个大美人,并且还在建安时期的女神选拔赛中荣获C位出道,这里首先要恭喜一下蔡文姬小姐,下面先有请文姬女神说一下自己的获奖感言。
蔡文姬上台,气质卓然,落落大方,果真当得起女神之位,只听她说道:“女神这条路很难走,但是我坚持下来了。”
全场一片掌声。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父亲,我的父亲蔡邕是当代大儒,从小开始,便要求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他以身作则,给我灌输了良好的文化教育,才有了今天集智慧与美貌于一身的我。同时我更要感谢大家,没有大家鼓励与认可,就不会有今天的我,今后我一定会贯彻好女神发展方针,给众位姑娘当个好榜样!我是蔡文姬,我为自己代言。”
蔡文姬说完,眼底饱含泪水,向粉丝们挥手后下台。
“蔡文姬!蔡文姬!蔡文姬!”
台下反应热烈,然而被拥簇着下台的蔡文姬,一回到家,立即关上了房门,卸妆、脱去繁琐的衣物、四仰八叉地躺在**。
女神的确难当啊!蔡文姬在心中再次默默感慨。
脱去女神身份的蔡文姬,还是一个为了生存而兢兢业业的纯真女孩。
蔡文姬:“他们瞄准我了,又打我,又打我!”
队友一:“蔡文姬又被打了!营救不来,怎么办?”
队友二:“没关系,文姬自己能行的……你看,成功逃脱了。”
队友三:“我残血了!”
蔡文姬:“别怕,我来了!”
在这一片无形的战场之上,蔡文姬就是敌人的靶子,队友的“奶妈”,还得学会“自取其乳”,生存能力简直不要太强。
蔡文姬就是这样在“女神”和“女神经”之间无压力进行着角色的切换。
父亲蔡邕领着女神蔡文姬出门,还特意提前叮嘱她,一定要“女神范十足”,这对蔡文姬并不是难事,手法熟练地收拾一下自己,就成了。
到了出门的时候,蔡文姬才知道,父亲这是要拉着她去相亲了。
蔡邕说:“就算你获得了女神之位,该结的婚还是要结的。”
蔡文姬不乐意了,“我都是女神了,为什么不能多享受几年被人关注的日子呢?”
蔡邕叹了口气,“父亲是个过来人,就算被那么多人关注着,也不如有个知心人啊,平平安安地过好一生!”
蔡文姬八卦之心燃起,大眼睛布灵布灵地看着父亲,蔡邕接着说:“你父亲我啊,曾经也是个红人,粉丝众多,走到哪都有人献花找我签名,但这些又能代表什么呢?内心无可依啊!”
平时难得听到父亲的知心话,此时让蔡文姬心受震撼,她的父亲,蔡邕,是当代的文豪,是一个全才,是她的骄傲,“找一个知心人”这句话在蔡文姬心里埋下了种子。
当时天下已乱,蔡文姬一家所处的又是混乱的中心——洛阳,蔡邕不愿家人深陷混乱之中,几相权衡之下,最便捷的办法就是将女儿嫁得远远的。
之后,蔡文姬也妥协了,她相信父亲,也相信父亲是为她考虑周全之后,才作出了这样的决定。
