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读沈从文作品记
2003年5月,我购买了32卷本的《沈从文全集》。作品分为小说、散文、诗歌、传记、杂文、文论、书信、日记等,以及不属文学部分的《物质文化史》和《中国古代服饰研究》。面对这千万字的遑遑巨著,我不由喃喃自语:这是天才作家完成的活儿。因工作太忙,四年间从没读过。2008年2月,我在医院里,一边守护生病的妻子,一边阅读沈从文的代表作,我被沈的作品独有的风格和魅力所深深吸引。
他的小说故事性不强,是散文化的小说,有人说是抒情小说。我是赞成这一说法的。开始,我看这类小说不大习惯,但看多了,我就觉得,这种小说含蓄,意味十足,是能够给人带来美的快感的。我最为欣赏的是他的短篇《柏子》、《丈夫》、《萧萧》、《菜园》等,我看到了他与鲁迅、茅盾、丁玲等左翼作家或者说同时代作家不一样的小说,不怎么革命的小说。但却是写人性的小说,也是揭露人世间不公平的小说。
《柏子》的故事太简单了,简单得值不得一说。小说写的是一个水手柏子同辰河岸边的一个不知名的女友娼妇相会的故事。小说的结构是三段式,柏子与女友相会前,主要是描写和交待了水手们爬桅杆、唱歌以及船上媳妇们的并无恶意的笑骂;接着写柏子与女友相会时的调情与媾合;最后则写柏子每两月来此花光铜板寻找快乐的心情。表面上看起来,小说似乎就是写了一个水手嫖妓的事情,但实质上这只是作者的障眼法。作者写的是穷苦人的生存状态,他是借一个人的所谓寻找快乐的过程和状态的描写,来表达对劳苦人民的人性被压抑的同情,表现了一位作家对小人物在特定的生存条件下所做事情的理解和宽容。小说并不是像今天的某些小说大段地描写嫖妓的色情过程,相反地写得含蓄而美丽。但读者看完全篇之后,心里仍然只有对小人物命运的悲伤和对社会生存环境的沉重。
《丈夫》似乎是个续篇,不过内容大相径庭。在湘西辰河岸边,乡下女子在船上卖身,丈夫在家种田。女人将卖身的钱寄回乡下维持生计,似乎己成人们司空见惯的合法的常态。《丈夫》写的是丈夫到船上探访妻子老七的故事。开始,丈夫与船上的独眼睛水保寒喧乡下的一些事情,丈夫心态还比较平和,可是当听了水保临走时“告诉老七今晚不接客,我要来”的话后,丈夫突然觉得不是滋味。哪怕妻子从岸上给他买了胡琴,丈夫仍不高兴。接着先是两个喝醉兵士霸占女人,后是巡官也要来考察女人,丈夫深深感到了羞辱。无论女人和“大娘”如何劝慰他,他是执意要走的。第二天凌晨,丈夫带着女人走了。小说深刻地揭露了农村经济的破败导致夫权的失落和人性的堕落,然而,当堕落之极,也是人性的觉醒与复苏之时。对这一小说的主旨或者说作者的意图,作者是主要是通过丈夫的心理冲突来完成的。最妙的是,作者不是像巴尔扎克那种静态地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而是写丈夫的行动来完成心理冲突过程的。让读者慢慢感受到丈夫的变化和人性的觉醒。
《萧萧》仍是一个写人性的作品。小说的主人公萧萧没有母亲,从小就寄养伯父种田的庄子上。12岁时出嫁当童养媳,她的丈夫才三岁。萧萧虽然才12岁,但善良、活泼、可爱,祖父很喜欢她,常常开玩笑说,她长大了也可当“女学生”。15岁时,青春期的萧萧被另一位长工花狗诱奸而怀孕,花狗跑了,萧萧面临着两种命运:一个是按古老的风俗是“沉潭”,一个是远嫁。哪知道,掌握萧萧生死命运的伯父不愿牺牲她,也没有人嫁走她,况且长大了的丈夫也不愿她走。待她与丈夫圆房时,她12岁的儿子也找了个比他大六岁的童养媳。应该说,萧萧还是幸运的。小说写了萧萧自然的原生态般的成长,她没念过书,对于婚姻制度、礼法制度也没有反抗,也没有什么贞洁观,全凭人性的召唤。当与花狗有了孩子后,花狗跑了,她也打算逃跑,就被发现了。再从她所在的环境看,她的家人及公婆,本应处罚她,但最终也没有把她怎么样。在人性与制度的对抗中,人性取得了胜利。然而,沈从文并不是简单地写他心中的爱与美的,他在小说中借祖父之口提到的女学生,其实就是反封建的学生,说明时代的新风也吹进了这偏僻的乡村,这不光是1929年的时代背景,其实也是挽救萧萧的一种力量。然而,作者并没有一味地赞美人性的胜利,而是通过萧萧的12岁儿子找童养媳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这种沉疴陋习深沉的悲哀和忧虑。
沈从文也有写革命的小说,采取的是侧面记叙的写法。《菜园》就是这样的作品。小说写的是仍是湘西的小城,一位太太带着儿子,辛勤耕耘着一处菜园。儿子岁21时,不种菜了,去北京大学读书。三年后,带着一个漂亮的媳妇回到了老家。没想不久,被县当局杀害了。原来儿子是共产党。小说写的是1927年“四.一二”大屠杀波及到这个小城。作者写了主人的美丽与达观,写了菜园的明媚与小康,更能唤起了人们对大屠杀的悲愤和谴责。
坦率地说,沈从文1924年至1927年的早期散文作品,我不大喜欢。这个时候的作品主要是写初到北京的所见所闻所感,写自己的不幸际遇和生活的艰辛,充满着苦闷和忧伤。这时候的作品带有练笔性质,是比较幼稚的。他成熟的作品应是1931年后的《从文自传》,1933年的《湘行散记》、1940年后的《湘西》、《云南看云》等。从内容来看,他主要是写了湘西的山水、风俗、人情、历史和充满苦痛的现实,是一幅幅的湘西风景画、民情风俗画。从艺术上来看,他偏重于借景抒情、融情入景,使散文具有诗的情趣和魅力。当代作家贾平凹早期的作品,我以为他除了受孙犁的影响以外,另一位作家就是沈从文,你看他的《商州初录》多么像沈氏的《湘西》啊!
一个没读过大学的沈从文,后来竟成了北京大学的教授,沈从文全靠自己的作品成就了自己的地位。他的秘密其实他在从文自传中已揭示得再清楚不过了。他在读课堂小书的同时,也在读社会和人生的大书。他14岁离开学校,有六年的从军生涯;20岁时流浪北京,考大学失败,只好在北大旁听,到图书馆自学,同时开始文学创作,在友人的帮助下终于走上文学之路。说到底,是丰富的生活经历和湘西人独有的坚韧成就了他。
2010年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