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读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说记

喜欢屠格涅夫的作品,缘于两个因素:一个是曾在外国短篇小说的选本上读过他的名篇《木木》;二个是著名作家孙犁特别推崇他的作品。读完屠格涅夫的34个中短篇小说后,我明白了孙犁为什么喜欢屠格涅夫的作品了。正如孙犁所云:屠格涅夫的“诗体”小说比较对孙犁的脾胃。因为孙犁的小说也有诗体小说之称。当然,这是指小说的风格而言的,不能简单地说,孙犁的小说是模仿屠格涅夫的风格。两人有相近的地方,如两人都擅长写女性,写风景,语言清新,所勾勒的生活画面充满着诗情画意;也有不一样的地方,比如孙犁的小说是不大重视情节的,屠格涅夫虽然有相当数量的小说不大重视情节,但他的中篇小说却恰恰非常重视情节。本文不探讨这两位作家风格的异同,只是记录我喜欢的几篇小说的感悟。

我现在终于明白,作家的审美情趣不一样,编辑的选本也会不同。摆在我面前的这两个选本:一个是贵州人民出版社的《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说选集》,共有12个中短篇小说;二个是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说选》,共有6个中短篇小说。这两个选本,我不是很喜欢。于是,我索性读完了他的全部中短篇小说。如果我有幸编辑他的选集,我将编选这样4篇:《春潮》、《初恋》、《木木》、《大车店》(有的译为《客栈》)。如果有的读者嫌少了的话,还可加上《阿霞》、《叶尔古诺夫中尉的故事》这两篇。但我个人喜好,最好是前4篇。不要以为这4篇少了,不像一个选集。如果你看完他的这4篇小说,你就会觉得,这本集子不是薄了,而是特别厚重。为什么我要这样编呢?理由有两条:一是就字数而言,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说都很长,这4篇要算起来的话,总共有17万字,光《春潮》就有10万字,按如今不成文的规矩,要算小长篇了。二是从艺术性来看,这4篇小说最为集中地体现了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说诗意的忧郁的悲剧性的特点。

我个人以为,读了《春潮》等4篇小说之后,其它的可不必再读了。为什么我会这样说呢?这是因为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说与他的号称俄国19世纪编年史的6部长篇小说不同,写的都是爱情故事。他的爱情故事,都是悲剧性的,令人心酸的,作者力图寻找出爱情不幸的根源。就其思想意义来看,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描写纯粹的爱情。通过爱情故事,表现爱情强大的至高无上的自然力量,或者说表现人性在爱情中的软弱面目,如《春潮》、《初恋》;另一种是把爱情放在特定的历史和社会面前,为这种爱情赋予了一定的历史和社会内涵,如《木木》、《大车店》。这4篇小说正好是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说两种类型小说的杰出代表。

《春潮》,写的是22岁的俄国青年萨宁,在从意大利返回俄国的途中,耽搁在德国的法兰克福。一天傍晚,他在一家糖果店,参与救治14岁的小男孩爱弥儿,后又与爱弥儿的姐姐杰玛及未婚夫店堂经理克留别尔先生出外一个叫索屯的地方去郊游。在郊游中,遇到一位年轻军官封.唐诃夫对美丽的杰玛的无礼戏弄,未婚夫克留别尔采取回避态度,而萨宁则看不下去,竟勇敢地前去与军官封.唐诃夫讨还公道,如封.唐诃夫不向杰玛道歉,两人不惜冒死决斗。决斗之中,封.唐诃夫终于妥协,向杰玛道歉。萨宁的热情、正直、勇敢,赢得了杰玛的爱情。杰玛与克留别尔解除了婚约。一心向往经商和财富的母亲,也在痛苦之中答应了萨宁和杰玛的婚事。萨宁承诺回莫斯科变卖自家农场,然后用这笔资金改良杰玛的糖果店,与杰玛完婚。萨宁回莫斯科遇到分别五年的同学波洛索夫,波洛索夫介绍说他妻子玛丽娅.尼珂拉耶芙娜有钱可以购买萨宁的产业。哪想到,玛丽娅.尼珂拉耶芙娜竟一见钟情,喜欢上了萨宁。富于心计的玛丽娅.尼珂拉耶芙娜利用自己的美貌、贵族身份和青春的活力,与萨宁一起公园散步、品茶、看戏、聊天、赛马等手段,让萨宁陷于爱河。然而这种婚姻最终是不幸福的。萨宁背负着负心于杰玛的十字架,心灵永久得不到安宁。杰玛虽然在美国最终找到了如意男人,然而萨宁对她的伤害,是难以消失的。小说通过萨宁的两则爱情故事,表达了爱情的强大的自然力量。如果说萨宁在第一次与杰玛相遇,是被杰玛的少女特有的骄羞的美所吸引的话,那么他第二次与玛丽娅.尼珂拉耶芙娜的相遇,是被己婚少妇火辣的成熟的美所征服。在两次爱情袭来的时候,萨宁无法控制自己,主宰自己,因而给自己酿造了一杯终生难饮的苦酒。