与蔡文姬相亲的对象是卫仲道,河东卫家是一个大家族,从西汉卫家名将卫青,到卫家被立为皇后的卫子夫,此后卫家那是平步青云,加上还远离洛阳,除此之外,卫仲道本人也是年轻一代中的佼佼者,文采出众,相貌俊美,是个妥妥的男神,与女神蔡文姬在一起,两人可以聊聊诗词,赏赏花,听听音乐,相互陪伴,从内到外都是绝配,生活一定美好。
以上是蔡邕心中的美好幻想,同时也是卫仲道心中的美好幻想,能娶到大众女神,是多么幸福的事啊!恨不得能宠着她,一直依着她,蔡文姬嫁过去之后,两人的确过得很美好。
但是蔡邕没有想到的是,卫仲道这人不仅长相病娇,连身体也病娇,自家女儿嫁过去没多久,卫仲道就病娇体质发作,死了……
蔡文姬心中的悲伤无以言说,脑海中还在回忆着两人幸福的点点滴滴,此时却无人再来暖她的心。
屋内美人落泪,屋外关于蔡文姬克夫的传言传遍了大街小巷,事关女神,总是能闹出大动静,外面什么情况蔡文姬管不着,成为公众人物多年,风风雨雨什么没见过,只要自家人能够一直站在自己身边就好了。
显然,蔡文姬是将卫家人也自动带入“自家人”了,但事实却让人心寒,卫家人也明里暗里嫌弃觉得蔡文姬“克夫”,蔡文姬心高气傲,忍得了外面的风言风语,却忍不了家里人对自己如此不走心,加上也没有为卫家生下个一儿半女的,顿时没了什么牵挂,一气之下,不顾父亲的反对,跑回了家里,开始宅女生活。
宅女生活很幸福,加上待在父亲身边,蔡文姬内心得到了瞬间的平静。
然而此时世道更乱了,灵帝去世,董卓把控着朝纲,父亲之前又因为太高冷而获罪,想到这点,蔡文姬心里就有气。
父亲蔡邕是她的偶像,年轻时候也是一个大红人,遥想当年:
蔡邕在东汉可是有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更是一个音痴,在音乐上的造诣很高,从小就会谱曲写词,年少成名,大街小巷无人不知蔡邕啊!也幸好古代人还是挺含蓄的,蔡邕走在大街上,顶多收获到的是一些仰慕的目光,没有什么强吻拥抱之类的,于是也没什么请保镖的想法。
当时的皇帝汉桓帝也很喜欢蔡邕的音乐,命陈留太守督促蔡邕到宫里来为自己演奏一曲,蔡邕知道消息之后,试着用“没有档期”的理由推脱,没想到陈留太守早已打探好蔡邕的行程,蔡邕无奈,只能先跟着。
两人一路聊着聊着,蔡邕得知桓帝也不是个懂音乐的人,他心底想要离开的心思又起来了,音乐家毕生追求的是什么?是知音啊!千里迢迢跑去为桓帝演奏一曲,自己心里累,加上到洛阳指不定会发生什么意料之外的事,思考一下,觉得还是不去的好,于是到了偃师的时候,蔡邕假装生病,返回了家中。
但蔡邕名声在外,拒绝得了一次,后面还是会不断有人找来的。得知蔡邕最近的行程之后,著名经纪人司马桥玄找上门来了,因为这层关系,蔡邕最终参与了《东观汉记》的创作。然而创作到一半,有人上门找麻烦来了,此人是灵帝的中常侍程璜,找麻烦的原因是什么呢?
