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我与连环画

从2004年春天开始,我用一个专用书架收藏连环画。仅仅两年时间,就有几千册了。我的连环画主要是老版新印的和名画家绘的。所谓老版新印,是指上个世纪五、六、七、八十年代出版的,2000年以后重新再印的。所谓名画家绘的,是指刘继卣、贺友直、华三川、戴敦邦、顾炳鑫、赵宏本、钱笑呆、王叔晖、李天心等人的作品。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题材的连环画。我曾经在《我的藏书》中介绍过,我的藏书主要是文学、历史、哲学的经典著作。连环画也大都是文学名著改编的。古典作品有四大名典《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现代作家的作品有鲁迅的《白光》、《祝福》。当代题材的有李天心绘的《敌后武工队》、《烈火金刚》、《红岩》、《野火春风斗古城》、《艳阳天》、《三家巷》、《小城春秋》、《创业史》、《山乡巨变》、《暴风骤雨》、《红旗谱》等。

二、外国题材的连环画。主要也是以名著为主,如毅进绘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战争与和平》、《基度山伯爵》、《复活》、《夏伯阳》、《表》、《怎么办》、《最后一课》、《列宁在一九一八》、《列宁在十月》、《新开垦的处女地》、《学校》、高尔基的三部曲:《童年》、《我的大学》、《在人间》、《茶花女》、《儿子》等。

三、文革时期的连环画。文革时期的连环画,主要是以样板戏为主。绘画本的有二十四开的,也有六十四开的,它们是《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滨》、《海港》、《杜鹃山》、《白毛女》、《红色娘子军》、《奇袭白虎团》、《龙江颂》,还有《沂蒙颂》。除了绘画本的以外,加上《沂蒙颂》,应该说是十个样板戏,我还收集了一套二十四开彩色摄影剧照本的,以及一套黑白的电影版的。

四、电影版的连环画。电影版连环画,是我连环画藏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收藏的电影版连环画,主要是中国电影出版社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版的。七十年代的有《创业》、《青松岭》、《艳阳天》、《金光大道》等,八十年代出版的,如《青春之歌》、《铁道游击队》、《野火春风斗古城》、《红日》、《我们村的年轻人》、《柳堡的故事》、《李双双》、《渡江侦察记》、《新儿女英雄传》,以及《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等。抗美援朝题材的有《奇袭》、《英雄儿女》;朝鲜的有《一个火车司机的儿子》;阿尔巴尼亚的有《地下游击队》、《山鹰之歌》;南斯拉夫的有《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你好,出租车司机》;印度的有《流浪者》、《大蓬车》、《冷酷的心》;英国的有《陌光下的罪恶》;日本的有《望乡》、《追捕》、《生死恋》、《远山的呼唤》、《绝唱》等。

五、获奖连环画。除了收藏上述不同版面不同题材的连环画外,我特别注重收藏获奖的连环画。截至2006年,全国共举办了四届连环画评选。我收藏起步晚,收藏的获奖版本也有限。主要有24开本的《山乡巨变》、《地球的红飘带》、《芙蓉镇》、《铁木前传》、《创业史》、《高山下的花环》、《哦,香雪》、《白鹿原》、《平凡的世界》、《王贵与李香香》、《新结识的伙伴》、《黎明的河边》等。老版再印的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鸡毛信》、《列宁在十月》、《东郭先生》、《十五贯》、《西厢记》等。这些获奖作品,可以说是连环画中的精品。

有同志问我,连环画由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火爆,到了八十年代中期突然跌入低谷,你为什么竟在低谷时候,痴迷于连环画?是的,我的确要对此问题予以解释。

我以为连环画这种艺术形式有了三千年的历史,经历了发源、发展、高峰、乃至衰退阶段,尤其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连环画跌入低谷,有较为复杂的原因:一是从外部条件看,电影电视的冲击,尤其是VCD影碟的冲击,对连环画影响是毁灭性的。比如电影版连环画,肯定没有动感的光碟那样吸引人,加之电影版印刷成本远远高于一张光碟的成本。二是毁于连环画作者自身。有的为了赚钱,根本不讲绘画艺术,而是心浮气躁,不能沉下来绘制每一幅图画,以致大量作品粗制滥造,让人失望。三是动漫卡通连环画的冲击,使得传统的连环画市场降至冰点。

尽管如此,我以为连环画这个品种不会消亡。据人民美术出版社的朋友告诉我,目前全国连环画爱好者高达数十万之众,这个数字也是惊人的。为什么会造成这个局面?我以为是连环画固有的价值使然:首先在于它的审美价值。如果说我少年时痴迷于连环画,主要是了解故事情节的话,那么我于五十岁“高龄”重新痴迷于连环画,则是喜爱连环画的这种艺术了。如今的连环画,不仅仅是线描的,还有国画的如《铁木前传》、《王贵与李香香》、《芙蓉镇》;油画的如《哦,香雪》;工笔画的如《武松打虎》、《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著名画家沈尧伊创作的《地球的红飘带》,采用的版画技法,综合了木刻、石版的铜版效果,有一种历史照片的感觉,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历史感。老画家刘继卣的《武松打虎》、任率英的《白蛇传》、《桃花扇》、黑浪的《牛郎织女》、王叔晖的《西厢记》,赵宏本、钱笑呆的《三打白骨精》,他们绘制的每一幅画面,都可当精品来欣赏。

其次是收藏价值。连环画印量大,读者多,有的看完就扔了,有的当废纸卖了。现在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已深刻感觉到连环画的收藏价值。比如文革前的连环画,无论是黑白的,还是彩色的,与七八十年代相比,无论是画家技法、原材料如纸张、油墨、印刷设备的选择,迥然不同。近五年来的印刷质感与八十年代相比,又有很大的差别。有的同志说,同样是一本《鸡毛信》,为什么五十年代出版的,是那样的美丽?而如今出版的《鸡毛信》,竟没有早先的味道了呢?个中之谜,只有收藏者自知。

另外它存在着增值价值。无庸置疑,如今数十万连环画收藏大军中,不少的同志就是冲着连环画的保值增值而来的。我有一位连环画朋友,他收藏的全是老版的九品以上的连环画,价值一再攀升。比如他用2万元购的刘继卣画的《鸡毛信》,2006年就涨至3万了。1955年出版的《水浒传》等,你即使出3万元的价格,他也不会脱手。

我一介书生,收藏连环画,并不在乎它的价值,而是收藏美罢了。

2006年1月12日