《初恋》,写的是弗拉基米尔.彼得罗维奇16岁时,在莫斯科附近无愁湖的别墅居住时发生的“初恋”的故事。严格来说,弗拉基米尔.彼得罗维奇的这个“初恋”,只能算是单相思。他被邻居21岁的美女季娜伊达所深深吸引。他对大他五岁的她的爱,是对异性美的崇拜,充满着绚丽的色彩。为了接近她,他常常借口到她家玩耍,如帮记帐、玩游戏、听她的朋友朗诵诗歌;他为她的大姐姐式的关心所激动,他嫉妒她与别人的交往,他难过她爱上了别人;有一次,他为了听从她的招呼,竟然从一丈多高的矮墙上跳下来,摔晕了过去,却得到了她的爱怜和亲吻,让他久久不能平静。小说把一个少年的春心萌动和幼稚举动描写得淋漓尽致。然而,季娜伊达只是把他当孩子看待,她热恋的男子居然是弗拉基米尔.彼得罗维奇的父亲。父亲的英俊和成熟占据着季娜伊达的心。在母亲的干预下,父亲与季娜伊达的感情只能以分手告终。弗拉基米尔.彼得罗维奇一家回到莫斯科后,父亲中风死了,弗拉基米尔.彼得罗维奇上了大学,而他的“恋友”也与他人结婚。弗拉基米尔.彼得罗维奇前去看望,季娜伊达难产去世了。同《春潮》一样,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述了彼得罗维奇爱的萌生、爱的喷突、爱的幻灭,表现了爱情的不可抗拒的天然力量。它告诉我们:爱情是奇妙的,它充满着神圣,它往往和幸福、美好、嫉妒、痛苦等情感交织着,不断折磨着人的内心世界,也改变着人的命运。在爱情巨大的魔力面前,人们难以抗拒它、逆转它,只有顺从它、依附它;它能使人毁灭,也能使人精神升华。

屠格涅夫曾在《书信往来》的小说里说过:“真正的爱情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种情感,它甚至不能算作一种感情,它是一种病,一种从都知道的精神状态……它完全像霍乱和热病那样来得那么快,爱情里没有平等,在爱情里一个人是奴隶,另一个人是统治者”。这种哲理式的论断,在《春潮》和《初恋》的主人公身上也不例外。《春潮》里的萨宁和杰玛之间的爱情,《初恋》里的弗拉基米尔.彼得罗维奇对季娜伊达的爱情,大都是一见钟情式的,往往被追求者(一般是美女)是爱情的统治者,追求者是爱情的奴隶。这种哲理式的思考和演绎,我以为是比较符合生活的真实的。应该说,这是屠格涅夫对爱情小说的一种思想贡献。

《木木》是屠格涅夫1852年的作品。小说的情节十分简单。说的是一个叫盖克新的家奴,先是与另一位女奴塔雅娜深深相爱,但被狠心的女主人强行嫁给了他人;后来,盖克新把自己的悲哀与爱全部倾注在他救活的小狗木木身上,但又被女主人怒迁赶出家门,无奈之下,盖克新只好亲手将其溺死。小说充满着人道主义精神,对被压迫、被凌辱、被损害的农奴和女性这些弱小者和不幸者予以深深同情,使我们通过这个凄惨的爱情故事,看到了悲剧的根源,即农奴制度的黑暗与残忍。

《大车店》写的是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小说也写到了爱情,但这种爱情却给男主人公带来了毁灭性灾难。小说的主人公叫阿基姆.谢苗诺夫。他原本是一个赶大车的车夫,也就是说是拉脚的车夫。经过了很多年,他有了三驾马车,就在他毗邻的女地主利扎韦塔.普罗霍罗夫娜那儿,以她的名义购置了半俄亩地,并在这块地上盖了一个大车店。阿基姆.谢苗诺夫凭着他的人缘、勤劳和善良,大车店生意一天天好起来。可阿基姆有个好色的毛病,他爱上了女地主利扎韦塔.普罗霍罗夫娜的女仆杜尼亚莎。在女地主的撮合下,杜尼亚莎嫁给了阿基姆。然而,这个**的漂亮的杜尼亚莎并不爱阿基姆,却被年轻英俊的商人瑙姆迷惑住了。于是,他俩勾达成奸。富有心计的瑙姆,依靠杜尼亚莎偷来的阿基姆的钱,用2800卢布从贪婪的女地主利扎韦塔.普罗霍罗夫娜那里买了那块地和大车店。狡诈的瑙姆把大车店骗到手后,又将杜尼亚莎抛弃了。阿基姆与杜尼亚莎两口子,再次沦为一无所有的穷人。阿基姆感到无脸见人,就出外流浪。小说表面上是写男主人公选择爱人不当,造成悲剧,其实是描绘了农奴制度下卑鄙的、阴险的坏蛋如何得逞,善良而软弱的牺牲者的命运如何悲惨、农奴主如何冷酷无情的历史画面。从小说的叙述可以看出,阿基姆是没有地的车夫,他的兴与亡,都与掌握着土地的女地主有关,也就是说农奴制度决定着他的命运。在这种没有制度保障的前提下,善良的阿基姆的生活包括爱情,只能是悲惨的结局。

除了《大车店》外,屠格涅夫的其它小说都带有自传成份。如关于《春潮》,屠格涅夫说:“整个故事都是真实的,我亲身经历过它,感觉过它,它是我的故事。”《初恋》中的我是少年时期的作者,父亲也是作者的父亲;《木木》也是直接取材作者家中的真实故事,其中女主人的身份就是作者自己的母亲,而家奴的原型就是自己家中的农奴。由于小说带有自传成份,小说就显得特别真实感人。

最值得称道的是,屠格涅夫对小说中人物的褒贬,如对女地主的憎恨、对贵族贪婪虚伪的鞭挞、对无耻者的揭露,以及对不幸者的同情,不是理性观念的图解,而是通过具体生动、细腻入微的直观的形象描写来说话的,也就是说让人物自己的一言一行自然流露出来的。屠格涅夫的这种以冷峻深邃的目光观察人情世态,化平淡为神奇,从琐细事物里提炼、概括深刻的思想内涵,于日常生活的描绘中来反映时代生活与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技巧,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借鉴。

2009年3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