原因是程璜的女婿阳球和蔡邕的叔父关系不好,至于真实原因是什么,我也不知道,毕竟要是真讨厌一个人,他哈一口气,都觉得可恶。
程璜总是和蔡邕对着干,还总是匿名给灵帝打小报告,于是灵帝招了蔡邕前来问话。蔡邕也不知道这打报告的人与自己有什么仇什么怨的,只能努力在灵帝面前为自己辩白,然而并没有什么用,灵帝还是将人给关起来了,几日后处死。
修撰《东观汉记》的人才本来就稀缺,这下还少了一个,这可不行。于是有人来求情了,先表明自己的忠心,再表明蔡邕的忠心,之后说一下蔡邕的成就,最后表明“现在少了蔡邕不行啊”。听完之后,灵帝陷入了沉思,事实证明,这种套路对领导还是很有用的,之后将蔡邕免死,和家里人一起流放到了朔方郡。
阳球得知消息不开心了,在蔡邕流放的路上,派了刺客去刺杀蔡邕,没想到这刺客是蔡邕的粉丝,见到偶像了,杀人的心没了,只有一颗被偶像折服的心在乱跳,这下刺客完全忽视了阳球的要求,偶像面前,其余的都可以视而不见。
阳球得知消息要气疯了,又找有关的官员想要毒死蔡邕,官员口头答应得好好的,还顺手收了阳球的贿赂,然后转身就将人给卖了,官员还将消息告知了蔡邕,顺口温柔地提醒他要提高警惕,蔡邕于是相安无事。
阳球失策了,他失策在不了解蔡邕的人气,全民偶像的地位不是白当的。
被流放的蔡邕心里一直还惦记着《东观汉记》,这可是一本见证历史的书,能够编写此书,是一种荣耀,更是一种责任。
蔡邕悄悄地将自己写的几篇附在书的末尾,让灵帝看到,灵帝看完,心里又惦记起了蔡邕的好,加上正赶上第二年大赦,灵帝大手一挥,赦免了蔡邕,让他回来继续修撰《东观汉记》。
蔡邕此回流放的时间为9个月。
蔡邕准备启程的时候,五原太守王智为他送行,送行之前还准备了一桌酒席,请了一大批人来。王智酒足饭饱之后,忍不住开始跳舞,还想拉上蔡邕为自己伴奏,蔡邕不肯,想当年,蔡邕可是连桓帝都敢拒绝的人,他演奏走的是心,权贵是无法使他动摇的。
蔡邕不动,王智就感到很尴尬了,这桌酒席他是主办方,宾客竟然不给他面子,这让他以后怎么在官员之中树立起威信?王智想到这,脸一拉,一黑,心里的气无处发泄,只能对着当事人吼:“你这个罪犯还敢瞧不起我?”蔡邕才不陪他闹,甩袖离席而去。
唉,这回,蔡邕又多了一个敌人,王智恨上了他,也跑到灵帝那里去告密,说蔡邕的坏话,灵帝心想:这人还没开始重用起来,怎么又有人来告状了。
灵帝还是想看看再说,毕竟蔡邕的辞赋不错,灵帝还想趁这个机会,再次多多请教他,没想到朝廷内许多灵帝的宠臣都来诬陷蔡邕。蔡邕能怎么办,只能逃啊,死是其次,蔡邕主要是怕自己会连累到家人。
为了家人而逃,嗯,不丢人。
蔡邕逃到了吴会之地,在这个地方一待就是12年。
经历了这几件事,蔡邕只想安安静静地写写词,作作曲,练练字,过半辈子潇洒惬意的生活,加上女儿蔡文姬也嫁人了,也更宽心了些。
之后灵帝去世了,董卓任司空,把握着朝权。
董卓早就听闻过蔡邕的大名,于是想将人征召过来。蔡邕多次当官,都没遇上知音:桓帝不懂音乐却要他进宫,他拒绝了;灵帝喜欢辞赋,也需要蔡邕,最后还是一拍两散。经历这两届掌权者,蔡邕早就没对朝廷抱有希望了,更何况董卓这人,名声实在不太好,于是蔡邕立刻回绝:“不了不了,生了大病,没法再去上班了。”
按理说是董卓求才,态度应该会好一点,起码也是下面这样的:
董卓:“你有病,我身边多的是能人给你治。”
然后真相是残酷的,董卓一下子就抓住了蔡邕的痛脚,直接表明了:“你不来我就灭了你全家。”简直是霸道总裁的典范。
蔡邕只能妥协。
只是没想到董卓这个人,看上去凶巴巴的,对蔡邕却是顶好的。
蔡邕一回到京城,董卓整个人的状态是欣喜的,几日之内,董卓就连着给蔡邕升了三级,直接让蔡邕当了尚书,后来,蔡邕又成了中郎将。在汉献帝迁都长安的时候,又被封为高阳乡侯。
蔡邕经历了董卓掌权这几年,顺风顺水的人生,想起自己之前一直不得志,数次被罢免,更甚至差点被杀头,尽管董卓这人暴戾、专权,但对比一下,董卓对自己尊敬有加,让自己的才华得以施展,如此大恩,蔡邕心底是一直记着的,于是也想好好开始工作。
再之后,蔡邕被任命为左中郎将,随着汉献帝一起迁都去长安,随行的人以及董卓的宾客都嚷嚷着“董卓是能和姜太公相比的人”“不如让董卓当尚父”……
尚父是什么呢?就是对周朝姜太公的尊称,众人这么嚷嚷,也是有些拍马屁的意味,也说明着董卓在当时朝政上的地位,汉献帝听到这些,也是默许了,但是董卓偏偏还要去问一问蔡邕,说“您说这样的称呼,好不好?”
