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小 雪
看到小雪这个词,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是人名。确实,这又是一个适宜入名的节气,甚至比秋芬(秋分)来得更直接,连谐音都不需要。如果说秋芬有一股袭人的乡土气息,那么,小雪则是风花雪月的,她那么清新,那么雅致,那么高洁。“雪花漫舞、白雪阳春、银装素裹、雪飘如絮、粉妆玉砌、瑞雪飞舞、冰雪聪明……”只要是和“雪”有关的词语,多有褒义和赞美的色彩,难怪人们如此青睐,那些被唤作“小雪”的女子凭空也多了几分可爱。
小雪交节时间在11月22日或23日。
小雪是反映天气现象的节令。东北风开始成为中国广大地区的常客,气温下降,逐渐降到0℃以下,但大地尚未过于寒冷,虽开始降雪,但雪量不大,故称小雪。小雪表示降雪的起始时间和程度,小雪和雨水、谷雨等节气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
黄河中下游平均初雪期基本与小雪节令一致。在小雪节气初,东北土壤冻结深度已达10厘米,往后差不多一昼夜平均多冻结1厘米,到节气末便冻结了一米多。所以俗话说“小雪地封严”,之后大江小河陆续封冻。长江中下游初雪来得迟,一般在12月中下旬,但是,初冬景象已然十分明显,完全是一幅“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了。
小雪的雪总是弱不禁风的,有几分娇羞,有几分柔美。清代王士禛在《题后》有曰:“寂寥小雪闲中过,斑驳新霜鬓上加。”借喻小雪所抒发的情怀,即使是愁绪也是浅浅淡淡。小雪的雪常常是半冰半融状态,或落到地面后立即融化了,气象学上称之为“湿雪”;有时还会雨雪同降,叫做“雨夹雪”;有时还下些如同米粒大小的白色冰晶,称为“米雪”。勉强“纷纷扬扬”了几下,还没沾地就已化为乌有,路面都打不湿,给人的感觉太含蓄太夹生,没有一点儿酣畅淋漓的劲头。当然,有总比没有好。农谚道:“小雪大雪不见雪,小麦大麦粒要瘪”、“小雪雪满天,来年必丰年”。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瑞雪兆丰年。
虽说是瑞雪兆丰年,但是我们年少时总是感觉丰年太少,因为总是缺衣少食。到小雪时节,昼短夜长,母亲就会打起节约粮食的主意。记得小学阶段,早晨,母亲会为我们弄一顿扎实些的早餐,我们中午不回家就在学校里硬扛着。晚餐,又是扎实一点,这样一天就省下了一餐。小学阶段,正是人长身体的时段,少吃一餐饭当然饿。所谓饥寒交迫的滋味,其实就是年少时在小雪大雪节气间感受到的。也有一句谚语叫“穷人怕冷,富人怕热”,关键是,那时全社会几乎都是穷人。
在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文化中,有两个内容必不可少,一个是农作的指导性,另一个就是养生进补的习俗。虽然是二十四节气个个都要进补,但最适宜进补的大概要算冬天了,“冬天进补,开春打虎”。这个节气,人们需要以食补来驱寒,宜吃的温补食品有羊肉、牛肉、鸡肉等。中医认为,小雪节气最宜补肾,益肾的食品则有腰果、芡实、山药、栗子、白果、核桃等。黑色食品如黑木耳、黑芝麻、黑豆等,这时也更为适宜。民间还有:“冬腊风腌,蓄以御冬”的习俗。小雪后气温急剧下降,天气变得干燥,是加工腊肉的好时候。这时动手做香肠、腊肉,春节时正好享用。小雪时节适当进补可平衡阴阳,但进食过多高热量的补品,会导致胃、肺火盛,表现为上呼吸道、扁桃腺、口腔黏膜炎症或便秘、痔疮等。因此,进补的时候尤其要注意是否符合进补的条件,虚则补,同时应当分清补品的性能和适用范围,还应吃些性冷的食物,如萝卜、松花蛋,以平衡膳食结构。
我的高中是在十几里外的学校住读。高一时的那个国庆节,我想请假回家一趟。那时的国庆节在农村是个极其寡淡的节日,对于我这个另类的请求,班主任十分不解:“国庆节还要回家?难道你家有好东西吃?当然,有好东西吃天天是节,没好东西吃节也不是节。”二十四节气都讲进补,实际上是太缺补才讲补,人们总是差什么想什么,缺什么叫什么。中国乃至人类社会几千年,搞饭吃都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活动,缺衣少食在历史长河中占据了太长的时段,自古都是民以食为天。现在胖子遍地走,营养过剩者比比皆是,所以进补之说大可不必,二十四节气的进补民俗越来越淡化了。
白居易在《问刘十九》中写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冬雪将至,和朋友喝着新酿的热酒,雪下得大些又何妨呢?有酒有肉还有暖气的寒冬,当然好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