好不好,当然好,但是配不配得上,还难说。可蔡邕不是这么直接的人,蔡邕回:“太公辅周,奉命灭商,所以特号为太公。现在您的威德虽高,但相比尚父,我以为还不行。等到关东平定,陛下返还旧京,然后再讨论此事。”
很委婉,然后董卓也接受了。
接受了!
如此有野心的董卓,却不缺惜才之心,对他认可的人,愿意听取其意见,给予足够的尊重,被簇拥着也是有理由的。
之后董卓失势被杀,王允掌权,董卓之前的党羽们纷纷不吭声了,这会儿吭声了,下会儿可就没机会开口了。但蔡邕在王允谈到董卓的时候,不禁叹息一声,因为这一声,就要了蔡邕的命……
王允当场就怒了,董卓这个乱臣贼子,死有余辜,你竟然还为他叹息,是觉得他不该死吗?
以上纯属王允多虑了,这一声叹息着实也代表不了什么,蔡邕内心清明,董卓对他有恩,叹息一声也不足以为罪。但是王允早就忌惮蔡邕,正好借着这个机会,将蔡邕定了死罪,死之前蔡邕恳求王允,希望他能够让自己修撰完《东观汉记》。
《东观汉记》是用来记录汉朝的历史的,要求是必须真实,最好客观而不主观,而如今朝廷衰微,要真的按照真实来写,还真有些丢脸,王允怎么能让蔡邕这个“老实人”接着修撰呢?于是蔡邕就这样死了,死因:过于老实,过于重情义。
蔡邕一死,蔡文姬没有了依靠,本来想仗着自己的女神地位,安全地在老家宅几年,然后再慢慢规划自己往后的人生。却赶上了匈奴来犯,蔡文姬没后台,没武功,加上本身貌美如花,匈奴的左贤王一见,惊为天人,更没想到的是左贤王也是蔡文姬的粉丝,与女神相见,分外激动,明里暗里表明想要娶女神为妻。
论糙汉如何追女神,专家回答:你追女神只差一点点的勇气。
左贤王鼓起勇气表明自己的心意,成功娶到了女神蔡文姬,不管是形势所逼,还是为爱而感动,最终,蔡文姬还是跟着他回了匈奴,做了左贤王的王妃。
蔡文姬二嫁,还是嫁给了匈奴人,这一回,她的粉丝数量是急速下降,蔡文姬此时已经无法顾及自己粉丝多少的事了。左贤王对自己很崇拜,还让自己在匈奴这块地上好好当一个女神,但是文化不同,恋爱还是有隔阂的,蔡文姬只想在自己的家里好好做一个宅女,于是她开始等待机会。
一颗宅女的心终究敌不过做女神的本能,蔡文姬做了那么多年的“女神榜样”,一见到来人,就忍不住维护好自己的女神形象,就算到了匈奴,她也不允许自己放弃学习,放弃形象,于是,耳濡目染下,蔡文姬学会了匈奴语,还学了本地乐器——胡笳。
蔡文姬女神形象保住了,左贤王也更加喜欢她了,在匈奴生活了12年之久,还生了两个娃,却一直都没有等到回汉的机会。蔡文姬在此处有了归属,她的归属便是自己的两个儿子——阿迪拐和阿眉拐,她甚至有过不回去的念头。
然而惊喜和惊吓总是难以预料的,过了这么久,机会还是来了,来的是大汉的使者,蔡文姬偷偷站在帘子后,听着两人的谈话。
使者:“我奉丞相之命,来接我们汉家女儿回去。”
左贤王:“啥,她已经是我的女人了,你们这是要搞事情。”
使者:“搞事情你又奈我何?”
左贤王沉默了,他还真不能奈这个使者怎么样,十多年,汉朝早就换了天,兵强马壮的,已经不是记忆中那个分分钟可以踏上去的国度了,此时与汉朝争,还真有点欠底气。
于是左贤王退让了,但是也不能白让。
左贤王:“接人回去可以,但是总不能让我就这么白白放人回去。”
使者:“你说,什么条件。”
左贤王:“黄金你看着办吧,黄金起码得以万为单位吧?”
使者:“你这是狮子大开口,不行!”
左贤王也没想真拿到这么多,但谈条件,总得往高里提。
左贤王:“看在你们亲自上门的分上,友情价,黄金少几百两,不能再少了。”
使者:“如此多的黄金,我们需要大批人力运过来,你们敢收吗?”
砍价的精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如果不行,威逼利诱都上一遍,两人争论许久,蔡文姬就躲在后面看了许久,终于忍不住开口了。
蔡文姬:“你们这接人送人的,有没有问过我的意见?”
左贤王的大男子主义上来了,说:“男人谈生意,没女人的事。”
蔡文姬心底不开心了,好歹多年的夫妻情,没有爱情也有友情,再加上还有两个儿子在这里,自己也有了留下来的想法,没想到却被自己丈夫给卖了。
左贤王与使者“砍价”完毕,蔡文姬就这样,半将就着回到了汉朝,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文姬归汉”的故事。
蔡文姬没想到的是,竟然是曹操派人来接她的。
蔡文姬只在小时候见过曹操,自己的父亲是他的恩师,按照年龄,她应该称呼他一声“曹伯伯”,按照辈分,蔡文姬倒是可以称呼曹操一声“学长”。
曹学长成为大汉丞相之后,想起了自己的恩师,连着想起了恩师的女儿——蔡文姬,这才派出使者去把蔡文姬接了回来。
蔡文姬刚回到熟悉的土地上,还没来得及消化心中的激动,就被曹操拉到一个大广场,昭告天下是他将蔡文姬迎接了回来。蔡文姬一脸懵逼,但是还是要保持微笑,广场上的人无一不赞叹曹操“英明神武”“扬我大汉天威”……
蔡文姬维持着女神的笑容,脸都快僵了,仪式终于结束了,蔡文姬心想这回总没自己的事了吧,然而事实又开始“打脸”了,继父亲之后,曹操开始接管了自己的人生大事,打算将她许配给董祀。
许配给董祀的原因是因为董祀很“懂事”,生得仪表堂堂,又通晓书史,谙音律,曹操下意识认为两人是有共同语言的,于是婚姻就这么定下了。
女神中年又结婚了,这回粉丝们都对蔡文姬脱粉了,蔡文姬本以为这样起码也算是圆了自己想要安安稳稳过一生的梦,却没想到董祀也出事了,给他定罪的是她的学长——曹操。
蔡文姬一听到消息就坐不下去了,这刚在一起没多久,咋就出事了呢?蔡文姬头发也顾不得梳理了,女神形象也不愿意维护了,急匆匆就跑到了大殿之上说要找曹操。曹操一听蔡文姬来了,优哉游哉对着大殿内的官员们夸赞:“门外就是蔡邕的女儿,今天就让大家见识一下什么叫做女神风范。”
蔡文姬得到准允,一进门。
众宾客:“……”
某官员:“这就是您说的女神?”
披头散发,着实不好看,蔡文姬进门就叩头请罪,说话条理清晰,情感酸楚哀痛,满堂宾客都为之动容。
曹操也动容,但是降罪的文书都发出去了,君无戏言,到了曹操这里,便是丞相无戏言了。但这语气又明显是可以商量的,蔡文姬接着说:“你马厩里的好马成千上万,勇猛的士卒不可胜数,还吝惜一匹快马来拯救一条垂死的生命吗?”
此话让曹操颇为自豪,于是下令,董祀的罪免了。
这心思转变得如此之快,怕不是就想让蔡文姬承了自己的情吧?
不久之后,蔡文姬还这恩情的时候到了。曹操在大殿上的时候,看见蔡文姬披头散发,鞋子也没有穿,事后就给蔡文姬送了头巾鞋子袜子过来,顺便提一句:“听说你们家收藏了很多古书?”
蔡文姬:“是啊,可惜战乱不断,早就丢了。”
曹操听到这话很是失落,谁知蔡文姬话语一转:“但是我能记下来的,有四百多篇。”
曹操立马开心了起来,说:“好好好,我多派几个人陪着夫人一起写。”
蔡文姬:“不了不了,男女授受不亲,我还是自己来吧。”
最终,蔡文姬展现了自己绝好的记忆力,默写下来送给曹操,没有一点错误。之后凭借着自己在匈奴国学习过的语言和乐器,作出了《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
之后关于蔡文姬的记录,已不可寻。
但是,关于蔡文姬这个人,很多属于她的事件与成就都是编造的。
书写历史的笔握在见证过历史的人手中,要说记录全部真实,那真的是不可能的,司徒王允此人因为怕蔡邕修撰历史太过真实而将其除去,然后想找一个将自己写成正面人物的人来,历史上有这类想法的掌权者难道不多吗?
按理来说,蔡文姬如此有才有名又有貌,在记录她身边亲密之人的时候,应该是会提及她。但是在《后汉书·蔡邕传》里面,却看不到任何一点关于蔡文姬的记载,难道是《后汉书》作者范晔认为此人对于蔡邕来说,不重要吗?
如果事件都是真的,不重要是不可能的。还有一个猜测,便是蔡文姬真的没有那么出名,关于她的很多典故也都是假的。
再来看看陈寿所著的《三国志》,陈寿所生活的年代和蔡文姬所生活的年代大概是差50年左右,“文姬归汉”在当时广为流传,总不该50年后就消散在历史的长河中,但陈寿并未将此事记录在《三国志》中,难道也是因为不重要吗?
陈寿此人对历史颇为考究,“文姬归汉”在历史上的评价如此之高,不记录是不是也可以说明,这件事其实是不存在的,在陈寿那个年代,压根就没有流传过这类事件,“文姬归汉”这件事在现代被传成如此,更大的可能是背后有“推手”。
这些闲来无事的“推手”们,就是之后的各位好事之人。
陈寿生活年代之前所作的《蔡伯喈女赋》,是曹丕作序,由丁廙书写而成。但是历史上,曹丕和丁廙本是政敌。丁廙是曹植的人,在曹丕即位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即将丁廙砍了头。
曹丕如此不待见丁廙,要是真的还有心情给他作序,那也算是心大了。
由此联想到《胡笳十八拍》,在各大有名的历史资料像《后汉书》《文选》《玉台新咏》等文集中都没有记载,最大的可能便是在此之后,有好事之人,编撰的这个名诗,甚至编撰了蔡文姬这一系列的传奇故事。
历史,便是探寻古人留下的痕迹,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在这之后,我们留下的痕迹也将被后人所探寻,在当今社会所得到的消息都难辨真假,更何况是历史呢?望我们能用辩证的目光去看待历史、看待如今纷繁错乱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